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立足传统,勇于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作:⽴⾜传统,勇于创新
⽴⾜传统,勇于创新
——参访台湾明道中学综述
⾦⼭区教育学院黄争荣
参访概况:
2014年11⽉3⽇,第三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师基地主持⼈黄⽟峰⽼师和程红兵⽼师带领我们中学语⽂四组、五组学员及慕苏堂学员在台湾明道中学参访。

早上7点半开始,我们先参观弘道⼤楼,观看朝会,接着在综⾼部专⽤教室听取汪⼤久校长介绍学校办学概况,听取综⾼部主任何荣亮博⼠介绍职业教育开展情况,然后在学务处主任谢宏惠⽼师的带领下参观⼤操场,在弘道⼤楼三楼听取⽂化创意处主任林雯琪副校长阐述学校的精神标语“在明道发现你⾃⼰”,在弘道⼤楼五楼“国学讲坛”观摩基地学员张⼴禄⽼师和明道中学语⽂学科总召集⼈曾柏勋⽼师的同课异构《岳阳楼记》以及明道中学丁兆龄⽼师的《仕与隐的抉择》。

中午我们在综⾼部专⽤教室享受学⽣的西餐服务。

下午我们在“国学讲坛”互动交流语⽂学科建设经验并乘车赴东海⼤学参观(重点是路思义教堂和⽂理⼤道)。

晚上我们在霖新瓮缸鸡饭店聚餐,举⾏简短⽽隆重的教师⽣⽇会,后回明道中学弘道⼤楼三楼听取程红兵⽼师的专题讲座《我们的学校叫明德》和黄⽟峰⽼师的专题讲座《两个汉字和⼀个四川⼈》,10点半结束。

明道中学(Ming-Dao High School),全称台中市私⽴明道⾼级中学。

它是台湾台中市境内⼀所私⽴中等学校,位于乌⽇区台1⼄线中⼭路⼀段。

学校虽在农村,却是台湾⼀所很有名的学校。

学校前⾝是1959年12⽉由张志⼴、杨德钧、何⾬书三位先⽣创⽴的“武训中学”,1969年9⽉由王福来、汪⼴平等先⽣另组董事会接⼿承办并更名为“明道中学”(取“阐明圣学,薪传道统”之义)且拟定10⽉22⽇为校庆⽇。

学校现设有国中部(初中)、⾼中部(普通⾼中)、综合⾼中部(职业教育)和国际部。

国中部实施健康快乐的群体教育,⾼中部追求卓越的创新能⼒,综合⾼中部培养多元博雅的基本能⼒,国际部培养英语能⼒和国际视野。

学校提出的办学⽬标是“发展学⽣的多元能⼒”,让学⽣“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博雅教育、全⼈发展”;精神标语是“在明道发现你⾃⼰Discover Yourself”和“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教育理念是“⼈才、⼈格、⼈⽂”,即(⼈才教育)养成才能与学识的基本能⼒,(⼈格教育)培养⾏为与思想的健全国民,(⼈⽂教育)塑造⼈本与⽂化的⼈⽂情怀;校
训是“诚实、孝悌、克⼰、⾃强”。

学校除校长室、秘书⼀名外,设教务处、训导处/学务处、总务处、辅导处、⼈事室、会计室、图书馆⽂化创意主任各⼀名。

现任校长是汪⼤久。

⽬前在校学⽣有7600⼈,教职员⼯有300多⼈,校车有100多辆(负
责每天接送近5000名学⽣,每天早晚按照不同时段进出校园,能够在⼗分钟内井然有序全部离开),教师社团有17个,学⽣课外社团有62个。

通过⼀天的参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明道中学在办学上既⽴⾜传统,⼜勇于创新。

可以说,传统在明道中学体现得⾮常充分。

先说明道中学的建筑命名。

我感觉这⾥的建筑保持着⼀种古朴的特⾊。

每⼀座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名字,充满传统⽂化的味道,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如明远⼤楼、明谨⼤楼、明衡⼤楼、弘道⼤楼、明道⼤楼、蠡海⼤楼、明教楼、明智楼、输智楼、明诚楼、明仁楼、明伦堂、川堂、中正台等。

举“弘道⼤楼”和“明伦堂”两例就可以说明问题。

“弘道”⼆字出⾃《论语·卫灵公》:“⼦⽈:‘⼈能弘道,⾮道弘⼈。

’”即⼈德能够弘扬道德,不是道德弘扬⼈德。

“明伦”语出《孟⼦·滕⽂公上》:“夏⽈校,殷⽈序,周⽈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伦也。

”旧时各地孔庙的⼤殿称明伦堂。

明朝李东阳在《深泽县重建庙学记》中说:“学之制:为明伦堂,楹数视殿,斋东西各减堂楹之⼆。


接着说弘道⼤楼。

弘道⼤楼的门⼝对⾯不远处有⼀⼩块草坪,放着“Discovery Yourself”(“发现你⾃⼰”)的巨⼤灯箱;门⼝的北⾯是⼀池清⽔,有许多⾦鱼在畅游。

弘道⼤楼⾥有图书馆(馆藏书近15万册,有校长推荐好书⽬录)、阅览室、视听中⼼、国学讲坛、兰亭雅集、翰苑、校史馆、现代⽂学馆、⾃然科学馆、明道⽂艺社、⼈⽂科学研究室、⾏政办公室等。

最值得⼀说的是翰苑、国学讲坛、现代⽂学馆和明道⽂艺社。

翰苑⾥⾯有⼀尊⾼约1.8⽶的孔⼦⿊⾊塑像,⽆疑表明学校推崇的是儒家这位⾄圣先师。

翰苑⾥⾯收藏着历代珍善本图书,如“⽂渊阁四库全书缩印本”、“⼗三经”、“⼆⼗五史线装书”和“古今图书集成”等⽂化巨著,彰显着学校⽂化的传统取向,散发着浓浓的书⾹味道,很好地秉承了明道中学⽼校长汪⼴平先⽣的理念——“⼀所好的中学应该有好的图书馆、好的⽂化珍藏”,也让学⽣在中学时代有机会接触和体认中华⽂化的博⼤精深。

国学讲坛可谓⼀间语⽂专⽤教室,或是⼀间刻意设计的书院式的传统建筑——书院讲堂。

它坐落在弘道⼤楼的五楼。

正门上是“致中和”三个端正的汉⾪。

进⼊国学讲坛,我们看到穹顶上是雕梁画栋的⽃拱,门墙两边有历代名家的书画,正⾯有个⼩⼩的讲台,讲台两边有⼀幅⾪书的对联:“明雍泽敷渊源有⾃,道化丰绪遐迩⽆殊。

”字写得特别好,是礼器碑的风格。

从讲堂、桌椅、休息室到⼤门、门外的天井,我们都能够感觉到古⾊古⾹,凝重、庄严、神圣。

据说廿年前在作家张晓风的启发下⽽修建国学讲坛的,总造价约台币⼀千多万元。

天井有⼩⼴场、⼩桥、流⽔、红花、绿树和回廊,我们感到⼼旷神怡,有古⼈悠悠之情怀。

国学讲坛门⼝的对⾯是⼀堵墙,在⿊⽡下的⽩墙上写着四个镏⾦⾪书⼤字“斯⽂在兹”,让我们⼼中油然激起⼀种⾄⾼⽆上的神圣感。

据说,学⽣每周都要到国学讲坛来听课,充分感受中国古典⽂化,享受传统⽂化的熏陶。

另外,台湾师⼤毕业的学⽣⼀定会来明道中学,和⽼师们在国学讲坛交流“怎样做好语⽂教师”。

我们从来没有听说在⼀所中学⾥会有“现代⽂学馆”。

明道中学竟然会有,真是了不得。

馆名是由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先⽣题的。

⾥⾯光是作家⼿稿⼀项,收藏之丰富,就⾜以让我们啧啧称奇,因为能达到你想看哪位台湾作家的⼿稿在这⾥就能看
到谁的⼿稿的程度。

这⾥藏书极为丰富,⽽且借阅实现⼀体化服务,⼗分⽅便。

其环境布置之优雅,读书⽓氛之浓厚,堪称岛内第⼀。

⾄于明道⽂艺社,是由明道中学⽂化创意处主任林雯琪副校长担任社长负责校刊《明道⽂艺》策划的地⽅。

据汪校长介绍,台湾共有纯⽂学杂志⼗种,《明道⽂艺》是其中的⼀种,⽽且是台湾岛内第四个创刊的⽂学杂志。

每⽉出版⼀期,⾄今已坚持四⼗年之久,出版了455期。

三⽑、张晓风等⼏⼗位台湾著名作家,曾在此发表过不少的⽂学作品,此外绝⼤部分刊登的是明道中学师⽣的作品。

其设计之典雅,内容之⽣动,图⽚之丰富,让我们叹为观⽌。

《明道⽂艺》每年还要举⾏⼀次⽂学写作⼤赛,培养了不少的写作⼈才。

据统计,四⼗五岁以下的台湾当代作家⼏乎全在这⼉获过奖。

因此,它拥有作家“摇篮”之美称。

再说《国⽂》教材和《国⽂》课堂教学。

汪校长说,⼀所好学校最关键的事要有“好⽼师”,优良教师树⽴典范,照亮校园,带动全校师道精神与风⽓,在12年国教的关键时刻更彰显价值。

明道中学专门制定了教学策略:落实教学研究会功
能,实施学科召集⼈制度,强调共同研修、备课及⾃编补充教材;推动“学会学习”⽅案,激发学⽣学习动机,根据课程设计,进⾏各学科学习指导;推动全校阅读运动,倡导班级读书会,培养各种表达能⼒。

明道中学重视语⽂,明道中学国⽂⽼师重视学⽣的阅读,编写了“每⽇⼀⽂”作为学⽣的补充阅读材料。

据了解,就国⽂学习来说,明道中学有《⾼中国⽂》、《中华⽂化基础教材》和《国学概要》三种,都是竖版本、繁体字。

前两种是要求所有⾼中学⽣在⾼中三年中必修,《国学概要》则供⾼⼆⽂科学⽣选修,内容是关于国学的⼀些基本知识,如⽂字学、经学、史学、⼦学、⽂学的概要性介绍,分上下两册。

国⽂教材尤其注重学⽣语⽂能⼒的培养和传统⽂化的弘扬,因⽽古诗⽂⽐重很⼤。

其中《中华⽂化基本教材》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四书”——《论语》、《孟⼦》、《⼤学》、《中庸》的选读。

如《论语》⼀书分为“德⾏类”、“⾔语类”、“政事类”、“⽂学类”四⼤类。

⽽在每⼀⼤类下⾯,编者⼜分出若⼲⼩标题,如“德⾏类”下⾯分“论道德”、“论仁爱”、“论修养”等。

我发现《⾼中国⽂》教材的组成部分是:题解、作者、课⽂注释、问题讨论(1-4题)。

其中还有⼀些插图,感觉真好。

我从学⽣那⾥借阅了⼀份学习资料,关于咏物篇选(张晓风)。

我感觉编写得真好,是基础性和拓展性的结合,⽂化味浓,可读性强。

有作者补充:⽣平、写作理念(写作六种条件:好奇⼼、热度、打破固定思考、观察⼒、联想⼒、假设能⼒)、⽂学成就、名著简介、名家评论、趣闻轶事;有形⾳义辨析、修辞探究;有语⽂常识(折柳送别的由来与⽤意、与杨柳有关的成语典故、诗⼈笔下的杨柳、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有关春天的诗)。

⾄于国⽂课堂教学,我觉得传统的味道还是⽐较明显的。

这次在弘道⼤楼五楼国学讲坛,我们观摩了基地学员——来⾃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张⼴禄⽼师和明道中学语⽂学科总召集⼈曾柏勋⽼师的同课异构《岳阳楼记》以及明道中学2013年教育部“师铎奖”获得者丁兆龄⽼师的关于《论语》中《仕与隐的抉择》。

张⽼师的课⾮常鲜明地体现了他⼤⽓沉稳的风格,体现了他作为语⽂教师个⼈深厚的学养。

他以《岳阳楼记》为例,结合⼤量的史料⽤“还原法”,即“还原情境和思维过程来启迪学⽣如何去作⽂,这是⾮赏析式的课,⽽是研究式的课,具有独到性,意义和价值就在这⾥”(程红兵⽼师语)。

在我看来,张⽼师的课有现代作⽂教学新理念,更有传统作⽂⽅法论。

曾⽼师的课通过问题串联,从《岳阳楼记》有没有写景谈起,组织和引导学⽣围绕⽂本进⾏探究和交流。

风格率性、洒脱、幽默。

在我看来,这堂课有传统的“不愤不启”教学⽅法,也有现代师⽣“学习共同体”的理念。

⽽丁⽼师的关于《论语》中《仕与隐的抉择》⼀课则很能够体现⼀位中年⼥教师的温婉风格。

她⼗分注重传统⽂化与思想的渗透,体现⽂以载道的理念。

她上的是《中华⽂化基础教材》(上册)《论语》第⼀章“孔⼦的为⼈”中第七、⼋、九则(分别是“卫灵公问政”、“求善贾⽽沽诸”、“知其不可⽽为之”),结合《史记》中的⽚段⽂字,引导学⽣分析孔⼦各位弟⼦的⾔⾏,从⽽理解孔⼦的品节操守,理解君⼦对仕与隐的抉择。

可贵的是,她启发学⽣在汲取传统⽂化中的价值观和精神营养的同时,⼜因势利导地将它与现代社会⽣活(提供⼀⾸写她的⼀个爱徒飞⾏员舍⼰成仁的现代诗为例)结合起来,引导学⽣去进⼀步思索社会⼈⽣所可能⾯对的各种复杂的境遇,懂得如何去看待⼩我与⼤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盾,把握坚持与变通、舍⾝与成仁之间的关系,⽽不是⼀味地⽣吞活剥。

值得⼀提的是,在下午的互动交流中,我明显感觉到明道中学国⽂
组60位⽼师在保留课堂传统讲授法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法。

他们认为“教学不与⽣命结合,就不是成功的教学”;他们在争取每课有不同的教法,让学⽣有兴趣;他们写“每周⼀信”给学⽣,促进师⽣共同成长;他们追求情境教学,倡导学⽣合作学习,⽂本学习,作⽂表达,因材施教;他们倡导“学思达”,培养学⽣的思辨能⼒;他们倡导学⽣“学好⽂、写佳作、养善⼼”;他们注意到学⽣“差异化”的策略调整;他们在对考试(学⼒基本测试和指定科⽬考试)做⽤⼼设计;他们探索的⽅向是写作表达能⼒。

我相信这个优秀的团队通过不懈探索和努⼒实践,⼀定能够让国⽂教学、学⽣的语⽂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合适⽽⾼效的路径。

接着说朝会。

所谓朝会,就是升旗仪式。

每周⼆早上7点50分开始,8点30分结束。

据林副校长说,它和班会⼀样都是明道中学最重要的公民课;因为我们的到来⽽把朝会改在了周⼀。

朝会由学校教官集合,班主任配合,学⽣有序快速来到⼤操场和教学楼之间的⼤空地上排队。

教师排列在升旗台的两侧。

三位男⽣穿着⼠兵制服,持枪静⽴于学⽣队伍最前⾯的礼仪台上,表情严肃。

学⽣铜管乐队在升旗台下由学⽣指挥伴奏,⼀位男⽣在升旗台上领唱中华国民国歌《三民主义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同。

咨尔多⼠,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勤⽮勇,必信必忠;⼀⼼⼀德,贯彻始终。

”),两位⼥⽣升旗⼿缓缓地把“青天⽩⽇满地红”国旗升上去,底下的教师和学⽣唱歌⾏注⽬礼,学⽣还敬礼,每个⼈的神情都很庄重。

我想这样的仪式教育体现着忠诚、尊重的⽂化传统。

再说明道中学的校训和校歌。

“诚实、孝悌、克⼰、⾃强”这⼋字校训出⾃《论语》和《周易》,明显体现了中国⽂化的传统。

《论语·学⽽》中有“⼦⽈:‘弟⼦⼊则孝,出则弟,谨⽽信。

’”即弟⼦们在⽗母跟前,就孝顺⽗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论语·颜渊》中有“⼦⽈:‘克⼰复礼为仁。

’”即克制⾃⼰,⼀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周易·乾》:“天⾏健,君⼦以⾃强不息。

”意指君⼦处事,就应该像天那样⾼⼤刚毅⽽⾃强不息,⾃我⼒求进步,永不停
⽌。

我认为这⼋字校训是教育学⽣做⼈的基本要求,⽆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和未来,都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明道中学的校歌是由当时的教育部长陈⽴夫先⽣作词的,其词⽈:“⼤勇⽣于⼤智,求智原为求仁;不惑不忧不惧,全凭⽆间精诚。

明道⾸重明伦,明德进⽽新民,事事⽌于⾄善,⼈⽣意义乃明。

”这是⼀⾸⾮常特别的校歌,歌词内容取⾃《⼤学》和“孔孟”学说,体现了深厚的传统⽂化根基。

再说“⽂学步道”。

它是⼀条处在⼤操场边上的道路,据说是2001年增设的。

在“⽂学步道”上摆放着⼀些湖⽯。

这些湖⽯上⾯镌刻着⼀些优美诗词、经典名句,如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李⽩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回⾸向来萧瑟处,也⽆风⾬也⽆晴”,蒋捷的“流光容易把⼈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徐志摩的“轻轻的我⾛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郑愁予的“我打江南⾛过,那等在季节⾥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这些字写得或娟秀,或豪迈,有神采,有韵味,都是校内爱好书法的师⽣们写的。

我以为“⽂学步道”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增添了校园灵⽓,⽽且让学⽣在学习⽣
活中可以很愉快地接受古典⽂学的芬芳,喜欢中国的⽂化传统,陶冶⾃⼰的情操,真好。

另外,我看了学校相关的宣传资料得知,明道中学每年都会举⾏⾼三学⽣成年礼,这也是学校的⼀⼤特⾊。

学校⽼师会精⼼编出5幕剧码,带着学⽣穿越古今时空,了解不同年代的成年意义。

当⾼三学⽣慎重穿上古装长袍,由师长为男⽣加冠、为⼥⽣插簪时,代表男⼥学⽣已经成年。

学校希望通过穿越时空,透过隆重的古礼,让学⽣能够体认到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产⽣“敬天法祖”、“感恩怀德”的使命感。

我还想举四个细节说明明道中学注重传统,体现“仁”的思想。

第⼀,校园是由学⽣打扫的。

早上我们进⼊明道中学时,就看到⼀些学⽣拿着扫把和畚箕在打扫⼴场和教室。

林副校长说,这不仅是为了节约学校的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良好的习惯。

在我看来,其实是遵循了中国古⼈的优良传统,即《朱伯庐治家格⾔》中的第⼀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早上起来把⼀切都打扫⼲净,然后进⼊学习状态,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反观我们⼤陆的学校,当然有学⽣打扫教室或包⼲区,但是多数学校会有不少的保洁⼯负责校园的卫⽣⼯作。

第⼆,早上我们参观完弘道⼤楼,⾛出⼤门时,看到五个⼥学⽣坐在⾛道边上,其中有两个是戴着蓝⾊⼝罩的,在交流着什么,觉得很奇怪。

问了她们,才知道是感冒了。

我想学⽣能够⾃觉地这样做,既是利⼈,也是利⼰,是⼀种⼼中有他⼈的“仁”的表现,说明学校的教育是成功的。

第三,汪校长作为⼀校之长,事务繁多,但是为表诚意,他陪同我们⼤半天,和我们愉快交流。

林副校长也是同样地具有仁⼼,全程陪同了我们整整⼀天。

她陪同我们去参观了东海⼤学,邀请了他的好友(⼀位中年男⼦)——教务处长陆⽼师给我们介绍了东海⼤学重要的精神堡垒——路思义教堂,还让我们漫步在“⽂理⼤道”上,感受茂密榕树绿荫所带来的清凉以及两旁建筑物祥和⽽巧妙的空间变化。

后来(11⽉7⽇晚上)她⼜推荐邀请了她的好友——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廖⽟蕙⽼师在国⽴台湾⼤学分校给我们做
了135分钟的专题讲座《⽂学盛宴:谈阅读,教写作》。

第四,众所周知,早餐对⾝体健康很重要,⽽学⽣的早餐时间往往⾮常紧张。

为了让明道中学的学⽣更从容吃早餐,推动“美好的⼀天,从亲⼦共进早餐开始”,汪校长在2013年12⽉20⽇起,将学⽣到校的时间从7点半调整到7点50分。

这个举动受到了家长和学⽣的⼀致好评,体现了校长“仁”的思想。

他说,作息的调整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会产⽣积极的效应。

明道中学在办学上也是勇于创新的。

先说明道中学的办学⽬标、精神标语和教育理念。

据林副校长介绍,“发展学⽣的多元能⼒”包括竞合⼒、统整⼒、领导⼒、适应⼒、⾏动⼒、创造⼒、思辨⼒、学习⼒、阅读⼒和表达⼒。

这个办学⽬标,在我们看来既符合西⽅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唯有多元,才能让孩⼦看见每个可能),也符合信息时代现代社会的⼈际交往要求,更符合明道中学全⼈发展的需求,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

⽽由汪校长提出来的“在明道发现你⾃⼰”和“学会学习”这两句精神标语也能够体现出创新的精神。

前者主要配合国家的多元教育政策,提供⼀个可以启发学⽣⼈⽣价值感“适才适性”、“多元学习”的教育理想;后者主要着重在学⽣“⾃学能⼒”的培养,退散学⽣因“填鸭式”教育⽽养成的依赖⼼态。

⾄于“⼈才、⼈格、⼈⽂”这“三⽂”教育理念,也是⽴⾜于时代、社会、国家乃⾄世界,⽴⾜于教⼈、育⼈、成⼈、全⼈,有别于其他学校,体现明道中学的特⾊。

接着说综⾼部。

这⼜是明道中学的⼀⼤创新,在台湾地区属第⼀,是顶尖。

综⾼部,即职业教育部,⾮常能够诠释明道中学“在明道发现你⾃⼰”的精神标语的内涵。

我们穿过明仁楼到综⾼部,发现有⼀条步道,叫“鲁班步道”。

据汪校长介绍,这很好地体现明道的⽂化传统,让综⾼部的学⽣能够带着民族的⾃豪感,怀着对创造发明的敬重⼼态,认真投⼊学习。

为了体现综⾼部的特⾊,学校聘请了4位科学博⼠和1位住校科学家。

现在的主任是毕业于台湾⼤学的何荣亮⽼师,是设计学专业博⼠,长期致⼒于综合⾼中发展,建⽴“适性辅导”的价值;曾两度获得教育部教学卓越奖,在去年台湾教师节(9.28)前⼣获得私教协会全国⼗⼤杰出教师“弘道奖”。

据何主任介绍,职业教育部除了有顶真坊(主要培养学⽣认真、执著的态度和⼯艺极致所追求的真)、髤饰坊(主要是学习⼴告设计,学习纹饰,⽤漆漆物,有学⽣作品个⼈展⽰厅)、技职教育馆(主要是学⽣个⼈展⽰:原梦、圆梦)等四个专⽤教室外,还有输智⼴场(提供学⽣户外交流、⼼情告解和⾳乐发展)。

汪校长说:“在这⾥,我们努⼒让学⽣发现⾃⼰,培养学⽣的创造⼒,是玩真的。

我们觉得⼀切皆课程,课程皆⼀切。

我们相信每⼀个学⽣都是独⼀⽆⼆的个体,都有值得开发的潜能。

在综⾼部,我们的指导⽼师会发给学⽣每⼈⼀根原材料,让学⽣⾃⼰切磋琢磨,感觉独⼀⽆⼆,发展⾃⼰的⽅向,做最好的⾃⼰。

我们有典藏计划,学⽣⾃愿的话,可以把⾃⼰的作品留下来,我们把这些作品赠送给学校的贵宾。

”值得⼀说的是,中午我们在专⽤教室(取名“宁固轩”)吃西餐,充分领略了餐饮科学⽣的风采。

三位漂亮⼥⽣和两位帅⽓男⽣穿着职业装,戴着领结,⾯带微笑,⾔语亲切,举⽌优雅。

他们拿出了⾃⼰烤的披萨、鸡翅、鸡腿等让我们品尝,我们感觉⾊⾹味俱全;他们给我们递酒杯、斟饮料、品咖啡、收盘⼦,我们内⼼⾮常感动,连连致谢。

据汪校长介绍,学校专门设计了五星级厨房,聘请了五星级酒店⼤厨担任指导⽼师。

学⽣学习烹饪,烤披萨、鸡翅、鸡腿、⽜排,还学习做侍酒师等。

在去年四⽉份台湾侍酒师协会主办的第⼀届全国校际杯年轻侍酒师精英赛上,有三位⼥学⽣分别抱回第⼀名、优胜、特优奖项。

这项赛事要深⼊了解酒类,对⾼中⽣有难度,三⼈挑战全程英语应答⾮常不简单。

我们对此啧啧称赞。

接着说志⼯服务。

先介绍⼀下林雯琪副校长。

在我们看来,她是⼀位⽂才、⼝才、⼈品俱佳的知识⼥性,是⼀位热情、真诚、极富⽂化创意的主任。

她的办公室在弘道⼤楼⼆楼,属于⾏政办公室,和16位⽼师在⼀起办公。

办公室是敞开式的,除了有办公的功能,还有阅览的功能(⾥⾯摆放着许多图书、杂志、名家真迹,包括语⽂⽼师的作⽂批阅本、学⽣的个⼈作品集、台湾著名作家⽂学⼤赛的评审⼿稿)。

中间还摆放着⼀张长长的会议桌。

每天中午会有⼀些学⽣来找林副校长交流,关于学校的⽂化活动等话题。

她会热情迎接,真诚倾听,欣然接受学⽣的意见和建议。

这是⾮常不简单的。

据她介绍,明道中学⾮常重视培养学⽣的多元素养,努⼒营造⼀个多元、丰富、适性的学园。

她强调“除了分数,还有更重要的事”(她认为⽤考试去选拔学⽣,⽤标准答案思维会失去思辨能⼒和⾃我反思能⼒)并以“品格教育、扎根固本、⼈⽂素养、社会关怀、⽂化创意、国际视野”为六⼤主轴,引领学⽣在读书之外,积极参与各项学习与活动,进⼀步在校园中发现⾃⼰、勇敢筑梦。

志⼯服务是最典型的⼀个例⼦。

明道中学是教育部表扬的“服务学习特优学校”。

学校推动“志⼯服务”多年,是⼀⼤特⾊,平⽇就有环保、⽣态、慈幼、阅读、科学、辅导等⾃发性志⼯组织。

学⽣利⽤假⽇、社团时间到社区服务,互相带动,不是为免试加分⽽来(在12年国教上路,学⽣当志⼯的服务时数可纳⼊免试超额⽐序)。

她说:“服务发⾃内⼼,主动才是快乐的,才会持久。

”她在给我们观看学校形象⽚,介绍学⽣的多元教育蓝图时,特别举例说明了“爱在满星叠”。

满星叠是⼀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名,是座落在泰北的偏僻边境的⼀⽚桃花源,也是1949年国共内战留下孤军落脚的地⽅。

那个热到连⽯头都会迸开的地⽅,有⼀群天真⽆邪、爱在盛阳下做梦的孩⼦。

2013年暑假,明道中学⼀些学⽣带了很多书籍,更带了⾃⼰的爱⼼去泰北做志⼯服务。

其中三个⾼⼆男⽣回来以后创作了⼀⾸歌曲《满星叠》(由汪校长的⼉⼦汪定中作曲,江旻谚和陈奕帆作词):“如果有⼀天能环游世界,闭上双眼对天空许愿。

放⼼地去飞,不怕太遥远。

点缀满星⿊夜,永不停歇!”很真切地表达了他们对泰北学童的想念以及始终不会稍减的关怀。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这⾸歌不仅在泰北,⽽且在校园⾥产⽣了极⼤的反响,新闻媒体为此做了报道,让他们感受到⾳乐的⼒量。

可以说,因为爱,所以在满星叠相遇;因为爱,感召了更多有爱⼼的明道中学学⽣志⼯去满星叠服务与奉献。

林副校长认为,做志⼯服务需要创新,要创新就要思辨,思辨⼀定能够带来改变,所以她这些年在明道中学积极倡导学⽣进⾏“多元阅读、逻辑思考、⽔平创意”,建⽴写作练功房,建⽴阅读课程《阅读·悦读·越读》,招募家长志⼯,激励学⽣跨领域学习,“因为我们⽆法控制所有变数。

”还启动⾏动阅读新思维,“秉全球普世价值,找⾃⼰的坐标”,加强国际交流,培养领导知能,关注全球议题,进⾏跨⽂化⽐较,学会负责⽽尊重,在实践中分享和成长等。

再说学校⼤操场、学⽣校服和朝会上的新闻发布和颁奖仪式。

据学务主任谢宏惠⽼师介绍,明道中学作为教育部核定
的“体育绩优”学校,⼤操场是经过专业视觉设计的,和我们所见到的学校⼤操场是不同的。

这运动场原为PU跑道,经过汪校长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后,使⽤了奥运会连续四年采⽤的合成橡胶材质,虽然价格昂贵,但更为环保、维护容易,最重要的是较能避免运动伤害,让学⽣在操场运动时更为安全。

在去年⼗⽉⼀⽇启⽤典礼上,学校特别举办了“blue run”路跑仪式。

现在的跑道是以学校的识别⾊系——蓝⾊作为主⾊,百⽶终点区则是明道的logo校徽,意味着从明道迎向全世界。

我们问他为什么取蓝⾊?他说蓝⾊有冷静、沉稳之感,在蓝⾊运动场上运动,有抚慰中枢神经系统之作⽤,可以提⾼清爽舒适感。

他认为,运动可以活化细胞,研究显⽰“越运动越优秀,越运动越聪明”,学校提升运动场设备,是希望⿎励师⽣不分⽼少,养成良好运动的习惯。

我们听了以后,禁不住点头称赞。

说到学⽣的校服,我们所看到的学⽣穿的运动外套是蓝⾊的。

谢主任介绍说,明道中学的学⽣制服⾊调以蓝⾊系为主,衬衫是天蓝⾊的,长裤和裙⼦是深蓝⾊的,运动外套和运动服上⾐也是蓝⾊的,⽽运动外套和运动裤为浅蓝⾊布⾯配蓝⾊条纹;所以明道中学的学⽣常以“蓝衫学⼦”⾃居,以“蓝⾊荣耀”彼此期勉,蓝⾊也充分展现明道中学⼥⽣的特⾊。

早期男⽣穿西装外套时需要打领带,现今已经取消,改穿运动外套。

2009年新制服将背⼼⼀律改为灰⾊。

男⽣冬季制服外套改为西装,运动服⼀律改为排汗衫。

2011年将背⼼《国中部》原黄领改为灰领。

我们听了以后,觉得⾮常特别和有趣。

⾄于朝会上的新闻发布,也是我们从未见到过的⼀种创新形式。

朝会是明道中学最重要的公民课之⼀,通过朝会,教育学⽣与⼈分享,为⼈喝彩。

在升好国旗后,学⽣们席地⽽坐,保持⾼度地安静。

我们突然看到有两位⼥⽣和五位穿着奇特⾐服戴着帽⼦的男⽣拿着话筒⾛到升旗台上。

他们⼿⾥没有拿稿纸。

⼥⽣扮演记者去采访男⽣。

他们的⾔语和动作都很夸张,引得底下师⽣快乐开怀。

我们也明⽩了,原来他们是在向全校师⽣告知第三届拓凯青少年⾼峰论坛论辩赛活动⼜开始了,希望⼤家踊跃报名参加!我们从之后汪校长的讲话中得知,他们是第⼆届拓凯青少年⾼峰论坛论辩赛全国团体第⼀名获得者。

汪校长显然很⾼兴,拿着话筒,满怀激情、铿锵有⼒地对全校学⽣说:“挑战尝试可以参加,两天⼀夜⾮常值得!”另外,我们看到⼀位男教师主持颁发学⽣奖学⾦仪式。

仪式很简单,汪校长把奖状⼀⼀颁发到学⽣⼿⾥,主持⼈说“恭喜以上同学,感谢校长颁奖!”底下师⽣的掌声雷动。

我们觉得氛围⾮常好。

还值得⼀说的是,我看了明道中学的宣传资料得知,为了体现⾼⼤英俊智慧、笑容阳光真诚⾃信的汪校长“与学⽣同乐”的⼈⽂情怀和⽂化创意,从2010年国中部、⾼级部毕业典礼开始,他分别以“⿊武⼠”、“钢铁⼈”、“美国队长”的造型(道具服由学⽣亲⼿打造,以纸板⼀块块制作、粘贴完成。

2013年“做⾃⼰”)闪亮登场,备受瞩⽬,轰动全场。

他期勉毕业⽣要以“⿊武⼠”、“钢铁⼈”、“美国队长”的精神,⾯对未来⼈⽣的挑战,能担任⾃⼰⼈⽣的导演,在未来的路上发光发热。

这在我们⼤陆许多学校的校长、⽼师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在明道中学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传统和创新的融合,⽽在参与教师⽣⽇会以及聆听我们两位导师程红兵和黄⽟峰的专题讲座中,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在参观完东海⼤学后,我们来到林副校长推荐的霖新瓮缸鸡饭店。

在基地学员耿慧慧⽼师(现在崇明县教育局基教科⼯作)的主持下,我们举⾏了简短⽽隆重的教师⽣⽇会。

黄⽟峰⽼师⾮常有⼼,⾮常仁厚,具有君⼦风范和中国传统知识分⼦的⽂化修养和⾼雅情趣。

在赴台⽂化游学前,他不仅悄悄地汇总了⼗⼀⽉⽣⽇的⽼师名单(程红兵⽼师、周浦中学叶燕波⽼师和浦东外国语学校邱凤娟⽼师),⽽且精⼼准备了精美的书法⼿卷作为⽣⽇礼物,给三位⽼师和在场的所有⽼师⼀个特⼤的惊喜和感动。

另外,他也把⼀份精美的⼿卷送给了他的好友(杨浦区某教育咨询公司李⼤伟⽼师),衷⼼感谢他的热情赞助。

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