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京版三下数学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探究的精神。
3.通过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竖式计算。
两人板演(投影),并叙述计算过程。
(与口算同时进行)
2.口算。
看横式写得数。
全班学生参与,写在纸上,集体订正。
40×8= 23×10= 60×30= 14×10=
100×15= 20×90= 70×50= 100×12=
80×20= 10×68= 37×10= 10×82=
提问:有什么规律?
一个数乘10、100、1000的规律:即一个数乘10、100、1000时,就在这个数的后面分别添上1个0、2个0、3个0。
两个整十数相乘,只用0前边的两个数相乘,然后再在所得到的积的后面添上两个0。
3.投影出示。
列式并计算:
每箱酸奶有24瓶,10箱酸奶一共有多少瓶?
24×10=240(瓶)
4.导入新知(投影)。
列式并计算:
每箱酸奶有24瓶,学校订了12箱酸奶。
一共有多少瓶?
24×12=
提问:两个因数都不是整十数了,应该怎样计算?
出示课题,揭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习的一个数乘整十、整百数、两个整十数相乘的口算。
教师在此创设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知识上延伸很自然地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能口算,就需要用竖式笔算,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从生活情境引入问题情境,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需求。
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渗透估算,培养数感。
你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瓶酸奶。
把12看成10,24×10=240,因为还有2个24瓶,所以酸奶的瓶数是300左右。
2.用原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你能用原有的知识解决这个新问题吗?
(1)把12拆成2加10,先用2去乘24得48,然后再用10乘24得240,最后用48去加240得288瓶。
(2)把12拆成2乘6,先用24乘2得48,然后再用48乘6得288瓶。
(3)把12拆成3乘4,先用24乘3得72,然后再用72乘4得288瓶。
(4)把24拆成4乘6,先用12乘4得48,然后再用48乘6得288瓶。
(5)把24拆成3乘8,先用12乘3得36,然后再用36乘8得288瓶。
……
3.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你能用竖式计算这一道题吗?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用原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并通过全班范围的汇报交流,展现算法的多样性,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时提出“竖式计算”这一问题,目的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在需求中主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
(1)学生独立试着列竖式算一算。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针对性讲解,强化算理。
让学生一边说一边写:用个位上的2去乘24,二四得八,是8个一,在个位上写8,二二得四,在十位
上写4;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一四得四,因为4个一和1个十相乘得四个十,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一二得二,在4的左边写2。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所得结果是288。
(3)把前边估算的结果、用拆数法算得的结果与竖式计算的结果相比较。
三个结果是一致的。
(4)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
用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得出的结果表示多少个十,所以乘得数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
(5)形成性练习。
(教科书上第11页“试一试”1)
4.加大难度,强化算理。
教师:这道题的数据计算起来比较简单,数据难一些的你们能准确计算吗?
出示例4:
(1)你估算一下,大约要交多少元。
学生1:把98看成100,100×32=3200,大约要交3200元。
学生2:把98看成100,把32看成30,100×30=3000,不会少于3000元,也不会多于3200元。
(2)学生独立试着列竖式算一算。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针对性讲解,强化算理。
让学生一边说一边写:用个位上的2去乘98,2乘8,1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1;2乘9,18,再加上前一位进上来的1,是19,本位上写9,前一位写1。
用十位上的3乘,3乘8,24,是24个十,所以4写在3的下面,向前一位进2;3乘9,27,再加上前一位进上来的2,是29,本位上写9,前一位写2。
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最后所得结果是3136。
教师再次强调:用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得出的结果表示多少个十,所以乘得数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
(4)把估算结果和笔算结果相比较,估算结果和笔算结果相符。
(5)与前边的例题相比较,前一例题中乘时没有进位,而此例题乘时连续进位,计算难度比较大。
(6)形成性练习。
(教科书上第13页“试一试”的前两道题)
教师:红方格中的数字2和6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用十位上的8乘64得512个十,所以2要写在十位上;同理用十位上的7乘58得406个十,所以6要写在十位上。
(三)理解算理,落实算法,提高技能
1.教科书上第12页第2题的前两道题。
2.教科书上第14页第3题与第5题。
第3题:县估算:把48看成50,25看成20,50×20=1000,把25看成30,50×30=1500,最少1000元,最多1500元。
买25件上衣要用多少元?
答:买25件上衣要用1200元。
第5题:根据题意用分析法分析。
蓝天苗圃上午运出13车树苗,平均没车装28棵,下午又运出175棵,这一天一共运出多少树苗?
3.课堂小结。
(1)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估算,把其中一个数看成整十数(或把两个数都;看成整十数)。
乘完后要把估算结果与笔算结果相验证。
(2)用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得出的结果的末位数就要;和那个数对齐。
(3)乘的过程中,乘完两个不完全积相加时要注意进位,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