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韶关市墨江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韶关市墨江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

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

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

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

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

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

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

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

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

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

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

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

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

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

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

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

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

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

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

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

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

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

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
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

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

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

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

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

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

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

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

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

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19年第20期)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灯塔”的内涵丰富,它是祖国领土的象征,守护灯塔就是守卫祖国领土;它又是父亲形象的象征,指引孩子们的成长方向。

B. 母亲被父亲坚守孤岛的精神和海岛美丽的风光所打动,她还没有上岛就认定父亲,并在婚后留在小岛与父亲相伴,守候航标灯。

C. 小说中,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对大海的热爱,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D. 小说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普通军人的家庭故事,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颂了以岛为家坚
守海疆的“老海岛精神”。

5. 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遏制校园欺凌,就必须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

做了错事如果不受惩罚,只会助纣为虐,对学生来说也不例外”。

其实,不仅是遏制校园欺凌,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权。

既然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就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厘清教育惩戒的适用场合、方式方法及处罚程序。

但从我国的现有法律来看,《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主要是把焦点放在对教育主体或成年人的约束上,对于未成年人犯错如何惩罚,法律方面尚属于“模糊地带”,以至于类似事件发生时,教师和学校很难有效应对,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009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就有“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要求。

但何为“适当”,缺乏具体入微的解释,对批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章条文。

因此,面对学生在校园或教室里所做的不当行为,如个别学生破坏课堂纪律、“问题学生”顶撞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等,老师们往往不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想管却不敢管,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顾虑。

有的老师由于有了前车之鉴,再遇到类似情况,索性对学生的过错行为不问不管,虽说这样的老师不会因违规管理学生而受到处罚,但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很容易得到强化,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对于教育惩戒,应该达成更多共识,即教育惩戒不是非人道、反教育、落后的教育方式,而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惩戒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权利。

教育惩戒不能在教育场中缺席,但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遵循法理精神和教育规律,在维护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共同为学校、教师进一步明晰其具有怎样的教育惩戒权,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哪一种教育惩戒,出台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程序。

同时,要让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行为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哪些行为应该交由第三方来处理。

有了具体明晰的规定,学校和教师就有了行为遵循,能够科学恰当地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对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均予以详细规定。

包括校园暴力、网络欺凌、肢体冲突等行为,美国的学校校规中均有明确处罚措施,从禁止乘坐校车、长期停学到开除都规定得非常细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另外,校规还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各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其中包括对针对
其处罚行为的申诉权。

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教育惩戒和不能做出哪些行为,都有全面的规定。

一旦发现学生发生不良行为,老师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处理,而没有后顾之忧。

从现实来看,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并将教育惩戒的内容与方式明晰化。

早日汇集智慧,出台细则规定,实际上对于保障教师自身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以及进一步增进家校关系,都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20日)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了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并指出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就能遏制校园欺凌。

B.《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中尚未明确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错该如何惩罚。

C.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D.对于教育惩戒,应该有具体清晰的规定,便于学校和教师恰当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事实论证来论述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

B.作者引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具体论证了教师没有惩戒权的尴尬处境。

C.在文中,作者论证了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并给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建议。

D.作者指出,明晰教育惩戒权可以借鉴美国教育界的相关经验,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处理学生不良行为。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教育的过程中,惩戒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完相关法律法规非常重要。

B.学生犯错时,如果教师可以及时地、科学地对其惩或,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也能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

C.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

不能让教育惩戒在教育场中缺席,但在惩戒过程中,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D.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出台了教育惩戒权相关细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 “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 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

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 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

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 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

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 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

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 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

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

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14. 孔子问礼与老子,老子告诚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你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注】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注】此诗作于神龙元年(705年),因朝廷政变,宋之问与崔融、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马上”二字看似寻常,却道出诗人境况;愁中又遇寒食暮春,虽平平道来,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诗人着力刻画了江浦之上的环境以衬托心境,又从暮春的江景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借景抒情又触景伤怀。

C.尾联作者想象春日里柳条新绿,万象更新,而这样的美景已与自己天各一方,以虚景传实情,以乐景衬哀情,令人肠断。

D.全诗语言淡雅,简淡中却见新奇,“江浦”抒怀又眺望“洛阳”,贬逐“南溟”却怀思“北极”,两两对举,抒情言志相得益彰。

16.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某省普通高校招生网上报名流程图,请把此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某中学将举行高三年级辩论赛决赛。

以下是团委、学生会向语文老师发出的邀请函。

其中有五处不当(包括标点符号),请指出并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老师:
高三年级《才辩无双》辩论赛决赛将于1月10日16:00在国际报告厅举行,我们谨代表本年级全体同学诚邀您光顾现场,并担任本场比赛评委。

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

请您务必在百忙之中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团委、学生会
2020 年1月8 日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7月23日,湖南耒阳某留守女生以676分的高考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而她也因为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迅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

有人担心考古专业就业范围窄、赚钱少,有人建议她应该选择更热门的大学专业,也有网友鼓励她笃定信念,坚持所爱。

面对记者的提问,该女生坦言自己喜爱历史并被“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深深打动,所以最终决定报考北大考古学专业。

近日,敦煌研究院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