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文化中爬花竿的现状及传承研究
最新 苗族芦笙文化的属性和传承与保护-精品
![最新 苗族芦笙文化的属性和传承与保护-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e9fda790f524ccbff0218419.png)
苗族芦笙文化的属性和传承与保护芦笙,川南苗语叫“哽”,使用竹子、杉木、铜黄片制成的乐器,芦笙是一种以芦笙为主导,集苗族音乐、舞蹈、服饰一体的,为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所认同的一种苗族文化形态。
苗族的芦笙文化,是苗族思想文化的结晶,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文化艺术中最集中、最典型、最被普遍认同的象征和代表。
当前,深入开展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对于繁荣苗族文化艺术事业,加强苗族地区同全中国、全世界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促进苗族地区以及更大区域内的民族经济,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则重对芦笙文化的苗族属性、特征及其保护、提高、发展做一探讨。
目前,尽管有很多民族吹芦笙、跳芦笙舞,但大量的传说故事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专家研究等,关于芦笙文化的资料都表明:芦笙,起源于苗族,芦笙艺术的主系是苗族,芦笙文化一直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绵继于古往今来苗族的整个社会历史之中,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芦笙起源于苗族。
苗族与芦笙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从考古发现的芦笙遗迹方面来看,在远古时代,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黄河以南和长江流域等广撒地区,夏至春秋则聚居于洞庭一带,被称为“蛮”。
汉代移居于湘黔一带,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
之后,逐渐向滇、川、桂诸省区移动发展,伴随这一重大迁徒,苗族所到之处,作为苗文化象征和代表的芦笙文化遗迹随处可见。
如在河南信阳的战国楚墓中有吹芦笙的绘画,在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墓铜屋模型内的奏乐者中铸有吹笙作舞人像,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墓中有抱笙,在贵州赫章汉墓出土的铜摇钱树残物上有吹芦笙及吹葫芦笙联臂跳舞场面的铸刻。
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广泛记述着与芦笙有关的“伏羲”“女娲”的神话,当中相当部分将伏羲、女娲当作苗人。
如《山海经》中把伏羲、女娲称为苗民:“南方……有人日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
”清代的陆次云在其《洞悉纤志》中也说:“苗人腊祭日报草,祭用巫,设伏羲、女娲位。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d8d277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5.png)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一种典型的苗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芦笙演奏得到了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贵州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苗族芦笙演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苗族的各种宗教活动、丰年祭祀和娱乐活动等。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艺在苗族人民中得到了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苗族芦笙演奏传统。
苗族芦笙是一种竖吹葫芦状的木笛,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
苗族芦笙演奏一直是苗族人民传承的重要文化形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苗族芦笙的表现形式苗族芦笙演奏主要分为独奏和合奏两种形式。
独奏以个人演奏为主,表现出个人的技艺水平和情感表达。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吹奏、吟唱、颤音、飞指等手法,通过这些技巧演奏者可以表现出各种情感和音乐效果。
合奏是苗族芦笙演奏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由苗族人民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如丰年祭祀、婚庆仪式、节庆活动等。
苗族芦笙合奏具有浑厚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节奏感,能够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成为了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些苗族青年不再愿意学习芦笙,使得芦笙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苗族芦笙也有了更多的舞台和表现机会,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民族艺术品。
目前,贵州苗族地区的一些景区和文化艺术团体正在积极开展苗族芦笙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努力挖掘和发展苗族芦笙的文化价值,促进苗族芦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45911c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9.png)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奏技艺源远流长,传承发展至今,已成为贵州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而苗族芦笙演奏更是贵州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中,芦笙演奏始终是人们生活、娱乐、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
本文旨在探讨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从历史渊源、演奏技艺、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苗族的发展过程中,芦笙演奏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苗族芦笙演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在技艺上不断精进,而且在曲目、演奏形式等方面也变得愈加丰富多样。
苗族芦笙演奏传统得以延续,发展至今,成为了贵州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二、演奏技艺苗族芦笙演奏技艺独具特色,其演奏方式多样丰富,包括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形式。
在芦笙演奏中,演奏者需要用口腔吹奏管弦、用手指按键演奏,这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技巧和表现力。
芦笙演奏还需与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以表达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芦笙的音色独特,富有浓厚的苗族民族特色,有着悠扬、清亮的音色,如清泉流水,如飞瀑跌水,如山涧潺潺,如山风吹拂,仿佛置身于苗族村寨之中,感受着苗族人民的朴实、热情和淳朴。
芦笙演奏需要演奏者掌握丰富的表现技巧,包括吐蕊吹气、律动泠音、悦耳顿挫、乐器愈鸣等,以营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三、传承与发展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是贵州苗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经过历代苗族演奏艺人的努力传承,如今,苗族芦笙演奏在贵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发展。
不仅在苗族村寨中常见,而且还在大型文艺演出、节庆庆典、民俗活动等场合中频繁亮相,成为贵州地区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如今,苗族芦笙演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乡村范围,而是开始走向现代舞台,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结合舞台效果,创新演奏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一些苗族芦笙艺人也开始积极进行演奏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为苗族芦笙演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ed0b0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11.png)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苗族文化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在苗族地区广泛传承和发展。
芦笙演奏是苗族人民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承载着苗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和情感的诉求,同时也反映了苗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虽然芦笙演奏受到了各种新型音乐的冲击,但是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持之以恒,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一、芦笙的传承历史芦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据史书纪载,苗族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芦笙这种乐器。
芦笙是一种由竹制成的管乐器,通常由三根竹子组成,其中两根为吹孔,一根为吹口,通过吹气产生声音。
芦笙演奏是苗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在各种宗教、祭祀、庆典和婚丧嫁娶等仪式上使用,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伴随着人们的工作和娱乐。
古代的芦笙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韵,成为苗族人们表达情感、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芦笙更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人们欢庆节日、祭祀神灵的必不可少的音乐元素。
在苗寨上演的芦笙比赛更是成为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文化盛事。
芦笙演奏所呈现出的音乐形式和审美情趣,是在苗族历史长河中一代一代传承而来的。
每一代苗族人民都通过学习、演奏和传唱,不断丰富和发展芦笙演奏的艺术表现,使之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芦笙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是受到了各种新型音乐的影响,苗族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芦笙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苗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些都对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持之以恒。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苗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积极的推动,芦笙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一些苗族青年也积极投身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通过举办芦笙比赛、音乐会和研讨会等活动来促进芦笙文化的传承。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8c07da3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e.png)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永善县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苗族是永善县的重要民族之一。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传统文化中的芦笙舞更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苗族芦笙舞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与特点、传承发展现状以及保护与振兴策略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苗族芦笙舞的起源与特点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瑰宝,其起源可追溯至史前时期。
据考证,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苗族祖先就已开始使用芦笙进行宗教、祭祀和庆祝活动。
芦笙是苗族人民的重要乐器,它由竹子制成,形状独特,音色悠扬。
在苗族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重大活动中,芦笙舞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
苗族芦笙舞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包括迎神、送神、庆丰收、载歌载舞等多种形式。
在芦笙舞中,舞者们手执芦笙,随着音乐的旋律起舞,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舞蹈表现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苗族芦笙舞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它承载了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
二、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现状虽然苗族芦笙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现代社会,其传承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乡村,他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逐渐减少,导致芦笙舞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传统的芦笙舞表演形式逐渐失去了市场,面对娱乐产业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艺术难以为继,苗族芦笙舞也未能幸免。
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面临的困难还表现为传承人的不足和文化资源的匮乏。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具有芦笙舞传统的老艺人逐渐隐退,传承人不足成为了一大问题。
苗族芦笙舞的相关文化资源、资料和文物较为匮乏,这直接影响了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
三、苗族芦笙舞的保护与振兴策略针对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与振兴策略,以确保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a4cb49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8.png)
通过旅游宣传册、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同时可以与旅游机构合作,开展屏边苗族芦笙文 化主题旅游活动。
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01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提升地方形象
02
通过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广,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
演奏技巧与表现形式
演奏技巧
屏边苗族芦笙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吹奏时需要控 制气息、调整口型等。
表现形式
芦笙音乐常以独奏、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出现,可以表达出不 同的情感和意境。
芦笙曲目的分类与特点
曲目分类
屏边苗族芦笙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曲目和现代创作曲目。
曲目特点
传统曲目多以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现代创作曲 目则更加注重表现现代生活和情感。
芦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文化认同
芦笙文化是屏边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芦笙文化 ,可以增强苗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旅游开发
芦笙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 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学术研究
芦笙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对于学术研究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度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保护传统文化
03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06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
保护措施与政策支持
制定保护政策
制定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 保护政策,明确保护范围 、措施和责任主体。
设立专项资金
苗族文化传统芦笙
![苗族文化传统芦笙](https://img.taocdn.com/s3/m/ba2595b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5.png)
苗族文化传统芦笙
芦笙,是苗族人民传统的乐器,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管乐器,外形像一支长长的笛子,音色悠扬,富有民族特色。
在苗族的节日、婚礼、丰收等重要场合,芦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苗族人民对芦笙情有独钟,他们把芦笙视为自己的精神象征,每当有喜事或者悲伤时,都会用芦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芦笙更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也能够传递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在苗族的婚礼上,芦笙更是必不可少的乐器。
新娘出嫁的时候,芦笙声响彻云霄,犹如天籁之音,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
芦笙的音乐,不仅能够使人们感到欢乐,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在节日和婚礼上使用外,芦笙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在家庭聚会上,芦笙都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感觉。
它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记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芦笙这一传统乐器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苗族文化传统,努力保护和传承芦笙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继续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传承下去。
让芦笙的美妙音乐永远在苗族的大地上回荡,让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传承和发展。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d2606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b.png)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苗族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
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既具有祭神、祈福的宗教意义,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婚嫁、祭祖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芦笙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远古历史,相传在苗族先祖祝融氏时代,苗族人民应用原始乐器击鼓、吹笙等方式,进行宗教祭祀和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芦笙舞逐渐成为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芦笙舞积淀了丰富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态。
芦笙舞在形态上主要有三种类型:集体舞、情景舞和神祭舞。
集体舞是苗族集体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由苗族男女青年组成队伍,穿戴传统服饰,跳着矫健的舞步。
情景舞则是通过舞蹈来叙述故事或者表达情感,常常以舞者的肢体语言来传达信息,形式更为细腻。
神祭舞则是表达苗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以此祈求祥和与安康。
集体舞通常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习俗,如耕作、婚嫁等;情景舞则更多地关注情感的表达,如爱情故事、生活感悟等;神祭舞则是表现苗族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之情。
这三种形态的芦笙舞各有特色,但又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丰富而多彩的苗族舞蹈艺术。
从舞蹈动作来看,芦笙舞主要包括走、跑、跳、转等基本动作,还有一些器械的表演,如扇子、芦笙等。
舞蹈的动作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朴实、豁达、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苗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音乐伴奏上,芦笙舞以芦笙乐器为主导,结合了击鼓、吹箫等器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芦笙乐器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成果,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芦笙的音色高亢而悠扬,能够很好地与舞蹈动作相匹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芦笙舞还注重服饰的搭配和造型的设计。
苗族服饰一直以来都是苗族文化的一个亮点,芦笙舞中的服饰更是充分展现了苗族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感。
在服饰的设计上,通常采用绣花、镶边、刺绣等手工艺制作,色彩艳丽,造型独特,体现了浓厚的苗族文化特色。
芦笙调研报告
![芦笙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b74013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3.png)
芦笙调研报告在本次芦笙调研报告中,我们将对芦笙这一传统乐器进行详细了解,并分析其市场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芦笙的概述芦笙是中国民间传统乐器之一,属于吹奏类乐器。
它以竹筒和短管构成,发声的部分是芦管和短管。
在演奏时,演奏者吹气进入芦管和短管,通过不同的指法和吹气方式产生音调。
芦笙一般用于民间舞蹈、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中。
二、芦笙市场现状1. 市场规模:芦笙作为传统乐器,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由于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传统乐器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2. 产品质量:在目前市场上,芦笙的质量良莠不齐,原材料的选择和制作工艺对于乐器的音质和手感有着重要影响。
3. 活动应用:芦笙的应用领域受限。
由于其特殊的音乐风格和音域限制,很少在现代音乐中得到应用。
三、芦笙面临的问题1. 传承问题:芦笙作为中国传统乐器,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问题。
由于传统乐器的学习曲线较长,而年轻一代对此缺乏兴趣和耐心,导致传统乐器技艺的传承困难。
2. 制作工艺问题:芦笙的制作工艺需要熟练的技术和经验,但少有人愿意从事。
造成芦笙市场上性价比高的产品较少。
3. 市场定位问题:芦笙作为民间传统乐器,难以与现代音乐市场接轨。
如何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一个难题。
四、芦笙的发展方向1. 创新设计:芦笙可以通过设计和改进来满足现代音乐市场的需求,提供更多样化的音色和表现力。
2. 教育推广:应加强芦笙的教育推广,特别是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增加芦笙的教学内容,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对芦笙产生兴趣。
3. 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芦笙制作工艺的研究和推广,提高产品质量和性价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 结合现代音乐:芦笙可以借鉴现代音乐元素,与其他乐器结合发展出新的音乐风格,拓宽市场应用范围。
综上所述,芦笙作为传统乐器,面临着市场规模小、传承问题等困境。
但通过创新设计、教育推广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措施,芦笙有望融入现代音乐市场,实现新的发展。
我们相信,在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芦笙这一中国传统乐器将会焕发出新的魅力。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449e65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9.png)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演奏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芦笙是苗族传统乐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它既可以用来演奏音乐,也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贵州苗族地区,芦笙演奏一直都是受到重视和传承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演奏也在不断发展,展现出多样化的风采。
一、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始于苗族古老的祭祀仪式和民间乐曲。
据史料记载,苗族的芦笙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
而最早的芦笙器乐则可追溯至清朝,清代苗族音乐家李景和对芦笙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使之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乐器。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其他重大场合,芦笙演奏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芦笙演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民族认同感的体现。
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
在苗族地区,从小就有孩子开始学习芦笙演奏,他们一般都是跟随长辈学习,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演奏技巧和曲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芦笙演奏逐渐形成了一套传承体系,有专门的老师传授技艺,并在节日庆典中进行表演,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使得苗族芦笙演奏得以保存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苗族芦笙演奏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从最初的宗教仪式到现在的文化展示,苗族芦笙演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场合和形式,而是逐渐走向舞台和市场。
在许多文化活动和旅游景点,可以看到苗族芦笙演奏的身影,它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的音乐产业中,苗族芦笙演奏也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和创新。
有一些苗族音乐人将芦笙演奏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新颖的作品,这不仅丰富了苗族音乐的形式,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方式。
一些专业的音乐院校也开始将苗族芦笙演奏纳入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的芦笙演奏者,为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苗族布依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现状及对策——以紫云县3所中学为例
![苗族布依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现状及对策——以紫云县3所中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a976ead31126edb6e1a103b.png)
sindle. Teachind resource is weak and teachers are nut professionaL There are lack of funds, vecne equipment,
etc. i 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tradinoncl sports of the Miao Natiouakty in Ziyun,and to provide
““
体育项目在中学体育
(CNKI),输入 ",有目的地 了相
关文献资料,为 论文做了充分准备”
10.6实地考察法
在 论文之 , 云县
学、第一 学 第
二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观看了布依族的踢鸡毛穗、?棒舞和
的板凳舞、芦笙舞
体育项目的 与 ,收集资
料,为 论文提供了资料 ,访谈了紫云民族
manifestation of natiouki spirit and natiouki cclturs. Ths article adopts the literature data method,the field
inspechou method and the
method to investCate the tradinouai sports carrieS out by the Mitu Bnyi
休育科技文献通扌收吊自
第24卷第5期、空*
205年5月
文化视野| WENHUASHIYE
由表、可知,苗族有板凳舞、上刀梯、芦笙舞、跳狮子、打花
棍、苗家拳、赛马、抱腰;
、织布舞、耙棒舞、刀
、抵杠、打、舞狮、秋千等”这些 体育项目不 技
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4354a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8.png)
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贵州苗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苗族人民生活在贵州省的山区,他们自然环境艰苦,但是文化却充满了生命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苗族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苗族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变迁带来的文化冲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苗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习俗已经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少。
2. 教育中对苗族文化的缺少关注学校教育是人们从小接受的基础文化教育,但是贵州省的学校教育中,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苗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学生了解并尊重苗族文化。
3. 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影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信息化也会带来消极的文化影响,一些非法有害的信息会对苗族文化传承产生负面的影响,需要借助法律和公共教育的力量进行反制。
二、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对策研究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政策是保护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从法律和资金等多个层面进行保障。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苗族文化传承。
2. 加强教育和宣传加强教育和宣传,是深入人心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苗族文化的教育,在教师培训和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社会媒体,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传播苗族文化的魅力。
3. 传统文化节日的振兴苗族人民拥有许多传统文化节日,如花山节、龙船节等。
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振兴这些传统文化节日,让年轻人了解苗族文化的魅力。
4. 文化旅游的发展文化旅游是一种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的有力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苗族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苗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3dd3b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c.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摘要】芦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芦笙的起源、传承与发展、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芦笙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经过多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芦笙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还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珍视。
在现代社会,芦笙不仅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民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交流。
通过本文的探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芦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芦笙、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传承、发展、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芦笙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乐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芦笙被认为是天地间的声音,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它不仅在农耕文化和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民间婚礼、丧葬等各种仪式的必备乐器。
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但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它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芦笙的起源、传承、文化与艺术价值以及社会意义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传统乐器的重要性,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本文中,将对芦笙的起源与价值进行探析,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这一独具魅力的传统乐器。
2. 正文2.1 芦笙的起源芦笙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乐器,起源于古代苗、侗、瑶等民族。
据历史记载,芦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左右。
芦笙最初起源于农耕社会,被用于祭祀、婚丧嫁娶等民间活动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芦笙逐渐演变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器具,被广泛运用于宗教、礼仪、军事、节庆等方面。
芦笙的起源与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在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地区,芦笙被视为神圣的乐器,具有祈福、驱邪的功能。
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_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
![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_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e67001f0b4e767f5acfce36.png)
2011年第9期(总第248期)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NO.9,2011(Cumulatively NO.248)一、苗族芦笙文化芦笙是中国西南地区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常见的吹奏乐器,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
苗族人民制作和使用芦笙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考古发现,最北方的芦笙文化遗存是河南信阳战国楚墓中的吹葫芦笙绘画,最东端的则是浙江绍兴306号战国铜屋模型内众奏乐者中一人双手捧笙作吹舞状铸像,西南地区则是云南江川李家山战国时期墓葬24号墓出土的两件葫芦笙,这些区域都曾经是古代苗族人民迁徙停留过的地方。
由此可见,苗族人民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学会制作并使用芦笙,并在颠沛流离的迁徙过程中一路携带,不舍不弃。
直到今天,苗族地区仍有“芦笙不响,五谷不长”的谚语,可见芦笙已经深深浸透到苗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神圣地位。
在苗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芦笙作为苗族人民始终不离不弃的乐器,它身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作为普通乐器所具有的吹奏功能。
伴随芦笙所出现的芦笙词、芦笙舞、芦笙祭祀、芦笙传说故事等孕育形成了苗族文化最博大精深的组成部分———芦笙文化,芦笙文化渗透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领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民族性格、文化面貌、心理素质及伦理道德,是苗族文化的象征。
苗族芦笙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乐舞文化苗族人民在吹奏芦笙时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舞曲舞步。
《宋史·蛮夷传四》中有这样的记载,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龙番等到宋廷朝贡,宋太宗先是“询以地理风俗”,然后“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呐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
清朝康熙年间文人陆次云在其所撰的《峒溪纤志》一书中这样记录苗族人民的芦笙乐舞:“执芦笙。
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
苗族芦笙的应用传承及其文化内涵
![苗族芦笙的应用传承及其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4c3b9e667e21af45b307a88e.png)
苗族芦笙的应用传承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最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可用于乐器、法器、神奇等方面。
而芦笙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着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体现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文化精神面貌、心里素质以及伦理道德等等。
本文通过对芦笙的传承方式、文化内涵以及其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苗族芦笙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苗族芦笙;应用传承;文化内涵引言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最为常见的吹孔多簧气鸣乐器,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的簧片乐器的鼻祖。
芦笙不仅在民间娱乐方面的使用,跟木鼓、铜鼓一样,是一种圣器,在苗族人民看来,芦笙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甚至是他们的信仰,能够与神灵相沟通,与他们的先祖互相交流。
一、苗族芦笙的文化内涵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在节日庆典、结婚、丧事,还是祭奠或者各种宗教仪式都有广泛的运用。
芦笙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记忆,能够生动全面的展示苗族文化的传统观念,其文化的内涵更加的丰富。
1.怀念祖先,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在苗族人民的意念里,芦笙是由苗族的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的声音是一种代表着欢乐。
芦笙作为苗族精神意识凝聚和弘扬文化的载体,只要芦笙一吹响,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互相争着吹奏芦笙,跳着欢快的芦笙舞蹈,在悠扬美妙的芦笙音乐中,大家互相寻找先祖的奋斗足迹,感受民族的智慧以及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因此,在起伏不定的芦笙曲调中,人们尽情的享受芦笙给大家带来的欢乐,忘掉以前的所有不悦与痛苦,使民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1]。
2.培养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在苗族人们的社会传统生活中,文字是不存在的,平常的生活接触,都以声音来传达。
但是在民俗的规约中,从记事的儿童开始急要学会吹芦笙。
这不仅仅是为以后的祭奠、娱乐、婚嫁以及节庆的日子使用芦笙,主要是通过血吹芦笙来学会唱芦笙歌,牢记芦笙歌词,了解整个民族的历史,能够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信仰等等,能够强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认知感,能够加深民族之间的感情,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e0ad2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a.png)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传统舞蹈乐器芦笙与舞蹈的结合,是苗族文化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芦笙,在苗族语中称为“芦拉”,是苗族特有的管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芦笙舞则是融合了芦笙音乐和苗族舞蹈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是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黔东南地区,芦笙舞更是深受当地苗族人民的喜爱,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一、芦笙舞的源流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发祥地黔东南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美妙的歌舞和音乐艺术,其中芦笙舞就是其中之一。
据史料记载,芦笙舞起源于苗疆山区的婚丧喜庆活动,作为苗家婚丧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婚礼、葬礼、节日等重要场合,苗族人民会演奏芦笙音乐,并伴随着优美的舞蹈动作,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尊敬。
芦笙舞也是苗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通过舞蹈,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二、芦笙舞的形态特点1. 音乐形态芦笙是苗族特有的管乐器,常见于苗族聚居地的山区和村寨。
芦笙的演奏技法复杂,音色独特,能够表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芦笙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饱满的气息,与苗族舞蹈完美结合,使得芦笙舞成为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芦笙曲目以其独特的旋律和韵律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成为苗族人民心中永远的经典。
2. 舞蹈形态芦笙舞的舞蹈形态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舞蹈动作上,芦笙舞注重手部和腰部的配合,舞姿优美、大方,起舞者不仅要在音乐的节奏中舞动身体,还要通过手部动作来诠释舞蹈的意境。
舞蹈动作在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也向人们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勤劳、朴实和豪放的性格特点。
3. 舞蹈服饰芦笙舞的舞蹈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舞者身着苗族传统服饰,如苗族民族服装、银饰等,装饰着花纹和图案,彰显着苗族文化的魅力。
在舞台上,舞者们手持芦笙,在灯光的照耀下,翩翩起舞,展现出了苗族文化的美丽和独特。
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
![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1f6d114a300a6c30c229fa2.png)
目中 占有 神圣 地位 。
肢 回, 神荡 矣 。初则 欲接 还 离 , 旋 少则 酣飞 畅舞 , 交
驰迅逐矣 。” 这一套独具民族特色的芦笙乐舞一直 保 留到 今 天 .现 在 的 苗族 人 民在 芦 笙踩 堂 时依 然
芦 笙祭祀、芦笙传说故事等孕育形成了苗族 文化
最 博 大精 深 的组 成 部 分— — 芦 笙 文 化 。芦 笙文 化 渗 透在 苗 族人 民的 生产 生 活 、历 史 文 化及 宗 教 信
也是 表 达思 想 感 情 的 重要 纽 带 ,它是 苗 族青 年 男 女 恋 爱婚 姻 必 不 可少 的媒 介 。 现在 苗 族地 区仍普 遍 流行 的 芦 笙坡 会 其 实 就是 苗族 青 年男 女 恋 爱定
以足 顿为 节 , 其 曲则 名 日水 曲” 询 。清 朝康 熙 年 间 文 人 陆次 云 在其 所 撰 的 《 溪 纤 志 》 书 中这 样记 峒 一 录苗 族人 民的芦 笙 乐舞 :执 芦 笙。笙 六管 , “ 长二尺
… …
这些 区域都 曾经是 古 代 苗 族人 民 迁 徙停 留过 的地
李 家 山战 国 时期墓 葬 2 4号 墓 出土 的两 件葫 芦笙 。
曲舞步。《 宋史 ・ 蛮夷传 四》 中有这样 的记载, 宋至 道元年 ( 公元 9 5年 ) 番等到宋廷 朝贡 , 9 龙 宋太宗
先 是 “ 以地 理 风 俗 ”然 后 “ 作 本 国歌 舞 ” “ 询 , 令 ,一 人 吹瓢 笙 如 蚊 呐声 , 良久 , 十 辈连 袂 宛 转 而 舞 , 数
在苗 族 几 千年 的历 史 发 展 进 程 中 ,芦 笙 作 为 苗族 人 民始 终 不离 不 弃 的 乐器 ,它身 上 所 蕴 含 的
贵州苗族簧管乐器的音乐文化价值与传承研究——以贵州苗族芦笙为例
![贵州苗族簧管乐器的音乐文化价值与传承研究——以贵州苗族芦笙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ba312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2.png)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贵州苗族簧管乐器的音乐文化价值与传承研究—以贵州苗族芦笙为例杜欢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摘要:贵州苗族簧管乐器在苗族人民的生活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贵州苗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芦笙作为最具代表的苗族簧管乐器,以其独特、浓郁、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尤其是面对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使得作为“地方性传统音乐文化”的贵州苗族簧管乐器音乐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鉴于此,本文以贵州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簧管乐器芦笙为例,在介绍贵州苗族簧管乐器芦笙音乐起源、现状以及文化价值的基础之上,就新形势下如何传承苗族芦笙音乐文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苗族簧管乐器芦笙音乐文化价值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4-0017-03苗族是贵州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的音乐文化深深扎根于苗族民间土壤,对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簧管乐器作为贵州苗族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日常生活、节日民俗中都展现岀其特有的价值。
苗族簧管乐器有芦笙、苗笛、姊妹箫等,本文主要围绕最具代表性的簧管乐器芦笙展开探讨。
芦笙作为一种竹管和声吹奏乐器,深受贵州苗族人民的喜爱,当地称之为“给”“嘎”“杆”,以其独特的特色与魅力发展成为贵州苗族的“符号乐器”。
芦笙文化是贵州苗族同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见证了苗族同胞的发展历史,已经深入渗透到苗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并且对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贵州苗族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风貌以及心理性格等。
一、苗族芦笙音乐艺术的发展演变苗族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少数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芦笙音乐在贵州苗族的日常生活中如祭祀、婚俗、娱乐、求偶等均体现岀十分特殊的身份,已经成为当地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多功能文化复合体。
论文,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其传承研究
![论文,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其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c1e88fe53a580216fcfeee.png)
曲靖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其传承研究作者:余举伟学号:2008151317学院:体育学院年级:2008级专业:体育教育指导教师:唐国梁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2012年5月22日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曲靖师范学院本论文(设计)经答辩小组全体成员审查,确认符合曲靖师范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求。
答辩日期:2012.5.21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余举伟日期: 2012年5月25日论文(设计)使用授权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曲靖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学位)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及送交论文(设计)复印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签名:余举伟指导教师签名:唐过梁日期:2012年5月25日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传承研究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对文山苗族芦笙舞进行研究,苗族芦笙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蕴藏着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作为艺术,它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极强的感染力;作为体育,它具备了健体强身的功能。
苗族芦笙舞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享誉中外舞蹈体现出苗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的纯朴、热情和雄浑遒劲的性格和气质,表达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和引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
体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它对提高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芦笙文化中爬花竿的现状及传承研究
作者:杨光运
来源:《大观》2017年第05期
[本文为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X2017SP181]
摘要:后山乡位于贵州省仁怀市境内,1996年,贵州省文化厅将后山乡命名为“苗族芦笙艺术之乡”。
这里至今还存留着许多未被发掘的苗族文化。
爬花竿是苗族芦笙文化中的一项具体表演,其表演可谓惊心动魄,爬花竿又被称为“云端上的舞蹈”。
每年在后山乡举办的三月三苗族芦笙艺术节上,爬花竿是必须进行的表演,从早年间仅供乡里乡亲观赏娱乐发展至今,有很多外界人士慕名而来观看演出。
对后山乡爬花竿这一具体表演的研究,尚有贵州民族大学胡小康做出过初步研究,而本文将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参考,通过笔者自小耳濡目染芦笙文化的变化以及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贵州仁怀后山苗族布依族乡苗族芦笙文化中爬花竿的现状及传承进行研究。
关键词: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爬花竿;现状及传承
一、花竿的选材
对于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爬花竿这一表演所需要的花竿材料的选择,是极为考究的。
并不是随便到山上找一颗树就可以用来当做花竿,在实地调研中,我找到了后山乡爬花竿的传承人王志良,据他介绍,花竿的选材有以下要求。
(一)要求所找的用于制作花竿的这颗树上必须得有一根从地里长出来的藤把它缠绕,之所以要选择有一根藤缠绕的树作为花竿,是因为在苗族文化中,藤缠树寓意着苗族人民希望男女和谐共生,并由此带来家庭和睦,人丁兴旺以及世俗繁衍的美好愿望。
(二)选定的这棵树的旁边得有一些同根小苗,他们称这些小苗为“接班人”。
而在大树下有几根同根的小树,则代表着这棵树会继续生长,不会因为苗族同胞锯走了这颗大树而让其失去生命,这也代表了苗族同胞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规矩和原则。
二、爬花竿表演
在正式的爬花竿表演之前,表演者都需要先进行热身活动,将每一个要在花竿上表演的动作先在地下进行一遍。
爬花竿的人数限定在三人以内,并且是男性。
表演者需要边吹奏芦笙边向十二米或是十五米高的花竿上爬,爬到花竿顶上之后,表演者还需要在顶端完成几个高难度的动作,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是不带任何防护措施的,而在花竿下面,会有一群男女人数不等的青年围绕花竿吹奏芦笙,为整个表演助兴。
据传承人王志良介绍,在花竿上进行表演的动作的要领,其实就是一个“稳”字,而力量的集中点则更多的是在腰部,因为花竿本身高度达十几米,而且在花竿顶上要完成的动作更是惊险万分,稍有不慎,就有掉下来的危险。
所
以,这就要求表演者必须勤加苦练。
我从王志良的徒弟口中得知,要在花竿上表演的动作,一个动作通常需要进行一年多的练习,而在正式爬上花竿表演之前,他们已经进行了为期八年的训练。
确实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此也可以看出苗族同胞对这项表演的谨慎与执着。
三、后山苗族爬花竿现状
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爬花竿这一表演,不止是传承人王志良及他的徒弟们在做着努力,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现在,当地政府为了保护传承人王志良,已经不再让他上竿表演,而由他所带的徒弟们来完成。
自1996年后山乡被挂牌“苗族芦笙艺术之乡”以来,爬花竿这一表演就逐渐开始被外界所熟知,也可以说后山苗族爬花竿这一表演,离不开传承人王志良的辛苦付出,是他的改良使得这项表演逐渐家喻户晓,走出村寨,1999年9月,后山乡代表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由代表队表演的爬花竿摘下了一等奖的桂冠。
以上这些信息看来,爬花竿似乎是一种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实不然。
爬花竿发展至今,其实已经在走下坡路。
据王志良介绍,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在跟他学习这项表演,这也就意味着会爬花竿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传承人王志良也已近花甲之年,他现在的徒弟们,毕竟年纪小,技术等方面也并不成熟,所以,爬花竿这一表演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实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
四、爬花竿的传承研究
在后山乡调研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姑且不说后山乡苗族芦笙文化是一个极大的范围,就后山乡爬花竿这一项具体的表演来说,它的传承其实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受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交通带来的影响
从地域上来说,贵州本就是山高路远,从仁怀市区出发到后山乡最快也得要两个小时的车程,且都是蜿蜒的山路。
现在在后山乡里的很多地方,道路还是篱笆路,要是表演当天遇上阴雨天,不仅观众会减半,连一些表演时需要的道具都无法搬上舞台,所以,后山乡不便的交通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定阻力。
(二)语言带来的影响
后山乡苗族芦笙文化,是没有书面的苗族语言可提供参考的。
也就是说,要想了解这里的文化,只能到当地去实地考察,因为无法从书籍上找到相关信息,即使找到,现如今对苗族语言了解的人也已少之又少,连很多苗族同胞都已经不再说自己的语言了,所以又会是一大难题。
而且,爬花竿表演与芦笙的吹奏是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表演者不仅要学习表演,还得学习吹奏芦笙,而后山乡爬花竿表演时吹奏的芦笙曲仍然没有相关乐谱资料可供学者学习。
所以,对爬花竿这一表演的传承,只能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将表演时的动作要领,吹
奏的芦笙曲等口口相传告知给后来的学习者,而口口相传又存在着很多弊端。
如此一来,语言所带来的障碍又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这一表演的传承。
(三)接班人的寻找
在论述后山乡爬花竿现状的时候已经提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项传统表演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因为爬花竿作为一项传统表演,其实就是供观众观赏娱乐的,也就是说,表演者们在此项表演上是得不到报酬的,所以,青年人们并不太愿意去学习这样一项既没有报酬,危险程度还较高的表演。
其实这也情有可原,毕竟谁都想要更好的生活条件,仅凭对艺术的痴迷或是执着而去学习和继承这样一项表演的人,在如今已是少有人在。
所以,没有接班人去传承这项表演,确实也让爬花竿的传承难以为继。
以上三点,都为爬花竿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但所幸,后山乡当地政府和现在的传承人以及他的徒弟们,都没有因此而放弃过对爬花竿的热爱和执着,他们仍然在苦心钻研,力争将此项表演完美完善。
五、结语
后山苗族布依族乡地处贵州省仁怀市,这里的地貌以高原山地居多,使得这里保存下来的苗族芦笙文化还比较完整,除了爬花竿这项表演为外界所熟知以外,还有如滚山珠、钱杆舞等精彩表演存在,丰富着后山乡人民的茶余饭后。
就爬花竿这项表演的现状来看,能够发展到今天,不止是有表演者们付出的辛苦和努力,爬花竿这项表演本身也是独具魅力的。
希望爬花竿这项表演能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完善,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苗族传统表演,也希望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的爬花竿表演能够后继有人去传承和发扬,为研究苗族文化的学者们提供更多切实可用的数据资料。
【参考文献】
[1]杨方刚.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7(S1).
[2]黄正彪.苗族芦笙的传说[J].乐器,1999(01).
[3]石朝江.中国苗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杨光运,女,(1993—)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