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井冈山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冈山中学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
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
”这个人最可能是()
A.荀子 B.孔子 C.商鞅 D.韩非子
2.《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
”这一材料体现了()
A.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B.法家思想的系统化
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 D.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3. 《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
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
礼毕,引桓
荣及弟子升堂。
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这种现象()
A.标志着儒学的思辨化 B.扼制了儒学的发展
C.反映了汉代察举制度的建立 D.有利于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4.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这说明王阳明()
A.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5.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6. “中国文化在自己的遥远记忆中……有过在更深层面上接受佛教文化的经验。
……这个陈年经验,
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便变得不灵了。
这时候,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化,如何能够驾驭得住轻盈便捷的奔马之用,而不思先对自身作出必要的变动呢?”文化史专家庞朴的这段话主要是批判()
A.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D.陈独秀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7.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
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康梁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的理想
8.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
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
”下列有关该资料的说明正确的是()
A.该文章可能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B.摆脱封建束缚成为追求理想世界的终极目标
C.毛泽东深受维新思想熏陶
D.中国共产党人的救国之路已日渐清晰
9. 1919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从胡说谬解
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材料表明胡适()
A. 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
B. 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 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 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0.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
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1.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
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
”这段话意在说明()
A.中共认识到革命必须完全依赖农民
B.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C.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
12.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说:“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自己把自己的时代称为英雄主义的也只有希腊……你比如说在《荷马史诗》里所见的英雄主义,实际上它的主题词是智慧和友谊。
”
其中古希腊的“英雄”是指()
A.达到相当文明程度的人 B.倡导宗教神学的思想家
C.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家 D.实行僭主政治的政治家
13.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沉迷于世上的人、物或自我,以这些东西为人生的终极关怀,并鲜明地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
材料中的现象()
A.预示了近代人文精神开始兴起 B.反映了人类最初自我意识的觉醒
C.说明理性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D.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描绘了蓝图
14.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不存在一个相对正确的观点,他们可以论证任何观点的正确性;而柏拉图认为,只有寻求智慧的人,即哲学家才有能力进行统治。
这些观念()
A.为古罗马法治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B.对专制主义思想从根源上进行了批判
C.可能导致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D,成为了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理论指导
15.“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
”这里的“独特社会”的含义是()
A.基督教会占统治地位 B.资本主义逐步兴起
C.世界逐步连为一体 D.代议制民主初步确立
16.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现代的自然研究,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这个时代,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但这些名称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他认为这个时代应该是()
A.“发现人”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D.“科学”时代
17. 法国思想家孔多塞(1743—1794)在《献给黑人兄弟的一封信》中说:“大自然给了你们与白人一
样的智慧、理性和厚德。
那些人到你们的岛屿上,靠你们的劳动和痛苦而发大财,却觉得自己有权利写一些诽谤性短文侮辱你们,还不允许人进行反驳。
这种不公平,更促使我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为了人的自由而抱不平。
”这段材料说明()
A.启蒙思想蕴含对殖民主义的反思
B.法国的殖民扩张最为野蛮
C.奴隶贸易受到广泛的批评和抨击
D.黑人奴隶要求自由和平等
18.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
“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
”该分析主要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并没有对传统的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C.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D.顺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
19.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
……而非命脉之所在。
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
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
这一论述主要是()
A.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抨击康有为的“托古改制”
C.指出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本 D.关注东西方文化差异
20.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国共产党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
这说明()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中国国情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C.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D.当时存在着大量的伪马克思主义者
21.科学史上不乏富有传奇色彩又留下深刻启迪的故事。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了重物自由下落实验,牛顿因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万有引力的灵感,爱因斯坦设想孪生兄弟中的一个以光速作太空旅行后将会比未旅行的兄弟更年轻。
三人的相关理论告诉我们()
A.科学发展以否定前人理论为前提 B.科学理论是在批判中向前发展的
C.三人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D.生物学发展终于打破了神学桎梏
22.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
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
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
”下列与巴雷特的主张不符的是()
A. 因特网推动全球化进程 B.因特网应受法律约束
C. 因特网应立足部族化 D.因特网应受政府监管
23.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
出现的。
”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③②④①B.②④③①C.②③①④D.④
③①②
24.“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
”这句话出自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1923—1999年)的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
据此可知,下列作品与《第二十二条军规》风格相同的是()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等待戈多》 D.《玩偶之家》
25. 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
对多种事物、现象抽
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即为归纳。
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
选项具体事物、现象(史实) 一般性认识(结论)
A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斗资批修中共光辉历程
B 《权利法案》、1875年宪法、1871年宪法近代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
C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D 《唐璜》、《悲惨世界》、《等待戈多》浪漫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总共50分)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主要思想
黄宗羲
(1610-1695年)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1613-1682年)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王夫之(1619-1692年)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
公”
思想家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
(1689-1755年) 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
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伏尔泰
(1694-1778年)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
(1712-1778年) 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2分)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三人各自的主张。
(6分)
(2)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得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6分)
27.(16分)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4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
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4分)
材料二 1950年~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
[种数:种;印数:万册(张);印张数:千印张]
年份
种数 印数 印张数 合计 其中:新出 1950
12153 7049 27463 590988 1951
18300 13725 70330 1262586 1952
13692 7940 78566 1698351 1953
17819 9925 75421 2134347 1954
17760 10685 93913 2509035 1955 21071 13187 107914 2798277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
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
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1956 28773 18804 178437 4316681
(2)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发展的总体趋势(2分),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
原因。
(6分)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
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不断“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倡导“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
”他还与徐光启等人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同文指算》、《经天该》、《万国舆图》等图书,其中也掺杂了不少宗教神话。
他还将中国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传到了西方世界。
——摘编自《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二:
李提摩太(1845~1919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卡马登郡。
1869年底,25岁的李提摩太牧师如愿地登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
1876年至1878年,历时三年华北大旱,李提摩太来到山西立即高效率地投入赈灾工作,他把记录灾区景象的日记和呼吁救济的报告设法送回英国。
英国人设立了一个救灾捐助基金会,短时间内共募集白银二十万两,约六万英镑。
1891年后李提摩太投身到广学会(注:传教士创办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工作中,宣传中国需要的政治、经济、法律、工业、交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如是十数年后,(中国)内不惧民多不能养,外亦不畏各大国之强,势均力敌,内外两患自消”。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都是凭借广学会出版的书籍接受最初的启蒙教育。
公车上书时,李提摩太正在北京,康有为慕名来访,把引起轰动的上皇帝请愿书拿给李提摩太看。
李提摩太给远方妻子的信中提到:“我吃惊地发现,我曾提出的各项建议几乎都被揉进了请愿书中,并被浓缩在一个绝妙的小小的指南中。
无怪乎他来拜访我,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
”1902年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建立了山西大学堂。
——摘编自刘伟波《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华活动的特点并总结其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利玛窦在华活动相比李提摩太的在华活动有哪些变化,总结李提摩太在华活动的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