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望痛苦 侥幸无奈 寻求希望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日暮里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对故国、对家园的思念;“日暮”又给人以日薄西山、日暮途 穷之感,作者遥想积贫积弱的祖国,怎能不颓丧伤感呢?
颓丧伤感 失望
细读第5段,作者对所受到的优待持怎样的态度? 是怎样的优待呢?找出
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①以片段式呈现,不追求完整性; 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 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中既有“当时 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读读写写
xié yīnɡ
挟 樱花
fēi
wǎn
绯红 宛如
掌故 落第
jī
畸形
xùn nì
不逊 匿名
精读 匿名信事件
• 请研读匿名信事件,说说你觉得鲁迅心里可能有 哪些苦呢?
仔细阅读(24-28段),换位思考问题并分享。
鲁迅的苦楚
• 独自求学孤立无援之苦 • 来自弱国身处弱势之苦 • 努力学习却不被信任之苦 • 被人诬陷被毁声誉之苦
弱国寡民, 备受欺压。
精读 看电影事件
• 请研读看电影事件,面对日本人的恃强凌弱、践 踏他人自尊的行为,留日学生有没有自尊呢?有 没有为自己去赢得自尊呢?
了解中国 女人裹脚
探索求实
4、除了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性格外, 本文描写藤野先生还运用了哪些手法?
①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 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 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第6段)
外貌描写,以寥寥数笔描摹了藤野先生的外貌、动作、声调 ,刻画出一位相貌平平、生活质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此种手法也叫白描
语言描写 ②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第12段)
语言描写,体现了他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③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 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 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 黑板上那样的画。”(第17段)
内容上:独句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强调作者 对东京的厌恶,引出下文去仙台的内容,与第1段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前后照应。
细读课文第1-3段,读出作者的感情。
作者的心情复杂而沉重,失望、痛苦、愤怒、厌恶之 情交织。“清国留学生”如此丑态百出,如此不学无术, 与他在国内所见到的情景如此相像,“我”的心理落差不 言而喻。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刺伤了内心怀抱救国理想的青 年作者。他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这又让他有着一股发自 内心的悲伤感与孤独感,于是有了到别处去看看的念头。
1.文中作者的回忆变换了几次地点? 请找出相应地点并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我”地点的转换
东京仙台北京来自留学期间回国后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思考探究一】
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 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起一个小标题。
筛选信息 规范表述
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
标致极了。
反语
比喻、夸张
小贴士
反语
定义: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运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 达本意,多含有否定、讽刺、嘲弄的意 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 法。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关键句仔细品味。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心酸无奈 学医
“大概”表示推测;“物以希为贵”是说“我” 受到优待的原因不是受到尊重,而是仙台当时“还没 有中国的学生”,这种推测反映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 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 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 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 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 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 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 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 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作用: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 方面,增强语言的战斗力,鲜明地表明 了说话人的立场和意见。
第1段结尾“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一词有什么表达效
果?
考点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①写出词语的本义; ②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 语境义,由此分析该词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 词语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情感态度)。
侧面描写 ⑤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
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 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 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第9段)
侧面描写,借留级学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地掌故,侧面表 现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不讲究穿戴的特点。
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位尊重科学、循循善诱、认真负责 的严师形象。
神态、语言描写 ④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 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 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第23段)
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 ,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⑤纠正解剖图
离仙台
(36-38段)
⑩离别先生
⑥关心解剖实习 ⑦了解女人裹脚 ⑧匿名信事件 ⑨看电影事件
3.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有哪些?分别表现了藤野 先生怎样的形象特点?
事例 添改讲义
藤野先生的品质 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尊重科学,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认真负责、热情诚恳、尊重中国文化
仙台医专的职员对鲁迅的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精读 在东京片段
• 朗读1-3段,看看鲁迅在东京的见闻,说说清国留 学生在东京是怎样的?
• 鲁迅先生对这样的清国留学生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他自己又是为何来日本的呢?
只,不外乎。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第29段)
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成局外人、旁观者。他并不 因自己出国留学就自认为高于平凡的同胞,更不认为自 己是可以俯视他们的救世主;相反,作者的心灵始终与 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 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 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标致”意思是“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形容女 子。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实为丑陋之 意。又用“实在”修饰,“极了”补充,辛辣地讽刺了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到 “别的地方”去呢?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第3段)
结构上:承上启下,巧妙自然地由东京生活过渡 到仙台生活。
——鲁迅《<呐喊>自序》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弃医从文
结合本文第24-31段,简要分析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也激发 了他对祖国的忧思;看电影事件又让他看到了麻木不仁的 国人不管体格如何健全,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 料和看客”。他意识到,民众的不觉醒是国家落后、受欺 凌的根本原因,学医只能医治身体疾病,无法唤起民众的 反抗意识,只有通过文学创作,才能救治国人的灵魂。
——鲁迅
学习目标
1.概括内容,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把握回忆性散 文的基本特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重点) 3.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藤野先生严 谨认真、热情正直的高贵品质。(重点)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抑扬顿挫
褒义词,只用于形容声音。
深恶痛疾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 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鲜红。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深恶痛疾:侧重于痛恨的思想感
形容悲伤。
情方面,可对人、对事。 恨之入骨:偏重于痛恨的状态,
多用于对人。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初读感知
• “万岁”!他们拍掌欢呼起来。
这一幕强烈地刺激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也成为他 弃医从文的关键。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出了“我”当时 内心震撼之大。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第31段)
补充材料: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 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 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 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 并用“当然”加以强调,揭示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 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与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 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仔细阅读(29-31段)并分享。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
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第29段)
考点 理解句子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补充材料: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 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 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 一白眼,另眼看待。
jié
诘责 呜呼
qī
凄然
huì
jiàn yǎo
cuò
教诲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wù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pá
jì yì
扒手 发髻 驿站
huì yù ɡěnɡ
pōu dìnɡ piē
芦荟 芋梗汤 解剖 订正 瞥见
词语集注
绯红
意为“红色”
油光可鉴 “照”的意思。
标致
多形容女子。
凄然
近义词:怆然 反义词:欣然
考点 概括典型事例
答题思路 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按“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结果”的模式表述
注意:有字数限制时,可省略次要信息,保留“何人” “何事”“结果如何”三个要素。
根据地点变化,概括事件
(1-3段) ①离开东京之缘由(或东京见闻)
在仙台
(4-35段)
②仙台求学受到优待 ③初识藤野先生 ④添改讲义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等
背景资料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补习日语,后来 进入仙台医专,遇到了藤野先生。他之所以选择学医, 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 “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医学启发中 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 酷的现实粉碎了,在仙台的一系列经历,使他认识到, 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鲁迅弃医 从文,要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4.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 藤野先生是一位在生活上俭朴、不拘小
节;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具有求实精神, 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关怀备至、重视情谊 的日本教师。
思考探究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和藤 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事件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途径日暮里和水户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一句中, “居然”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考点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词语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情感态度)。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句中指在艰苦的住宿条件下, “我”出乎意料地睡着了,表达了“我”对恶劣的生活环 境不以为意的乐观态度,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与上文的 “清国留学生”形成鲜明对照。
第二单元
主题:人文主题·人性光辉
语文要素:
1.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抓住其内容真实、事 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 3.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赏析能力。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鲁 迅
6.藤野先生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日暮里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对故国、对家园的思念;“日暮”又给人以日薄西山、日暮途 穷之感,作者遥想积贫积弱的祖国,怎能不颓丧伤感呢?
颓丧伤感 失望
细读第5段,作者对所受到的优待持怎样的态度? 是怎样的优待呢?找出
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①以片段式呈现,不追求完整性; 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 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中既有“当时 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读读写写
xié yīnɡ
挟 樱花
fēi
wǎn
绯红 宛如
掌故 落第
jī
畸形
xùn nì
不逊 匿名
精读 匿名信事件
• 请研读匿名信事件,说说你觉得鲁迅心里可能有 哪些苦呢?
仔细阅读(24-28段),换位思考问题并分享。
鲁迅的苦楚
• 独自求学孤立无援之苦 • 来自弱国身处弱势之苦 • 努力学习却不被信任之苦 • 被人诬陷被毁声誉之苦
弱国寡民, 备受欺压。
精读 看电影事件
• 请研读看电影事件,面对日本人的恃强凌弱、践 踏他人自尊的行为,留日学生有没有自尊呢?有 没有为自己去赢得自尊呢?
了解中国 女人裹脚
探索求实
4、除了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性格外, 本文描写藤野先生还运用了哪些手法?
①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 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 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第6段)
外貌描写,以寥寥数笔描摹了藤野先生的外貌、动作、声调 ,刻画出一位相貌平平、生活质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此种手法也叫白描
语言描写 ②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第12段)
语言描写,体现了他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③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 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 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 黑板上那样的画。”(第17段)
内容上:独句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强调作者 对东京的厌恶,引出下文去仙台的内容,与第1段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前后照应。
细读课文第1-3段,读出作者的感情。
作者的心情复杂而沉重,失望、痛苦、愤怒、厌恶之 情交织。“清国留学生”如此丑态百出,如此不学无术, 与他在国内所见到的情景如此相像,“我”的心理落差不 言而喻。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刺伤了内心怀抱救国理想的青 年作者。他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这又让他有着一股发自 内心的悲伤感与孤独感,于是有了到别处去看看的念头。
1.文中作者的回忆变换了几次地点? 请找出相应地点并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我”地点的转换
东京仙台北京来自留学期间回国后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思考探究一】
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 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起一个小标题。
筛选信息 规范表述
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
标致极了。
反语
比喻、夸张
小贴士
反语
定义: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运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 达本意,多含有否定、讽刺、嘲弄的意 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 法。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关键句仔细品味。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心酸无奈 学医
“大概”表示推测;“物以希为贵”是说“我” 受到优待的原因不是受到尊重,而是仙台当时“还没 有中国的学生”,这种推测反映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 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 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 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 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 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 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 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 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作用: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 方面,增强语言的战斗力,鲜明地表明 了说话人的立场和意见。
第1段结尾“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一词有什么表达效
果?
考点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①写出词语的本义; ②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 语境义,由此分析该词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 词语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情感态度)。
侧面描写 ⑤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
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 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 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第9段)
侧面描写,借留级学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地掌故,侧面表 现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不讲究穿戴的特点。
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位尊重科学、循循善诱、认真负责 的严师形象。
神态、语言描写 ④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 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 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第23段)
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 ,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⑤纠正解剖图
离仙台
(36-38段)
⑩离别先生
⑥关心解剖实习 ⑦了解女人裹脚 ⑧匿名信事件 ⑨看电影事件
3.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有哪些?分别表现了藤野 先生怎样的形象特点?
事例 添改讲义
藤野先生的品质 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尊重科学,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认真负责、热情诚恳、尊重中国文化
仙台医专的职员对鲁迅的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精读 在东京片段
• 朗读1-3段,看看鲁迅在东京的见闻,说说清国留 学生在东京是怎样的?
• 鲁迅先生对这样的清国留学生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他自己又是为何来日本的呢?
只,不外乎。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第29段)
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成局外人、旁观者。他并不 因自己出国留学就自认为高于平凡的同胞,更不认为自 己是可以俯视他们的救世主;相反,作者的心灵始终与 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 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 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标致”意思是“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形容女 子。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实为丑陋之 意。又用“实在”修饰,“极了”补充,辛辣地讽刺了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到 “别的地方”去呢?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第3段)
结构上:承上启下,巧妙自然地由东京生活过渡 到仙台生活。
——鲁迅《<呐喊>自序》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弃医从文
结合本文第24-31段,简要分析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也激发 了他对祖国的忧思;看电影事件又让他看到了麻木不仁的 国人不管体格如何健全,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 料和看客”。他意识到,民众的不觉醒是国家落后、受欺 凌的根本原因,学医只能医治身体疾病,无法唤起民众的 反抗意识,只有通过文学创作,才能救治国人的灵魂。
——鲁迅
学习目标
1.概括内容,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把握回忆性散 文的基本特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重点) 3.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藤野先生严 谨认真、热情正直的高贵品质。(重点)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抑扬顿挫
褒义词,只用于形容声音。
深恶痛疾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 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鲜红。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深恶痛疾:侧重于痛恨的思想感
形容悲伤。
情方面,可对人、对事。 恨之入骨:偏重于痛恨的状态,
多用于对人。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初读感知
• “万岁”!他们拍掌欢呼起来。
这一幕强烈地刺激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也成为他 弃医从文的关键。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出了“我”当时 内心震撼之大。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第31段)
补充材料: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 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 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 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 并用“当然”加以强调,揭示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 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与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 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仔细阅读(29-31段)并分享。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
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第29段)
考点 理解句子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补充材料: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 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 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 一白眼,另眼看待。
jié
诘责 呜呼
qī
凄然
huì
jiàn yǎo
cuò
教诲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wù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pá
jì yì
扒手 发髻 驿站
huì yù ɡěnɡ
pōu dìnɡ piē
芦荟 芋梗汤 解剖 订正 瞥见
词语集注
绯红
意为“红色”
油光可鉴 “照”的意思。
标致
多形容女子。
凄然
近义词:怆然 反义词:欣然
考点 概括典型事例
答题思路 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按“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结果”的模式表述
注意:有字数限制时,可省略次要信息,保留“何人” “何事”“结果如何”三个要素。
根据地点变化,概括事件
(1-3段) ①离开东京之缘由(或东京见闻)
在仙台
(4-35段)
②仙台求学受到优待 ③初识藤野先生 ④添改讲义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等
背景资料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补习日语,后来 进入仙台医专,遇到了藤野先生。他之所以选择学医, 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 “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医学启发中 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 酷的现实粉碎了,在仙台的一系列经历,使他认识到, 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鲁迅弃医 从文,要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4.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 藤野先生是一位在生活上俭朴、不拘小
节;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具有求实精神, 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关怀备至、重视情谊 的日本教师。
思考探究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和藤 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事件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途径日暮里和水户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一句中, “居然”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考点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词语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情感态度)。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句中指在艰苦的住宿条件下, “我”出乎意料地睡着了,表达了“我”对恶劣的生活环 境不以为意的乐观态度,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与上文的 “清国留学生”形成鲜明对照。
第二单元
主题:人文主题·人性光辉
语文要素:
1.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抓住其内容真实、事 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 3.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赏析能力。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鲁 迅
6.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