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及反思(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及反思(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济南版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第二章的内容,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上一节学生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后面将会介绍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因而本节内容较为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两栖动物作为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过渡类型,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就注定了它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并且是分布非常狭窄的一类型。
在探究两栖类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时,从侧面的与人和环境呼应,进一步体现了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两栖动物作为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类群,其生殖和发育特点鲜明,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种延续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好在第四单元的主体是“物种的延续”,学生通过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有性生殖的概念,尤其是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过程,应该说对有性生殖不再陌生。
紧接着学生又接触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内
容,并且对“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对有性生殖的认识。
所以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后续的学习过程将带来极大的便利。
从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内容和昆虫生殖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资料的方法和技巧,具有一定的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意识以及判断性思维的能力,这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
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师课前准备: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视频资料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设想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前准备并下发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进行自学,然后根据的有关提示,弄清青蛙鸣叫的时间、意义,卵上面和下面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青蛙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以及蝌蚪在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发生的变化,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述。
这样有利于掌握学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齐白石的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和旁白来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构建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对于青蛙自己有什么想
法。
板书课题,并说明让我们一起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开启对两栖动物的探究过程。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了解两栖动物变态发育的具体过程及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3】能够区分两栖动物与非两栖动物
【4】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重点强调:
生殖和发育是两个过程,分别是怎样的?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前面的昆虫有何区别?
生活中如何辨别两栖动物?为什么将“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但列为一个目标?
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展示部分学生的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让其他学生提出与展示的预习不一样的见解。
带着问题进入探究过程。
新知探究
【探究一】两栖动物的生殖
出示探究题目,学生独立思考: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什么意义?
些,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内容进行认真自学,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归纳出青蛙的生殖特点。
师生交流,教师点拨,进行知识的归纳。
总结:
青蛙的生殖特点:体外受精、雌雄异体、有性生殖、卵生
【探究二】两栖动物的发育
出示探究题目,学生独立思考:
仔细观察课本P58思考下列问题
方式两方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内容进行认真自学,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结:归纳出蝌蚪在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是变态发育过程。
【合作探究】
有人说:“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一定是两栖动物。
”该观点是否符合科学道理?试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出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
师生之间展开交流,明确问题的答案。
总结: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生活在陆地,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具有以上特点的动物成为两栖动物。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两栖动物,让学生加深对两栖动物的了解。
小结: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学生思考并讨论本节的收获。
目标再现,让学生思考本节目标都实现了吗。
重点体现:第四个目标怎样理解。
列举有关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让学生思考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性。
模拟活动
蛙的心声——假设你是青蛙家族的一员,你想对人类说
些什么?
达标检测
3分钟内独立检测题。
做题过程中老师随时进行批阅。
对不理解的内容做好记录,集体反馈。
附:1、板书设计
附:2、学案设计
第二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学习目标:【1】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了解两栖动物变态发育的具体过程及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3】能够区分两栖动物与非两栖动物
【4】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学习过程
【探究一】两栖动物的生殖
独立思考:“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你可以从以上诗句中获取什么信息?
什么时候可以听到蛙叫?雌雄蛙都能鸣叫吗?鸣叫有什么意义?
鸣叫吸引雌蛙后又有什么生殖现象?有什么意义?
小明在观察蛙卵的时候,发现蛙卵的上面颜色深一些,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探究二】两栖动物的发育
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课本P58思考下列问题
青蛙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
在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幼体与成体从身体结构和活动方式两方面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有人说:“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一定是两栖动物。
”该观点是否符合科学道理?试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只青蛙集群行进。
这些青蛙是在寻找水源充沛和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
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
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部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左右。
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赡做实验,结果爪赡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回答:在你的家乡,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何?它们的数量是不是在不断减少?如果是,我们应当采取哪些保护措施?【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问题创设为情景,借助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分析、探讨、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现象。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变态发育、两栖动物等概念的学习,尤其是根据青蛙生殖过程中的体外受精和变态发育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让知识、能力和情感达成统一。
教学中,我恰当使用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借助师生之间的谈话,利用教学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知识要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提出问题。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衔接不是很自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足,生生之间的互动安排的较少,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关注度不够等。
所以我想,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都应该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我们的建立起系统的生物知识体系,形成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生物
教师从自身做起,认真学习,努力钻研,用自己的付出换来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