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观和人性论的角度解读荀子的礼治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自然观和人性论的角度解读荀子的礼治思想
作者:王卓
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23期
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的思想既不同于大呼:“斯文在兹”,以文化复兴为己任周游列国进行游说的孔子,又异于“兴利除害”,担天下道义,舌战诸子的孟轲,又迥别于“不别亲疏贵贱,一断于法”的冷酷严苛、希望以刑名权术治国的法家,而自成一派,具有鲜明的礼治特色。

一、以“礼”的思想解释自然,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荀子首先反对一种迷信“圣人”的自然观,即夸大人的力量,甚至认为圣人的精神力量可以主宰世界,人似乎只能依要靠“圣人”的精神力量就可以遥控自然、平安生存。

古代社会,“圣人”、“君子”在面对自然时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大禹治水”、“钻木取火”、“仓颉造字”的故事都凸显了“圣人”的巨大作用,”但是他们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夸大他们的个人影响力而导致盲目崇拜和迷信是荀子所不赞成的。

他说:自然就是“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荀子·天论》)的自然界,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但是其中的许多因素的确是人无法决定的:“天之不为人恶寒也辍冬,地之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同上)人的精神力量和高尚的道德不能直接作用于自然使之听命于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同上)自然规律的运行是有客观规律的,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因为有尧舜这样的英明君主就兴旺,也不因为有夏桀这样的昏庸君主就衰亡。

但是人可以认识其中的规律:“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同上),自然的神秘感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而导致的:“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同上)所以人类应当以社会的治理来应对自然的变化以避免凶灾而获得吉祥:“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同上)“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同上)于是就破除了过分崇拜圣人的自然观,为人类社会在圣人“既没”的时代勇敢地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和开拓自然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揭示人性有恶的社会人性论,为推动儒家礼教提供人性论据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先秦时期比较有代表的是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和告子的“可善可恶”说三种。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中天生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内在的,只要加以培养和发挥,就可以成为道德完美的圣人,即“人皆可为尧舜”,所
以孟子非常注重礼仪道德的教化。

荀子同孟子一样也非常注重礼仪道德的教化,但是他的出发点却是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有恶的,善良来人的学习和教化,是后天的行为。

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所以:“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但是这种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觉地学习和接受教育,后一种是被动的学习和接受教育。

能做到前者就是“圣人”和“君子”,仅做到后者是普通人和小人。

就本性而言,圣人与普通人没有区别,“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

“但是为什么圣人尊贵而小人鄙贱呢?因为圣人的道德自觉性,也就是因为“能”:“凡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而小人则顺从其情欲,放纵欲望贪婪、争夺利益而不自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贪利争夺。

”所以荀子得出了似乎悲观的人性结论: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

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


但是,正因如此,社会的治理才离不开“圣人”的道德自觉和社会道义担当,离不开道德教育。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如果说孟子的礼教思想是天赋道德论,注重道德的先天创造和面对统治阶级贵族的私人阐述,那么荀子的礼教思想则是后天学习教育论,注重道德知识的后天普及和面向普通人的社会教育,从而将儒家礼教从后台创造推向了前台运用,从面向少数贵族、学生的私家教育变为面向普通大众的社会教育。

三、结语
荀子之后的历代政权的兴衰经验,验证了荀子礼治思想的合理性。

比较成功的如汉、唐、宋、乃至明、清的前期统治者都秉持了尊崇自然休养生息的自然观,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积聚财富,同时推行儒家道德教育以實现社会和谐稳定。

当然,荀子的礼治思想还不仅如此,限于篇幅本文无暇更多介绍,但是毫无疑问,荀子的礼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研究并传承其中的积极部分对服务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仍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为中共利津县委党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