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我们认识的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认识的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0—41页。
设计意图:
《我们认识的数》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后,又进行的一次学生对数的认识的拓展。
首先要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孩子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100以内的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对数的应用经验,大部分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不会感到有困难。
其次针对这样的知识起点,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猜、数活动。
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引导学生能通过猜数来培养估计意识,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数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能根据数的大小进行简
单的判断,能根据物体简单特点估计物体的数量,能在具体的背景中数出100以内的物体。
2、初步经历运用简单的估计知识的过程,从而发展数感。
3、积累活动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谈话:数的王国里住着我们已经学过的100以内的数,这些都是我们认识的数。
(板书:我们认识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和这些数交朋友,做游戏,你们愿意吗?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并且可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
】
二、探索活动,解决问题
1、“说一说”的第一部分
(出示第一幅图,并播放学生说的话,出示相应的场景图)
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吗?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跟你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说完后全班交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发言。
2、“说一说”的第二部分
(1)说一说家中每个人的年龄。
(2)请两个同学互相猜一猜对方爸爸妈妈的年龄,如:一个人猜,另一个人用“大了”、“小了”或“大多了”、“小多了”提示。
(3)(出示第二幅图)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是64岁。
这个人可能是谁?为什么?
【说一说生活中的数,唤起学生“生活即学习”的意识。
互猜年龄的环节,帮助学生复习了“大了”、“小了”或“大多了”、“小多了”,并初步渗透估计的策略】3、“猜一猜”
(1)蚕豆和花生
①每组桌上都有三个口袋,1号口袋里面是蚕豆。
请小朋友们像老师这样把手张大了,抓一把蚕豆,尽量多抓一些,数数有几粒,记在心里,然后放回口袋。
②2号口袋,里面是花生。
如果像刚才那样抓一大把,大约有多少粒呢?先猜一猜。
(提示:将花生的粒数和蚕豆的粒数进行比较,并追问:为什么猜花生的粒数比蚕豆的粒数多?)
③学生抓一把花生验证自己的猜测。
④小结:花生的个儿小,蚕豆的个儿大,同样抓一把,花生比蚕豆的粒数多。
【让学生猜一猜,抓一抓,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猜想,加深体验。
】
(2)黄豆
①3号口袋,里面是黄豆。
请小朋友们先估计一下,如果像刚才那样抓一大把,大约有多少粒黄豆?为什么?并实践验证。
②学生小组活动。
③小结::因为一粒黄豆比一粒花生米小得多,所以在估计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一把黄豆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多得多,这样估计出的结果就会和实际的记过比较接近。
【继续进行估计活动,可以巩固经验,进一步感受成功,享受学习的喜悦。
】
4“数一数”
(1)刚才,咱们一起用“我们认识的数”说一说、猜一猜,小朋友说了很多,表现得非常棒!确实,我们的身边还藏着很多数。
看,(出示第四幅图)有的小朋友数校园里的树,有的小朋友数有几级楼梯,还有的小朋友数从篮球场的一头到另一头有几步,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也藏着数呢?你准备数什么?(2)先数一数,然后闭上眼睛想想刚才数的物体大约有多少。
例如,像这位小朋友数从篮球场的这一头到那一头走了42步,数好之后,小朋友可以回过头去看看42步大约有多远。
课后请小朋友把数到的、了解到的生活中的数写下来,下次再说给全班小朋友听。
【在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再安排数一数,是为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使他们学到生活中的数学,也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全课总结
说说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