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件人民版选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D.推广县制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 三项的措施均与题意不符,故选 C 项。
【答案】 C
4.《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 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革除了陈风陋习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解读 由史料一中的两个省略号分为三层信息,概括总结即可。
史料二 ……全国划为 41 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 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史料二中“41 县”“由国君任免”是关键信息。
【史料应用】 (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哪些改革措施? (2)史料二体现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提示】 (1)实行什伍、连坐法制度;奖励军功,按军功给予奖赐;重农 抑商。 (2)推行县制。 (3)趋势: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
A.地主
B.农民
C.奴隶
D.奴隶主
【解析】 各国变法都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 私有制,这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故选 A 项。B、C 两项 是阶级社会的被压迫者,不可能受益最大;D 项是变法前的受益者,变法严重损 害了他们的利益。
【答案】 A
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
【答案】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 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3)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出现 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1
3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2


学习目标: 1.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 内容。
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难点:商鞅两次变法的作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 用。
其特点。
教材整理 1 大变革时代 1.政治上 (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逐渐瓦解了原有的_宗__法___统治秩序。 (2) 随 着 土 地 的 私 有 化 , 新 兴 地 主 阶 级 不 断 要 求 政 治 权 利 , 主 张 废 除 _奴__隶__主__贵__族___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3)魏、楚等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变法。
2.经济上 (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_社__会__生__产__力___得到了极大发展。 (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__土__地__私_有__权___逐步得到认可。
3.思想上 (1)概况 ①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_荀__子___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 ②墨家主张“兼爱”、“___非__攻_”、“尚贤”。 ③法家主张“__以__法__为__本__”,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的约束。 (2)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思__想__解__放__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 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2)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 握了政权。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 改革,建立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3)思想上,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思 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文化思想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儒家和墨家出现较早,除此之外,法家、道家、名家、兵家、阴阳家、 纵横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派,他们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力 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探究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史料
解读 由图一“铁制农具”、图二“牛形酒容器”可得出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技 术;由图三“水陆攻战”可知当时战争频繁。
史料二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史料三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孙膑兵法》
——《商君书》
由史料二中“战胜而强立”和史料三中“农战”来探究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 80 年间,雅典 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规范解答】 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比较容易得出重农抑商和农商并 重。第(2)问,“事商贾”即重商带来的危害,根据材料“众力不足也”“粟得 无少,兵得无弱也……国之无富。”可以归纳出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 现富国强兵;第(3)问,由材料二中“农业高利贷、土地集中受到节制”可以看 出是原来的旧贵族特权逐渐被消除。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 (3)南门徙木,取信于民,树立威信。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17“学习思考”,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刑名” 之学?
【提示】 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
教材整理 3 强国之术(变法措施) 1.目的:实现__富__国__强__兵__。 2.中心:发展农业和厉行“__法__治__”。
力进一步增强
[误区警示] 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 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 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 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深度点拨] 商鞅变法中普遍推行县制的作用 商鞅变法中普遍推行县制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用政治 手段保证土地的私有,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限制了豪门贵族在地 方的势力。
【史料应用】 (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提示】 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的使 用和普遍推广。联系: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 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 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4)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通过兼并战争,开始出 现局部的统一。(5)民族关系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进行,各族人民迁 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 革时期。
教材整理 2 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1.必要性 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实现_富__国__强__兵___。 2.可能性 (1)秦国统治者热衷于改革 ①秦献公下令废除_用__人__殉__葬___的恶习,迁都栎阳,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 活动。 ②秦孝公进一步进行社会改革,向全国发出“求贤令”,吸引各方有识之 士。
3.内容 时间
第一次:公 元前 356 年
第二次:公 元前 350 年
内容
作用
①实行__什__伍__、连坐制度
②奖励__耕__织__,重农抑商
秦国在对外战争
中不断取得胜利
③奖励__军__功__,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①___废__井__田_,开阡陌 ②推广__县__制__,废除分封制
使秦国的综合实
③统一___度__量__衡___ ④“塞私门之请”,__移__风主阶级意志的措施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 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 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既废除了 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 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17“学习思考”,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 会大变革的时期?
【提示】 (1)经济上,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铁工 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显 著提高,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 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 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 (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史论拓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 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有效途径。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地主阶级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商鞅变法的 客观条件。 2.秦孝公立志图强及商鞅个人的才志是其推行变法的主观因素。 3.商鞅变法第一阶段的内容:实行什伍、连坐制度,重农抑商,按军功赏赐; 第二阶段的内容:废井田,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移风易俗。
史料一
(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 战争频繁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 主线。 (3)史料二、三中的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结合时代背景 探究其原因。 【提示】 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代的 变法活动中;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解析】 由材料中“军功者”“宗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原来 实行世卿世禄制,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如果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 位,故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 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 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 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 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 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 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 80 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 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 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 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 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 的目的本身了。
(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避免战败或者成为别国 的兼并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
(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学说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为 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探究点二 商鞅变法的内容 史料
史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 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 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 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A.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B.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 C.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国推行变法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答案】 D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其中受益最大的阶级应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