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前三章综合模拟考试卷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前三章综合模拟
考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模拟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5小题,满分30分)
1.身高160cm的___,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了以下估测,接近真实值的是()
A。
教室宽5臂展,约8m(臂展:两臂左右平伸时,两
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B。
教室长10步幅,约30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
间的距离)
C。
课桌长4拃,约2.8m(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
物理课本厚1指宽,约10cm
2.2011年11月9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
与俄罗斯“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列那个物体为参照物,“萤火一号”是静止的()
A。
地球
B。
“火卫一”探测器
C。
太阳
D。
火星
3.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A。
真空不能传声
B。
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
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频率越高
D。
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敲锣时,要想使锣停止发声,只要用手按住锣面即可,这是因为()
A。
锣声通过手掌被人吸收
B。
手对锣面形成真空,无法传声
C。
锣面停止振动
D。
有声音,但被手遮住,听不到
5.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A。
用电吹风吹头发
B。
给墨水瓶加盖
C。
用地膜覆盖农田
D。
把新鲜的苹果装入塑料袋
6.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7.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
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
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
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8.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A。
等于4米/秒
B。
小于5米/秒而大于3米/秒
C。
等于5米/秒
D。
大于5米/秒
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超声波是传播速度大于340m/s的声波
B。
“闻其声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C。
深夜,优美的歌声不是噪声
D。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10.关于声现象,正确的是(C)雷声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
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但并不是所有振动都能被人听到。
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宇航员不能用语言交流。
狗的耳朵灵敏是因为它们的听力范围比人类广,而不是因为耳朵贴着地面。
11.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北方的冬天,窗玻璃上有冰花。
凝华是指气体变为固体,如水蒸气凝结成冰花。
冻结和熔化是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汽化是液体变为气体。
12.关于物态变化,正确的是(A)雪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
凝固是指液体变为固体,如水变为冰。
露的形成是水蒸气凝结在物体表面,属于凝华现象。
雾和霜的形成都是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也属于凝华现象。
13.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线
b和c,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所以正确的选项
是(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或c。
14.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
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和幅度,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15.教室内气温为25℃,___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
正确的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C)。
16.(1)铅笔的长度是10cm;小虫爬行的平均速度约是0.2m/s;如果以小虫为参照物,铅笔是静止的。
(2)列车全程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34.67km/h,坐在行驶列车上的乘客相对于车站是静止的。
17.不同环境下裙子晾干快慢不同,但文章未给出具体描述,无法填空。
18.(5分)
1)做“水的沸腾”实验时,为防止沸水溅出伤人,通常在上加盖,这样会使水的沸点升高。
若实验时不小心被①沸水烫伤;②水蒸气烫伤,②情况更严重,其道理是水蒸气的热量比水的热量大得多。
2)小明盛热汤时戴的眼镜马上变得雾蒙蒙的,什么都看不清了,这是因为水先蒸发成水蒸气,又遇冷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19.(5分)
1)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
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图①;响度相同的是图③。
2)如图所示,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乙图中的游
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水中传播;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20.(7分)
1)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除去病人体内的结石,是利
用了声波能传递的特性。
中国传统中医中“望、闻、问、切”检查病人,其中:“闻”就是“听”的意思,它是利用声波能传递的
特性。
2)108km/h=30m/s,0.5h=30min=1800s。
3)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
过的路程之比是2∶1,则速度之比是2∶1;若两车经过相同
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速度之比是1∶2.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24分)
21、(6分)在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原理是利用运动物体在等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相
等的特点,求出平均速度。
2)在实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少计时
器或秒表。
3)所测路程为1.5m。
22、在班级文艺活动中,___同学表演了《二泉映月》的
二胡独奏。
演奏前,她仔细地旋动了前上方的两个旋杆进行调试。
演奏时,她一边拉弓一边用左手手指不断地上下按弦,演奏出优美的乐曲。
___在听的同时提出了疑问:“二胡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的乐曲呢?”演奏结束后,___仔细观察了二胡,发现二胡上有两根粗细不同的弦,旋杆可调节弦的松或紧。
结合___演奏时手指按弦的动作,他猜想:二胡发出不同音调的
声音,可能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程度不同有关。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
他找了两根粗细不同的约1.5米长的弦,一端绕接在桌腿上,另一端用钩码挂住,可
以改变弦的松紧。
为了不使弦紧贴桌面,他用两个小木块将弦支起。
接着,他开始进行实验。
他先保持弦的松紧程度和粗细不变,改变A、B间的距离,即改变弦发音部分的长度,弹拨弦的中部,听一听,发现长的弦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沉。
接着,他保持A、B间的距离及弦的
粗细不变,增加悬挂的钩码,将弦拉紧些,再弹拨一下,听一听,发现拉得紧的弦发出的声音比较尖细。
最后,他保持A、
B间的距离不变,松紧程度也不变,改变弦的粗细,弹拨后听
一听,发现细的弦发出的声音比较尖细。
___和同学对实验现
象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找到了使二胡发出不同音调声音的原因。
___同学是按照以下思维程序进行探究活动的:提出问题→寻
找资料→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论证→评估交流。
得到的实验现象如下: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在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高;在弦的长短、松紧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
根据实验结论,在___演奏二胡时,为了使发出声音的音
调逐渐变高,她的左手手指应沿着琴弦由下往上移动。
23.___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