2016年中考语文大题狂做系列 03(第04期)(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2015中考广西玉林防城港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复前行,欲穷.其林/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C.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得其船,便扶向.路/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所看到的桃花林美景感到很是惊奇。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有个村民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城之后,渔人去拜见太守,建议太守派人跟他去寻找这个奇异的地方。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就再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前行,遇见一个美丽的桃花林。
水穷林尽,从一个仅容一人的下厂洞口过一山,发现一个环境优美的村落。
B渔人与村民交谈得知,他们的祖先在先秦时躲避战乱来到此地生息,此后再也没有出过外面,一直过
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不知道外面是何朝何代了。
C.在这个封闭的村子里,土地平阔,良田肥沃,屋舍整齐,竹翠池美,鸡鸣狗叫,一派宁静、和谐景象;村民自耕自足自乐,淳朴热情好客,对这里的生活很是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并不向往。
D.细心的渔人虽然作了标记,但当他回去后带着人再次去寻访桃花源时,却迷失了路,再也找不见了。
以后也曾有人去寻找,还是图劳无果。
在作者看来,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自己和刘子骥等高尚的人的理想之中,也许将来会变成现实。
二、(2015年中考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1分)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分)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2分)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三、(2015中考广东深圳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乡野高人
①我行走在山野,迷路了。
②问道于田间一位老汉。
此刻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他穿蓑戴笠,躬身插秧。
当他直起腰时,愣愣地,看了我半天。
突然说,要不,去我家坐坐?对于他的邀约,我感到好奇,也特别愿意。
③他的村庄,坐落在河边,一条浅浅的河,盈满清亮的溪水,河床散落大小参差的麻石,一座古朴的石桥高高架起,沟通两岸。
农妇捣衣声从桥下传出,在空寂的山野发出响亮的回声。
④跟随老汉来到他家。
他站在客厅靠墙的一只方桌前仰望正面的墙壁。
墙上,相框里两位老人面容慈
善,挂着永恒的微笑,看堂屋里的人走来走去——想必是老汉的父母了。
老汉坐着,一直盯着相框看。
我一时无言,沉默。
突然,他指着相框,说:“你瞧,这像是我画的。
⑤我愣在那里,半天不知道如何反应。
突兀的一句话,仿佛是对我心理的突袭,我的确猝不及防,因为那画画得太好了。
他背对着我,似乎心中有所料定,笑了,然后急促地去了房间,拿出一叠纸,冲着我,拍一拍,真的是我画的,这些都是我画的!
⑥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
老汉异常兴奋,此刻话语已如小河流水,绵绵不断。
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几乎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
山里的人,不知山外有城。
见过世面的,只有几个村干部。
那时的老汉尚年轻,心里却一直埋着一桩心思。
看日渐衰落的爹娘,想给他们留个影,做身后的纪念。
打听好了去城里的车与路,下了排除万难的决心。
这时爹娘却先后病倒在床,难以长途跋涉了。
⑧某天,老汉扛着锄头上山挖树桩,遇见了一位写生的画家。
一枝铅笔,一袋烟的功夫,就将眼前的东西搬到了纸上。
老汉觉得太神奇了,讷讷地向他请教,画家说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啊,但还是教了他一些基本的训练方法。
于是,回家练。
开始,握惯了锄头的手握铅笔,戳出满纸筛眼一样的小窟窿。
老汉不放弃,见纸就画。
⑨终于,有一天,他看见鸟在纸上飞,小鸡小鸭在纸上奔跑戏水,门前的河和屋后的山都在纸上安妥了。
他开始画父母。
刚画,不是画丢耳朵,就是画斜了眼睛。
⑩爹娘忘了疼,咧嘴微笑,让他照着画。
而他满脑子,除了庄稼,就是画,梦里,一只手还在空中握笔飞舞。
⑪几年后,他把画好的像给爹娘看,爹娘边照镜子,边看画像,大笑,笑得嘴就一直没有合上。
⑫说到此,眼前的老汉,神情由亢奋而黯然:像画好没多长时日,爹娘就相继走了。
我这一辈子最不孬的地方,就是把爹娘的样子留下来了,一模一样,没有走模子。
⑬看一张张画,家禽、飞鸟、村庄、树木、河流、山川写意纸上,虽不求章法,但传神、生动,我一直处在惊愕中。
当我称他为“高人”时,老汉同样惊愕,他在误解中澄清:村里人都说我个子矮。
⑭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
⑮世事也怪,我接触到的有些人,大半辈子都在揪着自己的头发往上拔,刻意想成为高人,终究还是庸人。
有些人,只是想达成生活中的某种朴素愿望,一不小心,却成了高人。
(选自《青年博览》2014年第21期,有删改)
1.体会领我看画过程中,“老汉”的心理活动,按顺序填在空格处。
(2分)
料定——()——()——惊愕
2.分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分)
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⑭段。
(3分)
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
4.阅读全文,概括老汉的性格特征。
(4分)
5.老农的朴素愿望是什么?你有什么愿望,为了实现愿望你打算怎么做?(4分)
四、(2015中考广西百色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
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
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
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
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
结果,事与愿违,仍然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
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
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
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
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
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
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都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
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
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
“考”者,考试也。
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
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
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
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
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
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1.第③至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完满的人生”?(4分)
3.“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下面的论据,与原文不相符
...的一项是()(2分)
A.封建社会的皇帝老爷在杀人灭族、王位继承、宫廷斗争中,其不如意的程度远远超过百姓。
B.伴君如伴虎,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有不测,立刻自尽。
C.平头老百姓人生不如意的事举不胜举:早市被小贩“宰”、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包、踩或被踩对骂对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D.知识分子,更是在考试这件事情上备尝人生不如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