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教案(绪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教案(绪论)
第一章:课程介绍
1.1 课程定位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2 课程目标
1.3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法律基础、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2.1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规律的学科。
2.2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道德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认为道德是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反映。
2.3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揭示了资本主义道德的阶级性和虚伪性,为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章:法律基础
3.1 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
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3.2 法律的基本特征
法律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稳定性等特点,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3.3 我国法律体系
我国法律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多个部分,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基础。
第四章:道德修养
4.1 道德修养的含义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4.2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德修养对于个人的成长、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4.3 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
提高道德修养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参加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
第五章:心理健康
5.1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良好状态。
5.2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于个人的生活质量、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3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第六章:社会公德
6.1 社会公德的概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6.2 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6.3 实践社会公德的途径
实践社会公德需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遵守公共场所秩序,关心他人,爱护环境等。
第七章:职业道德
7.1 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7.2 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对于提高职业素质、维护职业秩序、促进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7.3 实践职业道德的途径
实践职业道德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守职业规范,提高职业素质,诚信为本等。
第八章:家庭美德
8.1 家庭美德的概念
家庭美德是指在家庭生活中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包括夫妻和睦、亲子关系、家庭责任等方面。
8.2 家庭美德的重要性
家庭美德对于家庭的和谐、幸福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稳定和文明的重要基础。
8.3 实践家庭美德的途径
第九章:公民权利与义务
9.1 公民权利的概念
公民权利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的权益,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
9.2 公民义务的概念
公民义务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应尽的责任,包括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
9.3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公民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公民在享有权利的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第十章:法律法规实践
10.1 法律法规实践的概念
法律法规实践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遵循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履行公民义务的行为。
10.2 法律法规实践的重要性
法律法规实践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基本途径,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10.3 提高法律法规实践能力的途径
提高法律法规实践能力需要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治意识,积极参与法治建
设,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课程介绍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三、法律基础
四、道德修养
五、心理健康
六、社会公德
七、职业道德
八、家庭美德
九、公民权利与义务
十、法律法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