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前半期适应性月考历史无纸试卷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古代“射礼”起源于“借用狩猎来进行的军事训练”。

商周时代,射礼发展成为一套选拔制度,“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周礼提倡以射观德、以射育人,“射礼”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审美的礼仪文化。

这一演变反映出
A.传统礼乐文化瓦解
B.祭祀礼仪走向制度化
C.宗法等级教育强化
D.传统教育思想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射礼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脱胎于田猎和军事的"射"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不断演化,到商西周时期,最终与礼相合,产生了很大的进步,构成了以提高参与者个人道德修养为终极目的的射礼。

射礼形成之后,在当时成为了周天子威慑诸侯,增强凝聚力,维护中央集权,强化中央统治的手段,因此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礼乐文化的形成,A排除;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选择题
公元前361年商鞅人秦,曾多次求见秦孝公。

前两次求见时,商鞅大谈“帝道”“王道"治国理论,孝公对他所言无兴趣;第三、四次,商鞅“说公以霸道",君臣投机,“语数日不厌”。

孝公对商鞅所言态度转变是因为
A.“帝道”主张仁义治天下不切实际
B.“王道”主张无为而治难以见成效
C.“霸道”学说是当时主流正统思想
D.“霸道”符合秦对时代挑战的回应【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以“霸道”打动秦存公,使其态度发生重大转变,是因为法家的“霸道”学说有利于富国强兵,符合秦对时代挑战的回应,D项正确;“帝道”主张不切实际不是秦孝公欣赏商鞅,态度转变的原因,A项错误;“王道”是孟子的主张,强调的是民本与仁政,不是无为而治,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霸道”学说还不是主流正统思想,C项错误。

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疆域超过前代往往是后代统治者“立国”的标准之一,自
《汉书》开始的各正史基本上都有对王朝疆域的具体记述,且都将西汉“大一统"王朝的疆域作为阐述疆域时比照的对象。

这主要是由于A.西汉是中国古代疆域最广阔时期B.西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奠基阶段
C.“大一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完成统一大业是所有统治者的梦想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采取了政治、经济、思想、民族等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并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大一统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C;元朝是中国古代疆域最广阔的时期,排除A;
B、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选择题
下图是唐代“三省”的分布位置图,主要说明
A.权力大小由离皇帝远近决定
B.尚书省居于皇城中心是权力中枢
C.专制体制对权力配置的影响
D.三省布局体现“三权分立”格局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的决策,门下省负责的是审核,属于中书决策机构,需要皇帝进行参与,因此距离皇帝所在位置较近,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专制体制对权力配置的影响,C正确;三省六部制的权力是制度赋予的,A排除;尚书省属于执行机构,并非是权力中枢,B排除;“三权分立”体制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D排除。

故选C。

选择题
下图是唐代甘肃靖远县北滩黄河古渡口出土的东罗马盛金银盘,中间
一圈雕刻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十二神像。

它反映了唐代
A.制银技术高超
B.中外文化交流
C.商品经济发达
D.外来宗教流传
【答案】B
【解析】
汉唐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古迹,成为当时中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因此材料“唐代甘肃靖远县北滩黄河古渡口出土的东罗马盛金银盘”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选择题
宋朝从事商业活动的有许多举足轻重的要员,如宰相赵普、曾公亮,枢密使王德用、王承衍、石保吉,工部尚书王素,江南转运使张……普在汴梁开邱店,收入每年上万贯。

据此可知,宋朝
A.扭转了封建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
B.商人表达出独立的政治诉求
C.建立了商人与政府的融合性纽带关系
D.体现官商合流局面开始出现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官员参与商业活动,开启了官商合流的局面,D正确;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仍然低下,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封建社会的商人受到政府的控制,是为封建政府服务的,融合性的纽带关系说法错误,C排除。

故选D。

选择题
有学者指出:“元代是犬牙相入原则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期,无论是作为高层政区的行省,还是降为统县政区的路,犬牙相入的原则都走向了极端。

”该学者意在说明元代
A.行省制度利于消解山川形便
B.行省制度是极端统治的结果
C.犬牙相入不符合统治的需要
D.中央集权程度愈来愈加强
【答案】A
【解析】
与之前相比,元代通过行省制,划分省、路等较高级别的地方行政区,
将“犬牙相入”的原则发挥到了极致,学者这样评价元代地方管理,意在说明行省制,发挥了“犬牙相入”原则的优势,有利于压制和消解山川形便,打击地方割据,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行省制度”是极端统治的结果,B项错误;犬牙相入不符合统治的需要与元代犬牙相入原则走向“极端”不符,C项错误;中央集权程度“愈来愈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选择题
明代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余》谓:“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

”作者旨在强调
A.民间语言杂乱
B.工商业分工细
C.行会限制交流
D.江南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
“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是指不同行业之间有不同的特色用语,导致不同行业之间存在交流的障碍,说明不同行业间的行会限制了交流,故选C;语言杂乱和经济繁荣无从体现,排除AD;材料反映的是不同行业间用语的障碍,不是分工细,排除B。

选择题
明清时期,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及“家长”,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宗族组织已纳人官府轨道
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
C.基层治理高度发展成熟
D.官僚政治社会适应力增强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族正”“家长”成为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代替官府管理地方等,反映出宗族组织被政府利用,已纳人官府轨道,A项正确;明清时期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与“家长”“族长”受到政府重视“代官府行事”等不符,B项错误;基层治理高度发展成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官僚政治社会适应力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选择题
1914年,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爱德华.格雷并不想让英国介入战争,
但是他最终还是认为英国应该参战,这是因为他担心德国通过控制欧洲大陆而主宰整个欧洲。

这反映出
A.英国具有“均势”外交思想
B.个人决策对战争发动有重要影响
C.德国崛起引起欧洲高度紧张
D.英德矛盾成为欧洲国家主要矛盾【答案】A
【解析】
根据“担心德国通过控制欧洲大陆而主宰整个欧洲”可知英国之所以介入战争是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德国一家独大,故选A;爱德华·格雷的决策还是受到国际利益的影响,排除B;材料仅反映了英国的反映,不能说“引起欧洲高度紧张”,排除C;D项内容无从体现,排除D。

选择题
1917年,英国首相建议议会早日通过方案并召开各党派会议,商讨妇女参加选举的办法。

1918年,改革方案正式成为法律,这成为英国成年女性拥有普选权的前奏。

这主要说明
A.代议制政体推动了立法发展
B.妇女在战时的突出贡献赢得承认
C.战争实现代议制民主的完善
D.战后男女政治平权问题得到实现.【答案】A
【解析】
议会的改革方案最终成为正式法律,说明英国的代议制政体推动了立法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妇女在战时的贡献问题,排除B;英国代议制民主的完善是在一战爆发以前,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917和1918年都正处于战争期间,“战后”的说法有误,排除D。

选择题
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召集国务卿和三军首脑会议,明确指出:“我们材料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

”罗斯福总统的优虑主要来源于
A.西欧大陆失去了与法西斯抗衡的力量
B.二战规模扩大使美国难以独善其身
C.西方中立自保政策助长法西斯的侵略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迟迟得不到建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我们材料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

”要以看出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使美国不能独善其身,也使其逐步放弃中立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西欧大陆失去了与法西斯抗衡的力量,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西方的中立,而只是讲美国,排除C;D项与主旨无
关,排除。

选择题
下图所示战役发生时,二战其他战场的发展形势是
A.太平洋战争即将爆发
B.苏德战场转人战略反攻
C.意大利宣布投降并退出二战
D.盟军已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答案】D
【解析】
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进军的方向是由北非向意大利方向,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二战中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故选D;太平洋战争位于亚洲,排除A;苏德战场位于苏联,排除B;由进军方向无法看出意大利投降,排除C。

选择题
下表是二战后美国人对苏联的支持率调查表,民众支持率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
B.双方战争期间出现矛盾
C.两国根深蒂固互不信任
D.意识形态鸿沟难以跨越
【答案】D
【解析】
表格数据表明,二战后美国人对苏联的支持率不断下降,美苏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材料说明美苏意识形态的鸿沟难以跨越,故选D;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排除A;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民众对苏联的支持率不断下降,无法体现二战中双方的矛盾,排除B;C项无法解释二战中美苏的合作,排除。

选择题
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图中两导弹分别指代美国和苏联,导弹下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

漫画主要揭示了
A.美国与西欧结盟抗衡苏联
B.德法走向联合抗衡美苏
C.欧洲走向联合的外在压力
D.法国具有强硬谈判姿态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美苏对抗的压力下,开始走向联合自保,因此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中华早期文明的发达与人口大量聚集于城市有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城市化率列表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中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安放在乡村,并不安放在都市。

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化率变化趋势,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钱穆观点的理解。

【答案】(1)趋势:从战国开始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时期达到了城市化最高水平;南宋以后,城市化率迅速下降。

原因:提高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下降的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农业平均生产力下降;农业技术的发展基本停滞。

(2)理解:钱穆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主成部分,因此重心主要是在农村地区。

但从西汉至宋元,中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安放在城市,其中尤以唐宋最为强盛。

因此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解析】
(1)对于古代城市化的趋势,可以以南宋为转折点,分两个阶段,从战国时代起就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时期达到了城市化最高水平,从南宋以后,城市化率迅速下降,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市镇。

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提高原因主要从农耕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等方面概括。

下降的原因:主要结合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农业平均生产力下降;农业技术的发展基本停滞等因素概括。

(2)理解:根据所学可得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的观点,一方面指出钱穆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主成部分,因此重心主要是在农村地区。

另一方面也要年到从西汉至宋元,中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安放在城市,其中尤以唐宋最为强盛。

因此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传统的中国,技术上的追寻是由两种人做的。

一种是知识分子,一种是工匠。

工匠创造的成绩远超过知识分子。

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是没有从事观察,也不是没有讨论与研究;只是他们有另一种关怀。

——许倬云《历史分光镜》
材料二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

张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

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诫“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担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出两例由工匠创造的技术成绩。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关怀”具体内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士人群体意识产生的历史原因。

【答案】(1)蔡伦改进造纸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内涵:弘扬儒家之道;强调治国安邦的责任。

原因: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理学思想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解析】
(1)结合所学,可列举蔡伦改进造纸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史实。

(2)内涵:根据“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得出弘扬儒家之道;根据“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得出强调治国安邦的责任。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宋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理学思想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角度分析总结。

棉花和茶叶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日常生活、民族交往和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江下游三角洲的松江一带地势微高,因排水较好,所以从15世纪开始就盛行种植棉花,由于生产棉布质量好而闻名遐迹。

在这个棉布业中,新安商人与之大有关联。

早在成化年间(1465-1487),徽州商人就独占了棉布等贸易,甚至有人说“松江子民的财产几乎全被新安商人带走了”。

16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

农村开始普及种植商用棉花,棉布生产也成为农家的副业开始盛行。

农民可以在附近进行交易。

商人们也从城郭内走出来,在农村附近的交通要道上设置据点。

陆路与水路交错的地方有集市,集市发展起来就变成固定店铺林立的市镇。

15世纪,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已经建立了许多的市镇,16世纪发展成为农村交易中心。

在松江有南翔、罗店等市镇发展成棉布的集散地。

——[日]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材料二公元9世纪,佛教徒将茶籽从中国带到朝鲜和日本。

1610年,荷兰人首次将茶叶带到欧洲,从那时起,饮茶之风逐渐吹遍整个西方社会,而英格兰受此影响最深。

17世纪50年代,荷兰商人已经
在伦敦贩卖茶叶。

1660年,伦敦著名咖啡店主加拉韦用巨大的墙面宣传这种异国风情的饮料。

——[美]埃里克.杰·多林:《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航海时代奇异的中美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松江一带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替伦敦咖啡店主加拉韦编写一段关于茶叶的宜传广告。

【答案】(1)特点: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棉纺织业发展很快;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与徽商发展关系密切;商业市镇发展起来,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2)广告:茶叶,产自中国,在唐朝时佛教徒带到朝鲜、日本,新航路开辟后,经荷兰人来到欧洲、英格兰,它充满异国风情,质地温和,四季皆宜,开水冲泡,卫生、健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盛行种植棉花”“农村开始普及种植商用棉花”可知,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根据“生产棉布质量好”“棉布生产也成为农家的副业开始盛行”可知,棉纺织业发展很快;根据“新安商人与之(棉布业)大有关联”“徽州商人就独占了棉布等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与徽商关系密切;根据“商人们也从城郭内走出来,在农村附近的交通要道上设置据点”“集市发展
起来就变成固定店铺林立的市镇”“松江有南翔、罗店等市镇发展成棉布的集散地”可知,商业市镇发展起来,松江成为全国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

(2)广告:根据材料二中“公元9世纪,佛教徒将茶籽从中国带到朝鲜和日本”可知,茶叶产自中国,在唐朝时佛教徒带到朝鲜、日本;根据“1610年,荷兰人首次将茶叶带到欧洲,从那时起,饮茶之风逐渐吹遍整个西方社会,而英格兰受此影响最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经荷兰人来到欧洲、英格兰;根据“加拉韦用巨大的墙面宣传这种异国风情的饮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充满异国风情,质地温和,四季皆宜,开水冲泡,卫生、健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许多历史学家都在探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试图解释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我们不可能把战争的爆发归结为一个单一原因,但是可以把这个问题分为几个独立的层次加以分析。

如图所示。

——[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爆发的原因加以历史解释。

(要求:从国际体系、国内社会和领导者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解释,三个层面之间要有联系,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表述成文)
【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可从国际体系、国内社会和领导者三个层面分析。

国际体系:1871年德国实现了统一,并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民主政体;统一后的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两次工业革命使德国经济赶超英法;为了争夺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加剧;帝国主义国家在矛盾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争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国内社会: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兴起,奥匈帝国瓦解,巴尔干地区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外实行侵略政策。

领导者: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好战的特性和对奥匈帝国的支持,是战争
升级的重要原因。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可从国际体系、国内社会和领导者三个层面分析。

国际体系: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1871年德国实现了统一,并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民主政体;统一后的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两次工业革命使德国经济赶超英法;为了争夺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加剧;帝国主义国家在矛盾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争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等角度分析总结。

国内社会:结合所学,可从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兴起,奥匈帝国瓦解,巴尔干地区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外实行侵略政策等分析总结。

领导者:可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好战的特性和对奥匈帝国的支持,是战争升级的重要原因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