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木雕的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木雕艺术特色
数百年来依然耸立
徽州古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建筑空间和雕刻装饰展现着艺术魅力,赢
得世人瞩目。
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的徽州古建技艺,经受大自然暴力的考验,数百年
来依然耸立,从建筑学和美学两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生命力,它不仅体现
了徽州人民的智慧与伟大,也表明建筑与雕刻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是从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处理雕刻地方很有分寸,形象色彩皆自然得体。
徽州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若能身临其境,你会感到这是闯进艺术之宫,俯仰四顾,比比皆是,为这雕刻艺术立体式包围。
在这美的王国中,你会留连忘返,那三分精美,七分雅致的立体画,会给你留下无尽的遐想。
共同构筑文化空间
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他们把民居建筑和所在环境看成一体。
因此无论是人们所选择的自然环境,还是人工配置的山水花木,总是和建筑,雕刻装饰共同构筑成充满艺术气氛的文化空间。
民居的前庭或庭侧布置有小型庭院或小花园,缀置花坛,水池,植以花木,摆放盆景。
粉墙上饰以砖雕,
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一
体,庭院小,颇得园林之趣,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功能。
特别鲜明突出的是白墙黑瓦和马头墙,它们层层叠叠高低有致,长短
相同,轮廓清晰,这些特点在这里均得充分体现。
同时它也是木雕中风光浮雕的蓝图,即便是人物活动的木雕,其衬景,
也是从徽州园林中摄取范本的。
山区形象和气韵秀色
还有木雕上的松、石、云、泉以及奇花异草、就有山区典型形象。
更具有徽派版画和徽州盆景和造型特色。
那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虬松、顶平如削、枝著虬龙、苍翠欲滴、奇特的长相)。
那变化无穷的云海、云铺深壑,絮掩危崖,“妙在非海、确又似海”、它使本有千姿万态的奇松怪石,披上了万方魔巾。
黄山的巧石,似人、似物、似禽、似兽的造型,或具象或抽象、全在山崖的顶端。
那生动活泼的黄猴,小松鼠以及具有皖南山区特性的飞禽、走兽、虫鱼、恰似鸟类、兽类云集的音乐盛会。
花卉虽说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但处在不同环境和位置上也能显示出地方特征。
即使是戏剧和其它人物动态形象,徽州木雕中很少见到体型高大,性格豪放粗犷的形象,剧中人即便是北方人、雕刻艺人还是设计得一般均比较矮小,不失江南人的秀色气韵。
当然不只如此
诸多的地方特征,当然不只如此。
徽州木雕中的个性特征,能充分体现在刀刻形象上,应该感谢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能工巧匠,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徽州木雕作品绘画性很强,作品从正面观赏最佳,每地一块或一组献词是在一个平面上,采用阳刻的手法,依据画面的结构,逐渐递增使层次加深。
它们的形体受雕刻材料的实用板面所约束,处理层次基本上在允许雕刻深度的平面上变化,整体感很强。
从雕刻装饰角度,安装时也有技巧,讲究观赏视角,花边的配置可以不放在一个平面上,显得层次丰富,在统一中求变化。
形式美与装饰性很难分开
充分利用制作条件及物质材料,表现出高度概括并美化构件。
如在传统题材中的龙、凤、麒麟等,花卉中各种花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及四方连续。
民俗题材双喜、寿字、万字、八节、回纹及人物题材中的力士,仙佛、罗汉等形象动态,赋予美好的,吉祥的寓意应用在建筑装饰的部位上。
但艺术作品中的装饰性不要单纯被理解为点缀的花花草草,它的实际内涵大得很。
艺术作品好内容是要有完美形式来表达的,而形式美与装饰性很难分开。
即使是写实的作品也有内在的装饰性。
人大于房屋,人大于山
徽州民间木雕艺人们还善于把闪电等,经过雕刻者运用夸张的具象固
定、提炼出他们所熟悉的可视形象,运用到雕刻中来。
徽州木雕的装饰处理,对所表现的形象均作高度概括,并带有变形手
法。
特别是戏剧、小说、民俗、神州故事方面的题材,构成手法很像舞
台布景、道具和人物活动。
有戏剧特写镜头之感。
对人物和环境表现,手法均很简练,常使用象征和夸张的方法。
为突出重要部分,往往出现人大于房屋,人大于山。
一间屋子伸出一至两个人头,就把这房屋占满了。
把不同类别的东西组合
民间雕刻匠师通过对生活观察,概括,运用想象,集它们各自优美的部分,来创造理想之物。
徽州木雕还善于把理想的事物和现实的东西结合起来,处理理想事物有现实的基础,处理现实的事物又有理想的意境。
如木雕中民俗题材“龙腾虎跃”,“麒麟送子”等。
讲究表现气势,虎的奔腾如飞,在腿和身体两侧装上“火苗”形象,给人以飞动,快捷感。
有从美好的愿望出发,把不同时间、地点甚至两种生活中的相容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可视形象。
另外常见徽州木雕把不同类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鸟、山水、八宝博古、几何形等共处一个画面上,然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显得民间风味浓郁,装饰性强。
带有岁月见证的古意
徽州木雕的艺术价值,不仅是徽州古建筑工程中的装饰品,同时也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完整艺术品。
不论是砖雕、石雕还是木雕,虽然是住宅和附属在建筑物上的部件,如门罩中的砖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鸟题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栏板,屋沿下檐条、雀替,楼层栏板上带有主题性的木雕,但它们统统都是一幅独立的画,一件完整独立的艺术品。
随着岁月蹉跎,古建筑的变迁,这些三雕作品依然可以作为艺术品安装在现代化的厅堂,装璜客厅,它们带有岁月见证的古意,带着深厚的民间艺术色彩,给观者以美的熏陶和启迪。
徽州木雕的艺术情趣
徽州的“三雕”,即砖雕、木雕、石雕,是徽州文化园地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从艺术价值及社会传播的广泛性而言,尤以木雕工艺影响最大,也最为普及。
大量散见于民间的民宅、祠堂、楼台之中的作品,山光水影刻刀如神,描龙画凤千姿百态,人物情态妩媚逼真,至今仍熠熠发光。
徽州木雕的独立风格,源于其坚实的文化背景。
从艺术的起源看,木雕属民间民俗工艺,是一种民间艺术。
徽州人土地出产不足以供民食,于是“小民多执技艺”,“百工之作皆备”,木雕又作为一种谋生辅助手段。
另一方面,徽州木雕是为满足最原始的审美需求而引发的。
这种大量来自底层民间工匠的创作,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
作品的成型,审美价值的提高和艺术风格的凸现,离不开徽文化的社会背景。
徽州人的哲学观点,代表着后儒时代的思想特色。
无疑,作为民间木雕作品题材,无论是从艺术审美情趣,还是从作品的教化功能看,都必然涉及儒家的伦理理念。
徽州木雕,题材上反映的,是中华文化中的儒、佛、道合流,构图布局“散而不乱”,选用木质“就地取材”。
如儒家以“以孝治天下”,讲究忍让、中庸、孝慈。
《二十四孝图》木雕所反映的孝子孝女故事,如“卧冰取鱼”、“封股疗母疾”等被反复选用,广为传播。
同样,在一些民间木雕中,我们也发现了如“百忍图”、“和为贵”、“将相和”、“群僚同乐”等题材的作品,体现的也是一种中庸哲学。
类似的作品,对于徽州宗法自治社会,起了相当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尤其是崇尚“多子多福”的图案较为普遍。
如以蝙蝠、鹿兽、寿桃为谐音的“福、禄、寿”,以石榴、麒麟寓意多子多福的作品,多见于窗格拦板、雕床画椅等处。
而象征子孙满堂的“累世同居图”,成为徽州大家族的一种荣耀,成为宣扬儒家伦理的一种典范。
黟县际联承志堂的一处清代大盐商旧宅,后厅横枋上雕刻的画面,就是唐朝张公芝的九世同堂的故事。
此外,如“洪福齐天”“百鹿图”、“八仙庆寿”、“百子图”、“百子闹元宵”,画面立意巧妙,布图有趣生动,寓意深长。
徽州人从少接受的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崇王教育,追求的是心目中的“小康盛世”。
在民间流传许多着神话小说故事,也成了木雕的很好选材。
如“文王访贤”、“太公垂钓”、“鱼樵耕读”,张扬的是一种孔孟之道,标榜的是周朝的“盛世”。
田园生活又是徽州文人隐士陶醉的境界。
在木雕作品中也有所反映。
如木雕“四爱图”,堪称精品杰作。
通过“茂叔爱莲”、“渊明爱菊”、“浩然爱梅”、“羲之爱鹅”,将要传达的精神,刻画的人物用意,表达得维妙维肖。
也有讲仁义,感恩荣、敬忠心的历史人物故事,如“郭子仪上寿”、“岳母剌字”、“木兰从军”、“苏武放羊”、“一诺千金”、“桃园结义”、“关公送嫂”等,在一些民居窗板挂屏中也常常出现。
徽州人以读书及第为荣,“儒风独茂”的风气又是木雕中一大景观。
自古以来,大量的徽州人向往入仕做官,民间艺人更是对此津津乐道。
如“蟾宫折桂”、“天官赐福”、“状元及第”、“鹿来富贵”等木雕作品,反映了普通民众的一种渴望和向往,或许也正是再现了官本位的正统思想。
还有大量反映农业生产、养生练武、下棋娱乐、戏曲故事、当地山水等题材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徽州现实生活的深刻体现。
徽州木雕的工艺精湛,风格迥异,可以说,是徽州经济发展颠峰时期的产物。
而且,大多数民间作品,都充满了健康向上的情调,这也与徽州人知足常乐品性,徽商的亦儒亦贾品味有关。
徽商较高的文化素养,培植了一大批精于木雕的工匠。
一时间,这种民间工艺,完全成为满足徽商大户建筑装饰的一种需要。
徽商致富后,在故乡大兴土木,但妨于封建等级官商有别的限制,碍于崇尚节俭的普遍风俗,故在建筑外表上不敢过分追求豪华气派,倒愿意讲究注重内室的文雅品味,以显示自己不凡的博学修养。
这种矛盾心态,造就了徽州木雕与众不同的风格。
有学者将徽州木雕的艺术风格,归纳为:鲜明的汉风唐韵,完整的构思设计,大胆的构图布局,巧妙的光影造型,优美的装饰效果,多元的雕刻工艺,不拘一格的材质。
这确是徽州木雕古朴凝重,人见人爱,技高一筹之所在。
除了少数独立的作品之外,徽州的大量木雕,作为院落的附属,主要是用于装饰民居的显要部位。
因此,技法上有圆雕、透雕、浅、高浮雕、镂空雕及线刻多种。
它既是为了美化,给人以艺术的薰陶,陶冶人们的情操,又要考虑实用,有利于建筑的百年大计和家具的坚实耐用。
如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花鸟、云锦、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拦板、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木雕所表现的手法和内容,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如屏风隔扇、窗户上雕有四季花草,那含苞欲放的莲瓣,迎风起舞的菊花,使人赏心悦目。
尢为独特的是徽州祠堂老屋中的倒爬狮、梁托、隔扇、雀替等木雕,都是大型的精雕细刻上品,均不油漆,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及自然纹理,更加充分体现出了徽州人的建筑风格和气派。
徽州木雕的内涵丰满,哲理诱人,是徽派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虽不见轰轰烈烈,但对于整体建筑审美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
正因为有了木雕,徽州的民宅才满目生辉。
随着徽州新安画派和刻书业的繁荣,以及大量徽派建筑的出现,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愈来愈趋成熟。
其作品的感染力,美学价值也进一步凸现。
透过每一件木雕画面,不难发现,作者的儒家伦理思想已深深地铭刻其中。
徽州人自觉循规蹈矩,以仁爱为核心,以忠恕为本,强调“礼”的行为准则,一刀一锤,呈现出一种以儒学为代表的古典美。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和作品的贫民个性,木雕艺术饱含着众多的历史信息。
这种艺术品的生命力,来源于民间,永恒于民间。
这种艺术价值最珍贵的部分,也是“民间”要素的存在。
徽州木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艺术感染魅力是无穷的。
它的大多数作品,虽然表现的手法简明,但构思深沉,主题鲜明,文化内涵深厚。
在数百年的随心打造中,木雕造型语言之纯熟,雕刻工艺之精湛,堪称上等水平,在给普通百姓带来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使观者心灵受到震撼与教育。
徽州木雕,雕画的是徽文化的一段辉煌,描绘的是徽州人的一段难忘。
作者工匠大多是平常人,记载的是身边事,没有虚夸,也用不着做作,而有的作品一朝过目,则终身难忘,主要在于其地方风味和时代感的有机结合。
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木雕的魅力所在。
轻削重刻,削木如泥,捉刀如神,一切显得那样自然,一切却是那样艺术,因而木雕作品的历史价值是永恒不朽的。
[徽州“三雕”世称绝]
原雕于黄山市古民居房粱上的民代木雕作品《刘海戏金蟾》,人物形象出神入化,线条粗放刚劲。
这块明初木雕珍
品,所雕内容为人物故
事。
雕刻大师悬腕运刀
镂空雕成。
黄山市屯溪老街
“万粹楼”收藏的一块
书案般大的石雕《文曲
星》,造型生动,雕刻
精美,被文物专家称为
石雕珍品。
黟县西递村建于明
代的刺史牌坊石柱上,雕
刻着高达2.5米的两对
巨大倒立石狮。
这种呈俯
冲姿态,造型生动的石狮
极为罕见。
雕刻于明清
古民宅窗栏板
上的清代木雕
珍品《陈桥兵
变,黄袍加
身》。
作品以
五代时期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人物故事为内容。
历史文化古
城歙县北岸村一
明清古民居门前
栏板上的清代石
雕《新安山水图》。
线条飘逸流畅,画面节奏变化丰富
驰名中外的徽州“三雕”,以其特有的历史价值、
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历久不衰。
徽州即今皖南黄山市,
位于群峰环抱,气冠五岳的黄山脚下,古来“处者以学,
行者以商”,昔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的美誉,
既是宋明理学的桑梓之源,也是明清徽商富可敌国的财
势中心。
岁月风尘,物换星移,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依然
奇迹般地保存着大批明清时期的府第、牌坊、祠堂、民居及书院。
这些建筑上处处饰有精美绝伦的雕刻。
徽州“三雕”按其使用的材质有木雕、石雕、砖雕,其画面优美生动,线条飘逸激荡,雕刻玲珑剔透,从近景至远景,往往有八九个层次,前后透视,层层深入,利用光线折射增强画面多层空间的凹凸,表现出民间艺术家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当年,徽州这块热土徽商称雄,“商而兼士,贾而好儒”。
他们游刃神州商界,依仗财力之赫,兴牌坊,扩祠堂,带动了建筑雕刻艺术的蓬勃发展,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形式之美,在我国明清雕刻史上堪称奇迹。
雕刻于明清古民宅窗栏板上的清代木雕珍品《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作品以五代时期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人物故事为内容。
右图为黄山市明清古民居一窗栏板上的清初木雕珍品《对花枪》。
画面情节生动,人物栩栩如生。
徽学的七大悬案
徽学研究的来龙去脉
现代意义上的徽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
徽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形成较晚,但徽学内容的主要方面的研究却开始得较早。
判断一门学问研究的起始,应看其开初的研究是否涉及该门学问的精髓问题,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徽学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此后的研究经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建国前为初步接触有关史料、少数个人研究阶段。
徽学研究是从研究徽商起步的,傅衣凌是徽商乃至徽学研究的开山鼻祖。
他曾说:“我对于徽州研究的发端,应追溯到30年代。
那时对于中国奴隶制度史研究感到兴趣,曾从事于这一方面史料的搜集。
嗣又见到清雍正年间曾下谕放免徽州的伴当和世仆,唤起我的思索,特别是接触到明清时期的文集、笔记等等,发现有关徽商的记载甚多。
当时最引起注意的,是谢肇的《五杂俎》内云:‘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因而决心进行徽商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曾于1947年写成《明代徽商考》一文,发表在《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
……50年代末,徽州民间文约大量流入北京,为徽州研究的深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我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展开了明清时期徽州社会阶级结构、土地租佃关系诸方面的探索。
这些研究,使我对明清时代商品经济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亦给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并为我以后有关资本主义萌芽和山区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刘淼辑注《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黄山书社,1988年版,序言),虽然在傅先生之前也有一些涉及徽州事物和人物研究的散篇文章和著作发表,但就其研究目的而言,都没有明确的从系统研究徽州的角度来探讨问题,也未研究反映徽州历史社会最重要的方面,更不用说揭示什么规律了。
所以,傅氏的文章是建国前研究徽州的代表作和奠基作,其学术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为研究逐步展开阶段。
建国后,学术界对徽学研究又有发展,研究人员多了起来,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但这一阶段在1966-1976年间形成绝响。
从文革结束至1993年为徽学学科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徽学逐步引起全国学术界的重视,并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史料不断得到整理搜集,研究由浅入深,并逐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
1993年全国首届徽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徽学开始走向全国。
1994年至今为徽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先后召开了四次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使徽学成为国内外
学者共同襄举的学术事业。
近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徽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一,涌现出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卓有研究成果的学者,形成一支老中青梯次合理的研究队伍。
这支队伍的成员科研能力强,知识根底扎实,学术水平高,特别可贵的是,这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在商潮面前不为心动,潜心学问,有着执著的敬业精神,同时在研究中的协作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发扬。
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加盟徽学研究队伍。
第二,成立了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建立了固定的学术园地。
先后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徽商研究所、安徽省徽学研究中心、黄山市徽学研究协会、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徽学研究所等专门研
究机构,有了一批经常发表徽学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并创办了《徽学研究》大型学术刊物等,为推动徽学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第三,召开了多次高级别、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
其中包括:1990年在安徽芜湖联合召开的“徽州社会经济史学术讨论会”,1993年在安徽黄山市屯溪召开了“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暨徽学研究与黄山建设关系研讨会”,1994年在安徽黄山市屯溪召开的“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以后又相继于1995、1998、2000年分别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安徽省绩溪县和安徽大学召开了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重要会议的召开和学者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推动徽学大步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四、出了一批重要的徽学研究成果。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专著和资料性书籍有:叶显恩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张海鹏、张海瀛等著《中国十大商帮》、张海鹏、王廷元著《徽商研究》、王世华著《富甲一方的徽商》、王振中著《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周绍泉著《窦山公家议校注》、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40卷本影印)、《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1-3辑)等数十部。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还有徽学研究论文近两千篇。
认识徽州,研究徽学,百路英豪汇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研究徽学,理论探讨方兴未艾,学术论文著作繁富,出现了嫁接果相覆盖,连理枝相交通的喜人局面。
徽学的七大悬案
悬案一
——徽学到底如何来定义?
徽学研究的对象在徽学界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
有的认为徽学即新安理学;有的认为是以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徽州出现的具有显著特点的徽州文化(广义)产生、繁荣、衰落的发展过程为对象的;有的认为徽学的研究对象是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的认为是研究徽州的社会史;有的认为徽学是研究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史的学问;有的认为是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宋元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经济史为主要研究主体,兼及徽州整体历史文化,还有其它一些看法。
徽学的研究对象到底如何确定,这是一个涉及徽学学科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亟待获得尽早的解决。
悬案二
——徽学的上下限如何确定?
一说认为应以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为上限,下限应为民国元年(1912)废徽州府,但应适当向前和向后延伸;一说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时期;一说应横跨古今,以明清时期为主;还有一说认为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徽学,就是徽州史学,即研究徽州自古至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方面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狭义徽学即专门研究北宋末设徽州始到1987年设立黄山市之前的历史。
以上诸说何说更为恰当,抑或另有新解,尚待进一步探讨。
悬案三
——徽学研究的内容究竟应不应该包括著名历史人物?
徽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徽州山川形势、风土物产、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徽州居民来源、民俗民风、宗法制度、谱牒方言、人才造就、祠观房舍、道路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