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盐城中考满分作文《长学问了》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苏盐城中考满分作文
【作文原题】
请以“长学问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长学问了
因为疫情的原因,自春节起我便待在老家。
在县城读书的这几年,老家
彻底变了样—一楼房整齐划一,道路硬化,两旁栽上了风景树。
农村的生活节奏慢,即使是发生了疫情,也并不人心惶惶。
人们戴着口
罩照样下田干活儿。
因为将要中考,我感觉压力特别大,心情烦闷,总想找
点儿有意思的事做。
这时候、我想到了那几株老柳树,它们曾是我儿时的好
伙伴。
“早砍了。
不过,你能看到它们的子子孙孙……”二叔不紧不慢地说。
“它还有子孙?”我大为诧异,央着二叔带我去看个究竟。
“好,你今天就跟我去插枝。
你看,车上的这一捆是从三年生的柳树上
剪下来的,算是它们的孙辈了……”二叔指着电动三轮车上的一捆树枝说。
一路上闲聊,我晓得了插枝的缘由。
近几年,村子里兴起了一个养殖金
蝉的致富项目,需要把孵化的蝉卵“种”在柳树根下。
于是,人们就剪下柳
树枝茎,在自家田地里繁衍柳苗。
插枝育苗,这我在生物课本上接触过。
但这光秃秃的“小木棍”插进尚
未解冻的泥土里,真的能生根发芽?
怀着疑惑,我帮二叔把一整捆树枝都插好了。
过了些日子,我和二叔再去田里看时,它们已经绿意萌动,眼看就要抽
出新叶来了,令我惊喜不已。
可没想到,这个疫情笼罩的春天又来了一场倒
春寒,柳枝刚冒出嫩芽就被冰霜扼杀了,剩下的柳枝从上头开始干枯,显然
已经死了。
一个月后,当二婶嚷嚷着要拔了它们当柴烧时,我竞然发现贴近
地面的地方又长出了新枝——它们又活过来了。
太不可思议了,我既惊喜又震撼。
那一刻,正为中考而惴惴不安的我豁然开朗。
我曾读过很多描写柳树的诗词,古人赋予柳树的不是离别就是柔情,但我觉得他们并未完全懂得柳树。
我眼中的柳树是不惧命途多舛的英雄,你看,即便天寒地冻也能抽叶,即便冻伤了也能复苏。
这不正象征着那些为了生活而执着奋斗的人们吗?正因为他们心怀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渴望,所以他们不择环境,只管默默无闻地奋斗,所以才能忍受痛苦,才能绝处逢生,才能蔚然成荫。
柳树,让我长学问了!
【得分点提示】
1.取材生活,积极向上。
考生选取的素材来自生活,质朴真实,积极向上。
开篇从老家发生的改变写起,“我”重新认识了老家,“我”也重新认识了柳树,见证了柳树顽强的生命力,从柳树身上懂得了生活的道理,收获了学问,结尾扣题。
2.善于思考,情理兼具。
文章选材很普通,切入点也很小。
从前半部分看,考生所长的学问似乎与植物的繁殖有关,直到读到最后,才发现考生开掘之深。
从行文思路看,考生不仅善于观察,更善于思考,能把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跟人生追求结合起来,饱含深情地赞扬柳树,情理交融。
(点评名师:蒋存强)
【名师解题】
2020年江苏盐城卷的中考作文依然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题目是“长学问了”。
“长”有增加的意思,“学问”可以是学习中的知识,也可以是生活中的见识、阅历等。
“了”有表示变化过程的意思。
由此可见,命题意图依然延续了往年的基调,聚焦成长。
从字面上看,题目要考生将“长学问了”的事情写成一篇文章,所以这道题适合写成记叙文。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不乏有收获、有感悟的瞬间,不乏通过
某种活动或历练明白了事理的经历,我们可以选择最熟悉、对自己触动和影
响最大的典型事例去写。
既然是过程,就得有起因,需要回答“为什么就长学问了”这个隐含的
问题,这就提醒考生不要简单地停留于叙事上,而要尽量在行文过程中或结
尾处,辅以恰当的议论、抒情,不仅要写出自己“长学问”的过程,还要借
此给人以启示和教益,从而让文章更有内涵和深度。
当然,这道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如围绕“经历与成长”之类的话题发
表看法。
【考题分析】
盐城卷一直以命题作文为主,今年的作文题延续了去年的风格,没有任
何提示语,显得更加简洁明了。
“不设审题障碍,减少写作束缚,为学生搭
建自由表达的平台”的思想贯穿始终。
这道作文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写
作实际,积极引导考生跳出自我的小天地,拥抱自然,关注社会,思考生活。
学生能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分析】
今年的作文题依然紧扣“围绕成长,梳理写作材料”的《说明》要求,考察学生审题立意的准确性和对于日常生活观察的细致性。
(一)审题思考:
①长,这里更多要求学生去思考“长”的过程,从如何“长”、“长”什么样这几个维度进行选材和立意。
切題要精准,这不仅仅是陈述一段经历,更多的是由此引发的思考,这也是考察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理性思辨能力。
②学问,可以看作是学习中的知识,也可以看作生活中的见识、阅历等等,是让自己有所得、明悟的事件。
可以拓展思路去寻找生活中这样的点滴记忆,同时这里要注意的是,“学问”一词也规范了所选事件必须是正能量、积极地、主旋律的,而不能是一些社会不良习气。
(二)选材思考:
有收获、有感悟的瞬间,可以选择的很多,从身边事进行筛选是最好的选择,从家庭场景中、学校场景中进行选材,甚至可以从自然环境中选材。
例如,懂得了谦让,明白了勇争第一,了解了星辰变换等等。
选择自己身边更能刺激回忆的内容,在中考的考场中,这样的选材方式能够更好的成文及把控时间。
(三)立意思考:
本题的选材切题较为宽泛,但是立意是否勇夺高分,还需要仔细揣摩。
用“学问”旨在强调事后的思考,从选材中的故事描述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悟,才是重要的拿分点。
对于生活化场景的描述,很容易写的肤浅和空洞,所以必须有一定的篇幅进行思考,可以是学习到新知识的那种感悟,可以是事件中两种行为冲突的思辨,甚至可以是对于自己的反思。
中考作文题,一年比一年接地气,但是对考生的思辨能力的考察也越来越多,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需要的信息,与此同时要更多的思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思路导航】
《长学问了》题意简洁,无审题障碍。
“长学问”是感知与体验,故写作视角应为“我”。
“学问”可泛指一切让人有所广益的事件、事物或道理,如成长故事、旅游奇遇、世相百态、诗书趣味等。
“长”有获得、增长、扩大、丰富和拓
宽等意,隐含着“发展的动态”。
“了”这个助词也不要忽视,它一般是指事情已经过去了,“学问”已经获得了,而那些发挥想象、畅想明天的习作往往就不符合要求了。
我们可以从熟悉的家庭、学校生活中选材,家庭中父母的教导、自己的实践与体验,尤其是疫情期间,蜗居在家,对你的思想、情感有积极影响的人或事都是很好的素材。
学校中的各项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合唱,哪怕是平时的点滴小事,都可以去写;也可以放眼到更广阔的自然、社会中选材,可以写去旅游途中时的所见之物,所赏之景、所遇之人,拥抱了自然,又增长了学问;还可以写阅读时获得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等。
【构思角度提示】
1、一次阅读,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而收获学问。
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迷茫等,可能打开一本书就能帮你开启一扇门,让你“长学问”,从而迈过一道坎,自信地追求人生目标。
2、一次旅行,大自然教给我们生存的知识,社会让我们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大自然生生不息,一朵鲜花,一茎小草,都有生命的灵光和智慧,而我们融人大自然,会增加战胜困难的本领。
社会是一面镜子,真善美、假丑恶轮番上演,在社会中,提升能力、涵养美德等都是“长学问”。
3、一次与陌生人的接触,让你透过表面看到了更深刻的东西。
将视线聚焦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往往能使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而这些其实也是难得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