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高考押题)-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高考押题)
1.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
”下列与此体现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A.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叔本华)
B.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
C.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费希特)
D.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2015年世界哲学日致辞中指出,世界哲学日的核心理念是,人们深信哲学可以为造福人类、推动和平、解决复杂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也曾经笑谈:“哲学,就是对无解的问题做出费解的回答。
”他们强调哲学的作用在于()
①培养人们的批判性精神以变革社会
②提供人类个体解放和集体解放的力量
③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基本科学方法
④推动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以造福人类
A.①②B.①④B.②③D.③④
3.无法移动的植物会借助外力,如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来携带传播自己的种子,每种植物都有让自己的种子“旅行”的特殊本领,这种神奇的现象,令人类惊叹不已。
这说明()
①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④自然规律能够被认识和利用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地震预报获得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向着可靠的方向迈进。
这说明()
①地震虽然复杂,但有规律可言并能够被认识
②地震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地震预报经验丰富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
5.“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
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
”歌曲《六尺巷》亮相2016年猴年央视春晚,受到观众好评。
《六尺巷》的故事传为美谈反映了()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源泉
④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近年来,水墨漫画进入寻常百姓视野,人们在欣赏字与画的同时,也品味了幽默和哲理。
下面漫画《心有鱼力就足》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有时候精神力量可以直接向物质力量进行转化
④要坚持用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水环境承载能力较差。
对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告诉我们()
①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
②发挥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③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8.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通过。
如果有一种材料敷在物体表面,能引着被物体阻挡
的光波“绕着走”,那么光线就似乎没有受到任何阻挡。
在观察者看来,物体就似乎变得“不存在”了,也就实现了视觉隐身。
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②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③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④科学幻想向现实转化受到现有实践水平的制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
他们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这旨在说明()
①思维归根到底是由存在决定的
②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思维的发展
③观念中的东西必须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应具有预见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
不过,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
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
①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②科学实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A.①②B.①③C.②④ D. ③④
11.会前深入调研,会中畅所欲言,成果报送党中央、国务院供决策参考。
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从不回避有争议的话题,“只交锋,不争吵”、“只服从真理”,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这正是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始终坚持的民主态度。
“只服从真理”是因为()
①只有真理才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②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可混淆,具有客观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但天生资质平平的“犬子”并不少。
研究表明,外在环境中的某些物质,例如双酚A可能会影响人类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从哲学角度看,该研究表明()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需要一定条件②规律是可以被认识、被改变的
③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3.近几年,浙江省夏天的温度持续走高,很多人由于气温太高而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
浙江温度升高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大量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的排放。
这警示我们()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展经济不应以损害环境为代价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
④实现主次矛盾转化,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工作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研究小组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宇宙,并结合多种其他计算,证明了在我们这个加速膨胀的宇宙中,描述大尺度时空结构的因果关系网络曲线图,是一个具有显著聚类特征的幂函数曲线,和许多复杂网络如互联网、社交网、生物网络等惊人的相似。
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性活动
②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③物质运动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④实践是检验理论设想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5.2016年3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与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围棋”的五番比赛中,最终“阿尔法围棋”4:1战胜李世石,引起极大反响。
人机“围棋大战”的结果表明()
①科技进步为人工智能创造了自觉选择的能力
②人工智能虽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但具有人所不具备的某些功能
③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使高科技人工智能梦想成真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16.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弯曲。
几十年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努力
寻找它的踪迹。
2016年2月11 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经过探测“捕捉”到了引力波。
这一发现印证了爱因斯坦100 年前的预言。
爱因斯坦的预言被验证说明()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②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测未来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7.因看到频发的电梯“吃人”新闻后,许多人对电梯产生恐惧,想到要乘坐电梯就有明显的焦虑症状。
专家分析,当人们看到真实案例发生,会直接刺激脑中的危险应激装置,让人产生担忧、心理加速等生理反应,进而发生回避反应。
这些危险在公众心中叠加,致使他们对公共设施抱有恐惧感,形成焦虑心理。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意识活动依赖人体的生理过程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对人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
18.“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
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情意、思想内容)和象(景象、画面)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诗词的意境是诗人大脑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和产物
②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如实地反映客观景象
③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能动地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
④诗词的意境是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重要载体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9.2016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外发布:由中国国家天文台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北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231中隐藏着超大质量双黑洞。
这是科学家首次用连续光谱的特征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
这表明()
①人类可以利用科技的发展逐步解开世界之谜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抗疟研究团队,为挽救数亿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十年如一日地展开研究,历经数百次实验,一方面从中医药古方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医学的提取手段和检验手段,终获成功,惠及了亿万患者。
由此可见()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推进实践的发展
③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④发挥研究团队主观能动性是抗疟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1.江南在哪里?地理学者说:江南是指江南丘陵区,即南陵以北,洞庭湖和鄱阳湖以南,太湖以西,这一片丘陵和盆地相间的区域;气象学者说:江南是指梅雨区,即淮河以南,南陵以北,湖北宜昌以东,直至大海,这一片梅雨所覆盖的地区。
这表明()
①受认识能力制约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
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③人们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多种正确认识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2.门捷列夫说:“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这启示我们()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
②真理大部分来源于前人的经验总结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克服谬误的上升过程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令人耳目一新,让广大观众享受到了具有高品质的诗词盛宴,并引发一股诗词热潮。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面对沧桑巨变,传承者怎样才能把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从而创造无障碍传递、有兴趣接受的适宜环境和氛围?《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
会相协调,让“李杜诗篇”具备适宜的“时代口感”,使人对中国诗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该电视节目的“火”,实际上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美好。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是如何找到“生活化”传承方式的。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
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综观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乃其总纲和终极指归。
心学认为的知,指知识、信念,主张通过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其价值。
道德修养和实践行动方面要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所以知与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主观信念具有多样化,主体是实践过程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挑选既有利于自己的实践行动,又不违背社会规律的准则作为信念的内涵,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付诸行动之中,这就是致良知之学。
应用致良知之学,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在知行合一中充分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心学的知行合一必然是一个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