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必修三3、4课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自主研习】带着下列问题,仔细研读教材,边梳理边写关键词,逐个销号。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
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
名,仁、义、礼、智使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
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 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
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通信
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杨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
王阳明以为
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
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
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
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
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
王阳明良
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
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
儒家学说的。
【体验高考】
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
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始皇帝焚书坑儒 D.司马迁撰《史记》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
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
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现实统治需要C.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3.(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
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4.(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
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来源:学|科|网Z|X|X|K]
5.(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
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6.(2018·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
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
也”。
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B.②④C.①③ D.③④
7.(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
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8.(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高考·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
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C.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