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心理学一本就够了第二篇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焦点和错觉:对了解我们自己的启示
焦点效应指的是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别人给我们更多的关注度,会注重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同时引出透明度错觉,即我们总认为自己情绪表现得比实际上更加明显。

2.自我概念:我是谁
2.1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
自我概念:认识自己,形成对自己的概念。

自我概念的生理基础:大脑的右半球(内测前额叶皮层)。

自我图式指的就是我们认识事物固定的模式
可能自我即我们希望成为或者害怕成为的自我,拥有激励成为我们希望的自我、避免形成害怕的自我的作用
2.2社会自我的发展
基因和社会经验对人格和自我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2.1我们扮演的角色
在社会中我们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扮演过程中完善自我概念。

2.2.2社会比较
通过与社会个体进行比较来区分和对自己进行定位。

我们倾向于像更好的人进行比较,借此来提升自己的标准。

别人的失败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暗自窃喜。

2.2.3其他人的评价
镜像自我:利用别人的看法来认识自己,期望
人们倾向于赞美别人,别人的赞美可能会引发自我膨胀。

2.3自我与文化
根据生活的文化不同形成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不同的主义影响人们的自我评价。

2.3.1个人主义在文化内的滋长
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趋向于强调个人主义,公民更支持个人主义色彩的说法
2.3.2文化于认知
不同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

个人主义倾向于表现自己;集体主义更注重传统文化和分享。

2.3.3文化和自尊
集体主义与自尊:强调的是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和自己的群体,看重集体的利益,创造更多价值来回报自己的群体。

个人主义与自尊:自尊是个体而不是群体的,看重个人成就,强调自我实现。

2.4自我认识
我们知道的自己知道自己很多的内在信息其实都是错误的。

2.4.1解释我们的行为
我们往往会用一些自己觉得合理的理由去解释意见事情,但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主观不等于客观。

2.4.2预测我们的行为
我们会错误的预测自己的行为,与他人预测相比,我们对自己的预测显得太过主观,不如他们客观预测来的准确。

2.4.3预测我们的感受
我们会错误的预测事情发生之后自己的感受,但实际上事情发生之后自己的感受与预测的不相同。

影响偏差:我们会高估情绪性事件的持久性影响。

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自己预期更容易挫折。

2.4.4自我分析的智慧和错觉
当行为的原因很明显而正确的解释又符合我们的知觉的时候,自我觉知是准确的。

双重态度系统:我们的态度分为由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和无意识、自动加工的内隐态度。

3.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的力量
自尊即我们对自己的全面评价,高自尊会让我们在某些事情上做的更好,也有可能是因做的好所以高自尊。

3.1自尊动机
人们都有维持和增强自尊的意愿。

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迎合社会的标准来获取他人的认同(评价)
3.2自尊的阴暗面
3.2.1自恋:当自尊变成了自负
高自尊的人容易忽视关心他人从而形成自恋心理。

高自恋心理的人拥有更强的攻击性,在心底不认可他人。

3.2.2自恋人数在增加
更多的人表现出自恋的心理。

自恋与物质主义相关,同时也与自理心能力下降有关。

3.2.3低自尊与安全型自尊
低自尊:以略带敌意、消极的眼光观察他人
安全型自尊:会因为自己的内在特征而感觉良好
4.“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4.1自我的能量
多指活动的能力、意志力。

自我控制会消耗自我能量,自愿的做一些事情会减少自我能量的消耗。

4.2自我效能
我们觉得有能力去完成某个任务,并且往往完成的更好。

4.3控制点
内部控制点:认为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控制
外部控制点:认为自己的命运由外部力量控制
4.4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当个体在面对觉得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就算努力也无法达到)时会产生的一种习得性无助。

当自己可以控制的时候则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

4.4.1过多选择的代价
过多选择会造成信息超载,会带来更多的后悔机会。

相比于信息超载,只有唯一选择的人会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前者会聚焦于该选择的好处而后者会全更各个选择之间的利弊。

5.自我服务偏差
大多数人都会“自我感觉良好”,倾向于给自己积极的评价。

5.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个体会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把失败归结于各种外部因素的阻挠。

这是一种常见的偏见。

个体还会认为自己克服了这种偏见而他人保持了这种偏见。

5.2我们所有人是否都高于平均水平
当人们对待自己所熟悉的事情上会觉得自己比一般人优秀,会用高大的或者是理想中的样子来定义自己。

当人们对待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是会觉得没有自己极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见解多余他人。

5.3盲目乐观
很多个体都是乐观主义者,对未来生活盲目乐观。

抱有虚伪的幻想会让个体更加脆弱。

乐观主义比悲观主义更能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幸福感等等
防御性悲观主义:个体会对将会发生的事情产生自我怀疑,并进行有效的行为进行应对。

5.4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
虚假普遍性:个体会过分高估别人对自己观点的赞成度以此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虚假独特性:个体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此来完善自我形象(增加自我独特性)5.5对自我服务偏差的解释
一方面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错误
另一方面个体寻求自我认识,渴望评定自己的能力
5.6对自尊和自我服务偏差的反思
5.6.1自我服务偏差的适应性
自我服务偏差可以缓解个体压力,减少挫败感和自我效能。

面对威胁时,较强的自尊可以减轻焦虑。

5.6.2自我服务偏差的不良适应
自我服务偏差会引发不和与嫉妒,甚至可以损害一个群体
群体服务偏差:当自己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对比的时候,大多数个体都会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觉得自己的群体更好。

6.自我表露的管理
自我表露指的是个体向外界传达、表露自己的信息。

6.1自我妨碍
个体会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可以将失败原因归结与自己设置的障碍,从而维持对自己的信任。

6.2印象管理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十分注意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无时无刻都在向周围观众表演,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自我表露(自我表现):我们总是在向外在观众(他人)和内在观众(自己)展现出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自我监控:个体会不断的监控自己的行为同时主义他人的反应,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获得社会赞许。

高自我监控:很少根据自己的态度而行动
低自我监控:按照自己的信念和想法行动,包括不诚实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