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密州出猎》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密州出猎》测试题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述了哪些动物的形象?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描述了哪些场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表达了什么情感?
下列哪一项是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正确描述?
A.这是一首豪放派的词,表现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B.这是一首婉约派的词,表现了词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政治的批判。
C.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的厌恶。
D.这是一首描写城市风光的词,表现了词人对都市生活的享受和对农村生活的轻视。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请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的深意。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如何通过描绘动物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优美的诗歌,它描述了一幅密州出猎的壮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诗歌以“江城子”为题,这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它以城市名称为题,描述城市风光和市民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感。
在诗歌中,苏轼描述了密州出猎的场景。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壮观的出猎场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他描述了猎人们紧张而兴奋的心情,以及他们在荒野中狂放不羁的行为。
这种场景的描绘,既展示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也表达了他对这种古老生活方式的怀念。
诗歌中还充满了苏轼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期望和忧虑。
他以自己的出猎经历为例,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国家民族未来的信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优美的诗歌,它以密州出猎为题材,
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这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人文精神,是苏轼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苏东坡,讲苏东坡的词又不能不了解苏东坡为人品性: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色。
一种个性和特色是有儒家用世的志意——士以天下为己任。
他这种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澄清天
下之志,后来受迫害遭遇灾难,他不逃避、不苟且逢迎、不委屈求全,宁可付上生命。
苏轼范滂传的时候内心激动感发,就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你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中记载,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范滂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能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
他另一面个性和特色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读《庄子》,《庄子》中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故事有很多,苏轼曾感慨的说,我从前也有一些想法就是说不出来,今天看了《庄子》,《庄子》上所写的就是我想的。
他从小就把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
这为他后来虽多次遭贬谪,但能以超然的态度处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则始终执著没有改变打下了基础。
你只要把他召回朝廷,该说的什么正直话,他还照说;贬官在外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密州,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晚年被贬惠州,设法修建桥梁,解决了老百姓渡江渡海的困难。
(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但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困难,而我们所学的这些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
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笑谈于死生之际。
)
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
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有人对此词作了评论,说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的仕途生涯很不平坦。
由于新旧党争的门户之见,他既不容于旧党,也不容于新党。
在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他因作诗讽刺
新政而获罪下狱,被释放后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在那里呆了五年。
后来又到过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今河北定县)等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任太守时作此词。
后来又转任常州、登州(今蓬莱县)、起知湖州、润州(今镇江)、定州等地太守。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音律。
后来发展演化为豪放派。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运,世间大事入词。
从江南家国君臣关系到全民族国家命运的大问题出发,写出时代的悲壮和血泪。
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之前,先来回顾一下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受其绵绵情意,体会其拳拳爱妻之心。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的儿子,嘉佑进士,因仕途坎坷曾被贬官,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问题:有人说“《江城子密州出猎》感情内蕴丰富,是豪放的词里别有洞天”,你如何理解?
明确:东坡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问题: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的,有的靠直说,有的靠意象创设而寄诸形象之中。
本词在情感表达上很有特色,请同学们结合词句分析其特色。
明确:全词把与挚友狩猎时的豪迈情景写得激情洋溢,气势磅礴。
表达了词人人格平等,希望得到重用,为国为民的情感。
寓悲愤凄厉之情于雄壮热烈之中。
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挚爱之情,也表达了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
辛弃疾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大家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①锦帽貂裘()②倾城出动()③佳人窥父()④射杀山中白额虎()
答案:①qiú②qīng ③kuī④shè
①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答案:①黄:黄狗;苍:苍鹰;锦帽:锦蒙帽;貂裘:貂鼠外衣;
②聊:姑且、略;小:少年;③骑:马;④看:使……看。
①《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用“”一句写出了自己的抱负和雄心。
用“”一句表现了词人虽年岁已高,鬓发斑白却不以为意的气概。
②词的上片记述了密州出猎的壮观的场面,表达了词人的情感;词的下片借典故表达了词人的决心。
全词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答案:①《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写出了自己的抱负和雄心。
用“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表现了词人虽年岁已高,鬓发斑白却不以为意的气概。
②词的上片记述了密州出猎的壮观的场面,表达了词人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词的下片借典故表达了词人立志报国、为国效命的决心。
全词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回答下面问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对这首词中列出的词语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左牵黄”和“右擎苍”中的“黄”和“苍”都是形容词作名词用,意思分别是“黄狗”和“苍鹰”。
B. “亲射虎”和“射天狼”中的“射”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意思分别是“射杀”和“向天狼星射去”。
C. “老夫聊发少年狂”和“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聊”和“开张”都是通假字,分别是通“凉”和通“张”。
D.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云中”和“冯唐”都是运用了典故,而“西北望,射天狼。
”则没有使用典故。
答案:对这首词中列出的词语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项:“‘左牵黄’和‘右擎苍’中的‘黄’和‘苍’都是形容词作名词用,意思分别是‘黄狗’和‘苍鹰’。
”。
因为B项中第二个“射”应为向天狼星射去意;C项中“聊”应为姑且、略,“开张”应为豪放不羁意;D项中“西北望,射天狼。
”意在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心。
所以选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常以“苏东坡”来称呼。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他的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
石图卷》
词牌:原为曲子的词调的名称,后来演变成了长短句的诗体。
分上下两片或上下三片,大部分都有两个整齐的短句作为开头。
学生齐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
学生试译课文(可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上片:打猎时的壮阔场面;下片:打猎后的即席抒怀)
再问:上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打猎场面的壮观?(卷起/千堆雪/千骑卷平冈/亲射虎/聊发/少年狂)这些句子用了哪些词来表现打猎场面的壮观?(讨论:动词/量词/形容词)(雄壮/壮观)
这些句子中哪些是写人的?哪些是写动物的?作者是怎样写人的?(讨论:动作/肖像/心理/神态)哪些词写出了人的豪情?你看了后有什么感受?(豪放/奔放/粗犷)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英姿飒爽/豪气十足)
下片的哪些句子是即席抒怀?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狂态毕露/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你读了这些句子后有什么感受?(悲愤交
加/慷慨激昂)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词,其描绘了密州出猎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在过去的十年里,这首词的教学内容经历了许多变革。
本文将对这些变革进行反思,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在过去的十年里,《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内容逐渐从单纯的文本解读转向了更加深入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探究。
这种变革的原因在于,随着人们对宋代文化和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要想真正理解一首词,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
因此,现在的教师更加注重对苏轼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和个人经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和意义。
然而,这种变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过于深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教学内容的难度应当适当降低。
由于教学内容的变革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能会忽略对其他重要方面的讲解,例如这首词的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初中学生,我们可以重点讲解这首词的文本和文化背景,而对于高中生,则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其历史背景和个人经
历。
我们也应当适当减少教学内容的难度,避免过于复杂和繁琐的内容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内容十年变革的反思告诉我们,教学内容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既要注重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的讲解,也要适当降低难度,突出重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具有重要地位。
余映潮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以下是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余映潮老师首先介绍了苏轼的生平和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经历。
学生们了解到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但是,他在政治上并不得志,曾被贬到黄州、惠州等偏远地区。
余映潮老师指出,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余映潮老师详细分析了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他指出,这首词以描写为主,通过描写壮观的出猎场面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同时,这首词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用典等,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余映潮老师还强调了词中的细节描写,如“千骑卷平冈”、“射杀山
中白额虎”等,这些描写突显了苏轼的豪放性格和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感。
余映潮老师在讲解完词的艺术手法之后,重点讲解了词的情感表达。
他指出,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朝廷的不满和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
在描写出猎场面之后,苏轼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希望能够为国效力,守卫边疆。
这种愿望却无法实现,只能通过词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悲壮。
余映潮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背景、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他通过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政治遭遇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词的情感来源。
他通过对词的艺术手法的分析,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词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力。
余映潮老师通过对词的情感表达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词所表达的苏轼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责任感。
这节课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名词,但它的气势恢弘,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激情。
这首词以“狂人”的口吻,抒发了苏轼对人生的豪情壮志,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首词的标题“江城子密州出猎”就充满了神秘和激情。
江城子,一个古老的名字,似乎充满了故事和历史。
而“密州出猎”则更充满了狂放不羁的味道。
苏轼以一个狂人的形象出现,他那种放荡不羁、洒脱豪放的性格令人惊叹。
词中“狂人狂语,豪言豪情”的描绘,把苏轼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
他以豪放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寓意深刻。
苏轼以冯唐自比,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家效力的心愿。
同时,这也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描写,把苏轼那种豪放不羁的形象推向了高潮。
他那种潇洒的风格,那种不拘一格的气质,无疑成为这首词的亮点。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经典名词。
它以“狂人狂语,豪言豪情”的方式,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首词也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它的气势恢弘,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激情,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创作于作者晚年贬官在密州期间,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发了将士们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同时将作者自己的豪迈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狂”字为全篇定下了豪放的基调。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后的胸怀愈加开阔。
言简意赅,生动传神。
更置动词于不顾,却抓住了这几句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即用一个“狂”字概括,不但使上述种种生活现象的精神实质更显露出来,而且逼真可感地再现了作者的豪放气概。
于是为一首“密州出猎”的赞歌增添了感情色彩与生活气息,并照亮了全篇。
这种无理而妙的特点,虽然看似简单,却有很高境界!
此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作者最后写到词人和解后密州百姓见其所见之事:“看火药无声息地下”,以及词人心理状态:“却恐白头空老”。
即词人因这次出猎练兵有感而发奋图强、积极备战、为国效力。
这两句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对全篇的升华和总结。
总之此词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堪称佳作。
宋文宗对这首词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东坡长短句中三过济南牢山之下,小词独擅方美,乃悟天下不独雄奇伟丽之才,盖有高胜自得之妙。
”
苏轼的《江城子》是一首表达深情思念的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无尽的哀思。
词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作者对生死别离的深沉感慨。
十年的时间,生死两界,即使不去刻意思念,逝去的亲人也永远难以忘怀。
这种对生死别离的深深无奈,以及思念中蕴含的深深痛苦,让人不禁为作者的深情所打动。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则进一步展现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助。
面对
千里之外的孤坟,作者无处诉说心中的凄凉和悲伤,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情感在文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则表达了作者对重逢的期待与失望。
虽然期待能够与亲人重逢,但同时也明白即使重逢,亲人也已不认得自己。
十年的颠沛流离,作者已是尘土满面,鬓发如霜。
这种对重逢的期待与失望,以及岁月的痕迹在作者身上的体现,让人不禁为作者的苍老和疲惫所感动。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则描绘了一个梦境。
在梦中,作者回到了故乡,看到了亲人在小轩窗前梳妆的情景。
这种梦境中的重逢,再次展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则表达了作者与亲人重逢后的情感交流。
虽然无言,但情感却在无声中传递。
作者与亲人的重逢是如此的珍贵和不易,因此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感慨,只有通过泪水来宣泄。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则预示着每年这个时刻,作者都会因为思念而感到无尽的悲伤。
短松冈下的孤坟,是作者每年都会去凭吊的地方,那里的明月夜,是作者永远的悲伤之所。
《江城子》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其中蕴含的深情和才情令人感叹不已。
它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孤独、无助和疲惫。
这种对生死的无奈和对思念的痛苦,让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一首情意缠绵、悲哀凄楚的悼亡词人怀念的是他的亡妻。
是与他共同生活了十年的结发妻子王弗。
王弗(1049——1508),字宪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姑娘家时
曾十指不沾阳春水。
在家里将精细粮往粗糙里搞惯了。
“上马能击贼,下马能作文”。
这可是很多男人都难望其项背的。
谁料到命运多舛,十九岁时便嫁给苏轼为妻。
这十年来夫妻二人形影相随、情同手足、相濡以沫、休戚与共。
今天却与自己的丈夫永别了十年来的结发夫妻!苏轼这时的感情该是何等复杂而又是极痛苦的。
亡妻之痛这是不难理解的。
就连作者苏轼自己也没有料到十年之后他会和王弗的亡魂相对。
“无处话凄凉”,这是作者对亡妻最真挚感情的流露。
苏轼在《记梦》中说:“十月甚念王美人。
”这是他对王弗感情的表达。
“千里孤坟”这“孤”字一是说明她死后仍然远离故乡——他们的故宅眉山(苏轼也是死在眉山),二是说明他和她都是无家之人。
“何处话凄凉”,实际上是苏轼对亡妻含怨、埋怨的一个质问:你既然死在离我千里之遥的地方,那你又该和谁去诉说我们心中的凄凉呢?生时不能在一起,死后总可以相聚吧!
从心理学讲这当属“补偿心理”,(死后一定要)好好地说说话吧!而且我们也看到每当苏轼想王弗时便“夜来幽梦忽还乡”,这“忽”当是“急切”、“迫切”之意;“还乡”当是“回我们的家”,那当然也就是回到大家的娘家——我的身边来了啊!那时他们肯定会哭诉
自己的心声:我多么想念大家呀!大家是多么的年轻漂亮啊!我们曾经在一起生活多么幸福啊!……然而这只能是苏轼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此时无声胜有声,真的是无语问苍天?分明就是一对情侣小别后的亲切感!千言万语难尽;多少往事历历在目!多少悲伤、痛苦和不平还留在心头啊!她那凄清柔婉的目光注视着我,“有难言言衷的隐衷?有冤屈要诉说?有苦衷要倾吐?”她还是那样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又该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料得年年断肠处”,这一句中的“料”当是“想”、“料想”之意;“断肠处”当是指“明月夜,短松岗”,那可是一个多么凄凉、阴森森的地方啊!月儿阴阴惨惨的、小松树孤孤零零地伫立在荒山野岭上。
形单影只呀!想象至此“只有泪千行!”这里不是简单对王弗生死不渝的情感表达,而是对王弗含怨、含冤而死的控诉!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控诉!是对封建礼制的控诉!是一种很隐晦的指责和批评。
他的感情再次受到了震撼,“无情最是台城柳!”这台城柳该是何等的无情啊!它不知何时长出了新芽?何时绿出了新叶?它又何时能懂得我此刻的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