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章》对⽐阅读
《论语》⽐较阅读(含2019年真题)

①⼦⽇:“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②孔⼦⽇:“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
孔⼦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交朋友,与守信的⼈交朋友,与见多识⼴的⼈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与两⾯三⼑的⼈交朋友,与谄媚逢迎的⼈交朋友,与花⾔巧语的⼈交朋友,是有害的。


③⼦⽈:“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
④⼦夏⽇:“⽇知其所亡,⽉⽆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张》)
⼦夏说:“每天能学到⼀些⾃⼰没有的知识,每⽉不忘⾃⼰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习于摆架⼦装样⼦,内⼼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却⽆诚信。

④[便佞]善于花⾔巧语,⽽⾔不符实。

⑤[所亡]⾃⼰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

⑥[所能]⾃⼰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从之(2)学⽽不思则罔(3)可谓好学也已矣
【参考答案】(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所得
(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每⼩题1分)
15.翻译下⾯的句⼦。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不学则殆。

【参考答案】(1)与正直的⼈交朋友,与诚信的⼈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博的⼈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所得”均可)(每⼩题2分) 16.结合⾃⼰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按要求填写下⾯的表格。

(4分)

阅读下⾯三段⽂字,完成7~11题。

(15分)
[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问于守庙者⽈:“此谓何器也?”对⽈:“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然。

”孔⼦使⼦路取⽔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喟然⽽叹⽈:“呜呼!恶④有满⽽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指装⽔到⼀半。

④恶(wū):哪⾥,怎么。

【翻译】孔⼦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

孔⼦问守庙的⼈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

”孔⼦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装到⼀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回答说:“是这样的。

”孔⼦让⼦路取⽔来试,果然⽔满便倾覆,装到⼀半时就垂直⽽⽴,空了就会斜着。

孔⼦长叹道:“哎呀,哪⾥会有满⽽不倾覆的呢!
7.解释下⾯加点的字。

(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思⽽不学则殆(4)满则覆
【答案】(1)⽐得上;(2) 愉快,快乐。

这⾥的意思是“以(它)为乐”;(3)殆:迷惑;(4)覆:翻倒。

8.翻译上⾯语段中加横线的⽂字。

(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懂得学习的⼈,不如喜爱学习的⼈;喜爱学习的⼈,⼜不如以它为乐的⼈。

(2)孔⼦问于守庙者⽈
【答案】)孔⼦问守庙的⼈说(或者:孔⼦向守庙的⼈询问道)
9.[丙]⽂中孔⼦“恶有满⽽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2分)
【答案】—个⼈要谦虚,不要⾃满
10.这⼏段⽂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和[丙]⽂谈的是学习_______________⽅⾯的问题;[⼄]⽂谈的是学习⽅法⽅⾯的问题,孔⼦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应该相结合。

(2分)【答案】态度学思
11.(1)孔⼦为什么要“使⼦路取⽔试之”?请根据⽂意简要说明。

(1分)
【答案】孔⼦要(想)验证宥座器(敧器)的特点。

(2)孔⼦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段内容说说理由。

(2分)
【答案】有必要。

因为孔⼦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

验证⼀下才能够确认。

“没有必要”,只要⾔之成理,也可以得分。

例如:没有必要。

( )因为孔⼦原本就听说过,⽽且当场⼜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烦。


⽐较阅读下⾯两篇⽂⾔⽂,完成10——14题。

【甲】⼦⽈:“学⽽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论语》节选)
【⼄】王⽣好学⽽不得法。

其友李⽣问之⽈:“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不说⽈:“凡师之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说之⽈:“孔⼦云‘学⽽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不思之,终必⽆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益愠,不应⽽还⾛。

居五⽇,李⽣故寻王⽣,告之⽈:“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从之,冀闻道也。

……学者之⼤忌,莫逾⾃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惊觉,⽈:“余不敏,今⽇始知君⾔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论善学》)
【注释】①还:同“旋”,掉转⾝。

②故:特意。

【译⽂】王⽣爱好学习⽽没有掌握⽅法。

他的朋友李⽣问他说:“有⼈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因此⽽不⾼兴,
说:“凡是⽼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劝他说:“孔⼦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更恼⽕,不对李⽣的话做任何应答,转⾝就⾛了。

过了五天,李⽣特意找到王⽣,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不把向地位⽐⾃⼰低的⼈请
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跟随他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离开,⼏乎要拒绝⼈千⾥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的⼈最⼤的忌讳,就是没有超过⾃⼰就满⾜,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了,虚度了岁⽉,即使想改过⾃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
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

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来展⽰明显的警戒。


⼀组题
10.解释下列句中⿊体实词的含义:
⑴不亦说乎?⑵李⽣说之⽈⑶莫逾⾃厌⑷王⽣益愠
【答案】(1)⾼兴(2)劝说(3)满⾜(4)恼怒
11.下列句中⿊体的“之”与“前⼈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 B )
A. 学⽽时习之
B.学者之⼤忌
C. 择善⽽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2.下列句⼦的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C)
A. 学⽽/不思则罔
B. 可以为师/矣
C. 盖/学贵善思
D. 请铭之坐/右
13.⽤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
⑴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答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疑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迷惑。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从之,冀闻道也。

【答案】善于学习的⼈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的⼈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的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

14.这两篇⽂章都讲到了⼀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法。

那么孔⼦和李⽣都认为什么样的⼈才是“善学者”?(⽤原⽂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
【答案】善学者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从
⼆组题
2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项是(C)(2分)
A.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B.不逾.矩(越过)
C.莫逾⾃厌.(讨厌) D.王⽣益愠.(⽣⽓,恼怒)
【解析】C.厌:满⾜。

22.下列句中“⽽”的⽤法与其他⼏项不同的⼀项是(D)(2分)
A.曲肱⽽枕之 B.择其善者⽽从之
C.温故⽽知新 D.王⽣好学⽽不得法
【解析】D项表转折,其他项表顺接。

23.下列句⼦的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C)(2分)
A.学⽽/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
24.⽤现代汉语翻译下⾯的⽂⾔语句。

(4分)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时光像河⽔⼀样流去,⽇夜不停。

__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从之,冀闻道也。

__那些善于学习的⼈不把向地位⽐⾃⼰低的⼈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好的地⽅,希望听到真理啊!__
25.李⽣认为“善学者”应具备的特点有:(1)__学贵善思__;(2)__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从之,冀闻道也(或“不耻下问”“择善⽽从”)(⽤原⽂词句回答)。

这两点分别与【甲】⽂的第__⑤__则和第__⑨__则内容⼀致。

(4分)

阅读下⾯⽂⾔⽂,回答问题。

【甲】⼦⽈:“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论语·学⽽》)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论语·述⽽》)
(节选⾃《〈论语〉⼗⼆章》)
【⼄】太史公⽈:《诗》有之:“⾼⼭仰⽌,景⾏⾏⽌。

”虽不能⾄,然⼼乡往之。

余读孔⽒书,想见其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于贤⼈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布⾐,传⼗余世,学者宗之。

⾃天⼦王侯,中国⾔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可谓⾄圣矣!
(《史记·孔⼦世家赞》)
【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

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参考译⽂】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可以仰望,宽⼴的⼤道可以依循前进。

”我虽然不能到达那⾥,但是⼼中⼀直向往它。

我读孔⼦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

到了鲁国,看到孔⼦的祠堂、他车⼦、⾐服和礼器,众多的儒⽣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是很多的,(他们⼤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终⽌了。

孔⼦是⼀个平民,传到⼗⼏代,读书的⼈都尊崇他。

从天⼦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都以孔⼦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尚的⼈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不愠(⽣⽓,发怒)
(2)不能去云(离开)
2.下⾯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法全都相同的⼀组是( D )
A.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不亦说乎)
B.虽不能察,必以情(虽不能⾄)
C.⼊则⽆法家拂⼠(学⽽不思则罔)
D. 此之谓失其本⼼(想见其为⼈)
【解析】A项中的“说”前者读“yuè”,通“悦”,意思为“愉快”;后者意思为“讲,谈论,叙述”。

B项中两个“虽”前者是“虽然”的意思;后者是“即使”的意思。

C项中两个“则”前者是连词,可译为“就”或不译;后者表⽰假设,是“如果”的意思。

D项中两个“其”都是代词,代指“他的”。

因此本题选D。

3.将下⾯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诸⽣以时习礼其家。

众多的儒⽣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解析】第(1)句注意“善”在这⾥指优点,长处,“⽽”表顺承,⼀般不译。

第(2)句为倒装句“礼其家”(状语后置),翻译时为“其家礼”,关键词有:“诸”是兼词,解释为“众多”,“时”是名词作状语,“按时”的意思。

4.请结合【甲】【⼄】两段选⽂,说说学者敬仰孔⼦的原因。

因为孔⼦讲求良好的学习⽅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度宽厚的待⼈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阅读下⾯⽂⾔⽂,完成5~8题。

【甲】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贡问政。

⼦⽈:“⾜⾷,⾜兵,民信之矣。

”⼦贡⽈:“必不得已⽽去,于斯三者何先?”⽈:“去兵。

”⼦贡⽈:“必不得已⽽去,于斯⼆者何先?”⽈:“去⾷。

⾃古皆有死,民⽆信不⽴。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三省吾⾝(⾃我检查、反省)
(2)传不习乎(温习)
(3)⾜⾷(充⾜)
(4)去⾷(⾷物)
6.下列加点词与“必不得已⽽去”⼀句中“⽽”字⽤法相同的⼀项是( D )
A.温故⽽知新
B.望之蔚然⽽深秀者
C.思⽽不学则殆
D.潭西南⽽望
【解析】题⼲中的“⽽”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词,可不译。

A项“⽽”表承接,可译为“从⽽”;B 项“⽽”表并列,可不译;C项“⽽”表转折,相当于“却”;D项“⽽”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词,可不译。

7.把下⾯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选择他的缺点对照⾃⼰进⾏改正。

(2)⾃古皆有死,民⽆信不⽴。

⾃古⼈都必有⼀死,但如果没有⼈民的信任,就不能够⽴⾜了。

8.【甲】【⼄】两⽂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成长中的作⽤?
共同强调的是诚信。

⽰例:⼈⽆信不⽴,诚信是⽴⼈之本,⼀个⼈要想⽣存就必须要讲诚信。

只有诚信我们才能与别⼈更好地交流,被朋友相信,被社会认可。

拓展延伸
1.有⼦⽈:“礼之⽤,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由之。

有所不⾏,知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也。

”(学⽽篇)
译⽂:有⼦说:“礼的应⽤,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法,可宝贵的地⽅就在这⾥。

但不论⼤事⼩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的。


2.⼦⽈:“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学⽽篇)
译⽂:孔⼦说:“不怕别⼈不了解⾃⼰,只怕⾃⼰不了解别⼈。


3.⼦⽈:“⽗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仁篇)
译⽂:孔⼦说:“⽗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定的地⽅。


4.⼦⽈:“⽗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则以惧。

”(⾥仁篇)
译⽂:孔⼦说:“⽗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

⼀⽅⾯为他们的长寿⽽⾼兴,⼀⽅⾯⼜为他们的衰⽼⽽恐惧。


5.⼦⽈:“德不孤,必有邻。

”(⾥仁篇)
译⽂:孔⼦说:“有道德的⼈是不会孤⽴的,⼀定会有思想⼀致的⼈与他相处。


6.⼦⽈:“君⼦坦荡荡,⼩⼈长戚戚。

”(述⽽篇)
译⽂:孔⼦说:“君⼦⼼胸宽⼴,⼩⼈经常忧愁。


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颜渊篇》
译⽂:全国的⼈民都像兄弟⼀样。

8.⼦⽈:“君⼦成⼈之美,不成⼈之恶;⼩⼈反是。

”《颜渊篇》
译⽂:孔⼦说:“君⼦成全别⼈的好事,⽽不助长别⼈的恶处。

⼩⼈则与此相反。


9.⼦⽈:“质胜⽂则野,⽂胜质则史。

⽂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篇》
译⽂:孔⼦说:“质朴多于⽂采,就像个乡下⼈,流于粗俗;⽂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
质朴和⽂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罕篇》
译⽂:孔⼦说:“(到了)⼀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



⼴西百⾊市2019年中考语⽂试卷
⼆、古代诗⽂阅读(26分)
5.⽂⾔⽂阅读
阅读下列的⽂⾔⽂,完成问题。

【甲】⼦⽈:“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论语?学⽽》)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论语?述⽽》)
⼦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罕》)
⼦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张》)
【⼄】孟⼦⽈:“尽信书①,则不如⽆书。

吾于《武成》,取⼆三策⽽已矣。

仁⼈⽆敌于天下,以⾄仁伐⾄不仁,⽽何其⾎之流杵(chù)②也。

”(《孟⼦?尽⼼下》)
孟⼦⽈:“君⼦深造③之以道,欲其⾃得之也。

⾃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欲其⾃得之也。

”(《孟⼦?离娄下》)
孟⼦⽈:“虽有天下易⽣之物也,⼀⽇暴之,⼗⽇寒之,未有能⽣者也。

”(《孟⼦?告⼦上》)孟⼦⽈:“学问之道⽆他,求其放⼼⽽已矣。

”(《孟⼦?告⼦上》)
孟⼦⽈:“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已矣。

”(《孟⼦?告⼦下》)
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

”(《孟⼦?公孙丑下》)【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chù):捣物的棒槌,这⾥指古代战车上所⽤的⼀种长杆兵器,③深造:⾼深的造诣。

④资:积累。

⑤原:
同“源”。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是 D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宴酣之乐,⾮丝⾮⽵
B.必有我师焉寒暑易节,始⼀反焉
C.⼀⽇暴之屠暴起,以⼑劈狼⾸
D.是亦教诲之⽽已矣尔来⼆⼗有⼀年矣
(2)下列对选⽂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C
A.【甲】⽂节选⾃《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及其弟⼦⾔⾏的⼀部书。

B.【⼄】⽂画线⽂字的断句划分为“⾃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中“⼦”是古代对男⼦的尊称,这⾥指孔⼦:【⼄】⽂中“策”指马鞭。

D.【甲】⽂的“可以为师矣”与【⼄】⽂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C
A.【甲】⽂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中演化的成语“⼀曝⼗寒”,⽐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

C.【甲】【⼄】两⽂所选的⾔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法和学习态度。

D.【甲】【⼄】两⽂孔⼦与孟⼦同为儒家⽂化的⼤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

(4)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始。

译⽂: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学问之道⽆他,求其放⼼⽽已矣。

译⽂:
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找回来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