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特征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土力学特征表
各地层岩土特性如下:
<1>人工填土层
主要为素填土,局部为杂填土,颜色较杂,主要呈灰色、灰黄色。
素填土的组成物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粘性土、粉细砂、中粗砂等,稍压实;部分地段以碎石、块石为主回填。
杂填土则局部夹杂有砖块、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大部分稍压实~欠压实,稍湿~湿。
层顶标高为6.34~15.00m,层底标高为0.52~13.00m,厚度为1.50~8.30m,平均厚度3.96m。
<2-1A>海陆交互相沉积淤泥层
深灰色、灰黑色,主要由粘粒及有机质组成,局部含粉砂及贝壳碎片,饱和,呈流塑状,具滑腻感和腥臭味。
本层局部揭露,主要分布在山间冲积平原带。
层顶标高为1.68~5.66m,层底标高为0.14~4.06m.,厚度为1.20~2.20m,平均厚度1.68m。
<2-1B>海陆交互相沉积淤泥质土层
深灰色、灰黑色、饱和,流塑—软塑状,具腥臭味,以粘粒为主,局部含有腐植质,本层零星分布。
层顶标高为 1.16~5.52m,层底标高为-0.24~4.09m,厚度为1.00~1.70m,平均厚度1.37m。
<2-2>海陆交互相沉积淤泥质粉细砂层
本层主要为淤泥质粉砂、淤泥质细砂,粒径较均匀,含淤泥质及少量有机质,局部有贝壳碎片,颜色以深灰色、灰色为主,饱和,多呈松散状本层小范围分布。
层顶标高为-1.32~6.46m,层底标高为-2.62~4.36m,厚度为1.30~3.80m,平均厚度2.49m。
<2-4>海陆交互相沉积粘性土层
呈深灰色、灰色、黄褐色等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为粉土,呈可塑状为主,局部软塑状,本层局部分布。
层顶标高为0.58~7.26m,层底标高为-1.32~6.46m,厚度为0.80~3.00m,平均厚度1.85m。
<3-1>冲积—洪积粉细砂层
呈浅黄色、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以细砂为主,含较多粉砂及少量粘粒,饱和,多呈松散状,局部呈稍密或中密状,本层局部分布。
层顶标高为-2.62m~4.09m,层底标高为-3.72m~2.99m,厚度为1.10m,平均厚度1.10m。
<3-2>冲积—洪积中砂层
呈浅黄色、灰白色、灰黄色为主,主要成份为石英,以中砂为主,含较多粗砂及少量粘粒饱和,呈稍密—中密为主,本层零星分布。
层顶标高为-0.24m,层底标高为-2.44m厚度为2.20m。
<4N-2>冲积—洪积可塑状粘性土层
呈灰白色、灰色、灰黄色、深灰色等。
主要由粉质粘土、粘土组成,含少量砂粒及粉粒;主要呈可塑状,局部坚硬状,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本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
层顶标高为-2.08~3.34m,层底标高为-5.08~2.14m厚度为1.20~3.00m,平均厚度2.36m。
<4N-3>冲积—洪积硬塑状粘性土层
呈灰白色、灰色、褐黄色、深灰色等,主要由粉质粘土、粘土组成,含少量砂粒及粉粒;主要呈硬塑状,局部坚硬状,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较高,本层在场地内零星分布。
层顶标高为0.20~3.82m,层底标高为-2.80~0.48m厚度为3.00~4.30m,平均厚度3.83m。
<5H-1>可塑状砂质粘性土层
呈黄褐色、棕红色等,呈可塑状,含风化残留石英颗粒,岩芯呈土柱状或散砂状,具有遇水崩解特点。
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本层在场地内零星分布。
层顶标高为-0.96~1.08m,层底标高为-3.96~-1.21m厚度为2.20~3.00m,平均厚度2.55m。
<5H-2>硬塑状砂质粘性土层
呈黄褐色、棕红色等,硬塑—坚硬状,含风化残留石英颗粒,岩芯呈土柱状或散砂状,具有遇水崩解特点,局部夹砾质粘性土。
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光滑,干强度及韧性高,本层在场地内分布广泛。
层顶标高为-5.08~11.65m,层底标高为-9.06~-8.15m厚度为1.50~8.00m,平均厚度3.82m。
<6H>混合花岗岩全风化带
呈浅黄褐色、灰绿色、灰白色等,原岩组织结构已风化破坏,但尚可辨认,局部夹强风化岩碎块,岩芯呈坚硬土柱状,遇水易崩解,本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
层顶标高为-7.32~8.15m,层底标高为-17.02~4.65m厚度为2.00~9.70m,平均厚度3.92m。
<7H>混合花岗岩强风化带
呈黄褐色、浅灰白色等,原岩组织结构已大部分风化破坏,岩芯呈土柱状、半岩半土状、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遇水易软化、崩解,本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
层顶标高为-17.02~6.62m,层底标高为-23.73~-4.72m厚度为0.80~9.00m,平均厚度4.14m。
<8H>混合花岗岩中风化带
呈浅灰红色、浅肉红色、浅黄褐色等。
中粗粒结构,块状结构,岩质较坚硬,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块状为主,少量短柱状。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本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
层顶标高为-23.72~13.00m,层底标高为-26.62~4.50m厚度为0.60~16.60m,平均厚度5.76m。
<9H>混合花岗岩微风化带
主要为中粒混合花岗岩,呈浅肉红色、浅灰红色、浅灰色等,中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少量黑云母等。
岩芯以短柱状为主,部分长柱状或块状,岩质坚硬。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类,本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
层顶标高为-16.96~4.50m,层底标高为-19.42~-5.30m厚度为1.00~14.50m,平均厚度7.0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