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堂演练:第四单元 综合检测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针对下表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1950年) 中国美国印度
钢产量 2.37 kg 538.3 kg 4 kg
发电量2.76
kw·h
2 949
kw·h
10.9
kw·h
A.
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开展“大跃进”运动
解析:从表格可知中国的人均钢产量和发电量低于美国和印度,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选B项。

三大改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图表信息不符,A项错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应对资本主义阵营敌视中国的措施,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出现于1958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时期,不是解决材料现象的相应政策,D项错误。

答案:B
2.1957年,我国国有制企业每一职工占有的全部资金由2 878元上升到4 416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上升到56.7%,农业总产值由56.9%下降到43.3%,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由35.5%上升到45%。

这表明()
A.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国家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中国经济建设照搬了斯大林体制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工业、农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变化,故B项正确;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在1956年底,故C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的农、轻、重比例没有失调,故D项错误。

答案:B
3.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

这一规定有利于()
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
解析:当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占主导,还没有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故A项错误;这样做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地方政府的调整会带来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故D项错误。

答案:C
4.1959年5月中旬,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说把生产数字定得少一点(实际是可靠数字),会泄气,我看也不见得。

正如少奇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
气”,并得到毛泽东的同意。

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C.“左”的思想已引起了党中央的关注
D.中共中央开始调整经济建设方针
解析:生产指标的高低认识并不等于对“大跃进”运动的错误的认识,故A项错误;农业生产材料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陈云等党中央领导人对生产指标的高低认识形成某种程度的一致性,深刻反映出党中央对经济建设中的“左”的思想有所警觉,故C项正确;党中央开始调整经济建设方针是在1960年,故D项错误。

答案:C
5.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

材料表明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
B.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
C.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
D.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
解析:据材料中“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可知,在计划经济主导下,企业具有一定自主权,故A项正确。

答案:A
6.“它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对原来僵化的农业经济体制实行了自
我完善,使之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故选D。

答案:D
7.1984年6—7月,全国夏粮丰收,农民争先恐后卖粮,因粮库不足,出现卖粮难。

这表明()
A.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中“1984年6-7月”“粮库不足,出现卖粮难”可知,农村经济发展,粮食产量增长,农民大量出售余粮。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农村改革的成功,农村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夏粮丰收可见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A项错误;C项与农业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发生于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B
8.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9.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A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工资总额,无法体现B项;D项明显与材料意思相背离;材料说明工资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之上的,故选C 项。

答案:C
10.“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

原因在于: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

另外,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

”材料反映的主旨是()
A.国家丧失了干预经济的职能
B.高额成本导致计划经济效益低下
C.计划经济难以有效配置资源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解析:计划经济条件下,仍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重点是计划经济下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弊端,高额成本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难以配置资源也仅仅是材料反映的计划经济弊端的一个方面,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计划经济的分析及“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得出:材料旨在强调建立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解析:关于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故排除A项;B项错在“差距消失”;C项错在“完全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符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对经济特区定位的时代背景,故D项正确。

答案:D
12.据统计,1987年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
计划的工业品种由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少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

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根本改变
B.物资价格“双轨”现象得到改变
C.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
D.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出1987年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比重下降,但直到1992年之前仍然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没有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家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双轨”现象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比重下降,说明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故C项正确;此时国有企业改革还未涉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13.“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对某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
A.广州B.上海
C.深圳D.珠海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有效信息“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是深圳。

答案:C
14.某一学校的历史兴趣小组在设计《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经济改革的硕果”等几个并列的栏目。

如果要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是()
A.思想解放的历程B.重返联合国的风雨
C.世贸组织的接纳D.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解析:题目中历史兴趣小组设计的网页主要属于政治经济领域,缺少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

答案:A
15.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

《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A.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时间是在1992年,正好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时,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张;再从“13年里转了第二圈”来分析,从改革开放到1992年是13年左右,所以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于21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

排除A、C、D,所以,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16.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的原因是()
A.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建立
解析:图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为1985年,此时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故农村和城市的差距相对来说较小。

其余几个选项与“1985年”这一时间点不符。

答案:A
17.下面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它反映的经济结构最有可能属于()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解析:图片反映的经济结构特点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改革的结果,出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答案:D
18.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1957年11月到2002年从未间断,成为上海市民生活变化的印证。

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 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

这一账本是上海()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巨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解析:据材料“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1957年11月到2002年”可知,这反映了上海社会生活变迁,故A正确;家庭账本主要记载家庭收支情况,不可能反映政治巨变,故B错误;材料没有将上海与其他地区比较,不能说明上海率先跨入小康生活,故C错误;家庭收支情况也不能说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故D错误。

答案:A
19.人们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等,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国际形势的影响B.服装产业的发展
C.纺织业的发展D.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衣着的变化是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表现,而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A、B、C三项与题干所述现象都有关系,但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答案:D
20.据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解析:从柱状图可以看出,1987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大幅增长。

由此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北京市场的活力,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14分,23题14分,共4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奢华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

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做是中国成功的一个缩影。

——《商务周刊》,2008年4月17日,
《改革开放30年:得到的、失去的、梦想的》材料二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6分)
(2)结合中国1978年以来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论证合理。

)(6分) 解析:第(1)问分三个层次,语言要简练归纳得出。

第(2)问结合中国现实只要史论结合就可以。

答案:(1)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政策支持;先行者的成功。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大加快了本国现代化转型的速度,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文化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拜金主义等等现象,对社会而言都是新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从这个角度说,现代化过程的转型期确实产生了很多新的动乱因素。

(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即可)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项目1952年1956年1957年
工业总产值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827.2 1 286.5 1 387.9
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材料三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年份国内生产
总值/亿元
国家财政
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
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
尔系数/%
1978 3 645 1 132 57.5 67.7
2006 218 071 39 500 35.8 43
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材料四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经济发展趋势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30年来,我国是怎样踩着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4分)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4分)
解析:第(1)问从表格提供的数字看不管工业还是农业整体都在提升,以工业最快,分析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多方面分析。

第(2)问材料三个层次分别提供了改革开放、21世纪初、近三十年,对应找出相关事件就可。

第(3)问对材料简单概述即可。

答案:(1)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经济迅速增长,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

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提前完成;三大改造;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

(2)三个节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变化:①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②民主政治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2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而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

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 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 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

至1949年增至5 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

——《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2007年超过660个。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内因。

(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广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
口,又是商业都会”“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而活’”概括。

第(2)问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

第(3)问结合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分析。

答案:(1)新特点:经济功能加强;专业化城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小农经济的破产,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3)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