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10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夫之对传统儒学的总结
• ①完成了气本生化论:气是本然之实体,“理”是
“气”之序,秩序条理是物质世界固有之属性。 • ②“乾坤并建”,“推移以摩荡”的无穷“易道” 论:宇宙在动态中生成,“天地之大得曰生”,生生 不息是宇宙的大德,整个宇宙“至诚无息”,“因动 而得常”。 • ③“以道事天”,“以人造天”的天人观:王夫之吸 收了荀子的“制天命”与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 的思想,在尊从宇宙规律的基础上,化“天之天” 为“人之天”。 • ④“不湛其天”而“有日新之命”的人性论:人日 渐脱离自然存在状态,在文明创造中逐渐完善和丰 富人性,把握自己的命运 ——“日新其命”。
明清之际三大家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生活在同一时代。 北明灭亡时,黄35岁,顾32岁,王26岁,他们在明末, 都参加了不同的反对宦官专制的社团。北明灭亡 后,他们又分别投奔南明小朝廷,开展武装抗清活 动。抗清失败后,他们对明末社会大动乱进行深刻 地反思,总结明朝的灭亡教训。怀着亡国之痛,与 清朝统治者采取不合作态度。 • 他们在对封建君主专制展开批判的同时,把明朝灭 亡的原因归结为“空谈误国”,认为王阳明是罪 魁祸首。他们面向现实,又批判现实。主张革新政 治,改造社会。他们对历史、儒学都作了深刻的批 判和总结,在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末大儒黄宗羲
明末大儒顾炎武
明末大儒王夫之
明清之际社会思潮的性质和特征
• 目前有三种解释模式: • 1、反映市民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 • 由侯外庐提出观点。通过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分 析,把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作为中 国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社会变革的 动力,在此基础上阐述思想的发展。 • 这一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 思想,表现出具有越出封建樊篱的早期民主主义意 识,思想发展具有某些新的时代内容(有启蒙意 义)——可以看作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明清之际三大家共同的思想特征
• 他们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变动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社会转轨所造成的道德失范和心灵震荡,使他们在 对旧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 新的价值观,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 引导社会走出理学的氛围,走出中世纪的门槛。 • 他们一方面批判理学,另一方面又自觉肩负着以儒 学“真精神”重整社会秩序的使命。他们在民族 观上,强调“夷夏之防”,目的在反清;在政治思想 上,反对君主专制,推崇“三代之治”;在伦理观 上,肯定人欲的合理性,者陈鼓应和大陆学者葛 荣晋等提出的。他们认为从明中叶至鸦片 战争前夕在思想界出现了“反省既往,面 向现实”的“实学思潮”。 • 一大批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在抨击理学 空疏之弊的同时,竭力提倡经世致用、实学 实用,从学风、学术上呈现出一股崇实黜虚、 舍虚务实的新风尚。
对“早期启蒙思潮”质疑
• 有类比或套用西方历史发展模式的嫌疑; • 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没有摆脱儒家“修齐治平” 的框架,没有突破儒家的社会理想(其理想社会仍是 “三代之治”)。 • 清代学术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从“四书”回到 “五经”或“十三经”;从性理之学回到训诂考据; 从宋学回到汉学。 • 尽管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内也出现了反对封建 礼教的活动,主张“人各有私”、提倡“个性解放” 的市民意识,但并没有提出反对封建制度的要求。
顾炎武的思想特征
• 顾炎武试图从根源上对理学的予以批判。 他说宋人舍经而空谈性理,“今之所谓理学, 禅学也”。 • 顾炎武斥王学为“明心见性之空言”,是导 致亡国的根源。他开创的“经世致用”的 “实学”风气,旨在排斥理气性命之空谈。 • 他的《日知录》凡32卷,于经义、史学、吏 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之类,“一一疏 通其源流,考证其谬误”《日知录》《天下 郡国利病书》最能体现经世致用精神。
黄宗羲的思想特征
• 黄宗羲撰《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意旨显然在 于从理论上对宋明理学加以总结 。他的学术尽管 出于王学,但在反思王学流弊、寻找新的学术出路 的问题上,与顾炎武殊途同归。他以经世致用的 学术思想反对王学末流“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 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在深入考察社会利弊 得失和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对现实的政治、经 济、文教、军事等问题展开论述,目的是为国家与 社会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
2、地主阶级改革派的自我批判思潮
• 这种观点是由学术史观点发展而来的。 • 梁启超、胡适等把明清之际看作是对传统 儒学进行批判和整理的时代。 • 后来不少学者根据古代学术发展的“内在 理路”,认为明清之际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 化作了一个全面的批判、整理和总结,正是 在此基础上,近代思想和文化得以展开。 • 这种批判和总结,是以地主阶级士大夫为主 体,是他们的自我批判。
如何把握明清之际三大家的思想
• 4、他们都坚持理欲统一。不过他们所谓的“理”, 已不同于宋明理学家的“理”,而是体现着由乡绅 主导的社会秩序;他们所谓的“欲”,也反映了富 民阶层对财富追求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 5、三大家的激进思想的产生对当时的社会并没有 产生什么影响。其激进思想更多地是受明王朝崩 溃的刺激和“天崩地解”的反映。他们所倡导的 治学方法,却为18世纪汉学家甚至正统的理学家所 赞同。只是过了两百年以后,他们的思想意义才被 发现和认识,并产生重大影响。
明清之际三大家共同的思想特征?他们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变动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转轨所造成的道德失范和心灵震荡使他们在对旧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新的价值观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引导社会走出理学的氛围走出中世纪的门槛
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
• 时代特征: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 封建时代开始没落,各种思想观念发生激烈 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深刻的价值冲突。 • 西学东渐,在思想文化上开始出现“古、今、 中、西”问题。 • 明清之际是思想家自觉地对秦汉以来的文 化传统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刻总结反省和理 性批判的时代。
王夫之《正蒙注》的思想主旨
• 《正蒙注》以生死和善恶问题为论说中心。 • 确认阴阳变化是宇宙的实体基础,屈伸生死是自然 的普遍法则,阴阳和屈伸是人道的大本大源,人道 是从阴阳屈伸中引申出来的;人的言行及人生的一 切都在气化聚散之中而不会消失,也都在天道皇皇 的流行之中而受其往复,对生时的善待便是对死后 的善待,生时的善对死后有影响、有作用。如果明 白这些道理,就能真正理解“存神尽性”是人的良 能、人生的当然。 • 对宇宙和生命的“原始反终”,其根本目的是使我 们能够确认“善”是本性所固有,“为善”是人的 天生的责任,认识到生命的真实,死亡并不可怕 。
如何把握明清之际三大家的思想
• 1、他们都是乡村地主和城市商人等富民阶 层的政治代表。他们所谓的“民”,也是指 这些富民,要求重建与加强以乡绅为主导的 乡村秩序。 • 2、他们反对君主专制,但不反对封建体制。 反映了乡绅地主要求分担君主的权力的愿 望,承认他们对乡村的实际控制。 • 3、他们从民本思想出发,以复“三代之治” 为理想目标,他们的社会政治理想仍然是 “内圣外王”,他们都忙着为幻想中的未来 的“明君”设计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