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

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帝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

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

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

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

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

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
先生。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乡试中举。

(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

”(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

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

(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

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

”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

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

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

”世宗皇帝沉默不语。

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

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世宗驾崩后,穆宗继位。

(海瑞)历任两京左右通政。

于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使的身份,作应天十府的巡抚。

属下官吏害怕他的威势,那些有贪污劣迹的官吏大多自动离职。

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赶紧把门涂黑。

(海瑞)一向痛恨那些豪门大户兼并农民土地,极力打击豪强,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一概夺回,归还贫民。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派巡按御史
去查访他。

御史到山中探视,海瑞安排鸡和黍米饭(招待他),两人相对而食,海瑞的居舍凄清冷落,御史叹息离去。

张居正忌惮海瑞严峻刚直,(尽管)朝里朝外都有人推荐海瑞,但张居正终于没有召用他。

万历十二年冬,张居正死了以后,吏部打算任用海瑞为左通政。

皇帝向来看重海瑞的名声,就授予他先前的官职。

第二年正月,征召他担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在上任的路上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这年)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

皇帝屡次想要召用海瑞,(都遭到)当政大臣的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

海瑞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以好言挽留,不准辞职。

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任上。

海瑞没有儿子,灵柩经过江面时,民众穿戴白衣冠夹岸相送,洒酒祭奠挥泪送别的队伍绵延百里不断。

朝廷赐予太子太保的官爵,追谥“忠介”。

海瑞平时做学问,以刚为主,因此自号“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
《明史·海瑞传》
2、《明史·麻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麻贵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麻贵,大同右卫人。

父禄,嘉靖中为大同参将。

贵由舍人从军,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充宣府游击将军。

隆庆中,迁大同新平堡参将。

万历十年冬,以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

十九年,为阅视少卿曾乾亨所劾,谪戍边。

明年,宁夏哮拜反。

廷议贵健将知兵,且多畜家丁,乃起戍中为副将,总兵讨贼,贼尽平。

二十二年七月,卜失兔纠诸部深入定边,营张春井。

贵乘虚捣其帐于套中,斩首二百五十有奇。

还自宁塞,复邀其零骑,会寇留内地久,转掠至下马关。

宁夏总兵萧如薰不能御,总督叶梦熊急檄贵赴援。

斩首二百三十有奇,获蓄产万五千。

帝为告庙宣捷,进署都督同知,予世荫。

二十五年,日本封事败,起贵备总兵官,赴朝鲜。

贵驰至王京,倭已入庆州,围南原。

守将杨元遁,全州守将陈愚衷亦遁,倭乘势逼王京。

贵别遣副将解生守稷山,朝鲜亦令都体察使李元翼出忠清道遮贼锋。

分兵三协;左李如梅,右李芳春、解生,中高策。

贵与杨镐督左右协兵专攻清正。

策驻宜宁,东
援两协,西扼行长。

诸军至庆州,倭悉退屯蔚山,如梅诱败之。

清正退保岛山,筑三砦自固。

游击茅国器率死士拔其砦,斩馘六百五十,诸军遂进围其城。

城新筑以石坚甚将士仰攻多死明年正月二日行长来援俱溃既而败状闻,责贵以功赎。

与刘綎、陈璘、董一元分四路。

贵居东,当清正,数战有功。

会平秀吉死,官军益力攻。

明年三月,旋师。

进右都督,予世荫。

贵果毅骁捷,善用兵,东西并著功伐。

先后承特赐者七,锡世荫者六。

及殁,予祭葬。

称一时良将焉。

(节选自《明史·麻贵传》)
译文:
麻贵,是山西大同右卫人。

父亲麻禄,嘉靖年间担任大同参将。

麻贵由舍人从军,积累战功至都指挥佥事,充任宣府游击将军。

隆庆年间,提升为大同新平堡参将。

万历十年冬天,以都督佥事的身份充任宁夏总兵官。

万历十九年(1591),被阅视少卿曾乾亨弹劾,贬职发配边地。

第二年、宁夏哱拜反叛。

廷议麻贵是一名健将,善于用兵,而且供养了很多的家丁,于是起用为防地副将,统帅部队讨伐放人,叛贼全部被平定。

万历二十二年七月,卜失兔纠集各部深入到定边,在张春井扎营。

麻贵乘敌人内部空虚,直捣河套敌人营帐。

斩首二百五十多级。

麻贵从宁塞回兵,又拦截敌人的零散骑兵,适逢敌人久留内地,辗转掠夺直到下马关。

宁夏总兵萧如薰抵挡不住,总督叶梦熊火速传令麻贵前往增援。

麻贵斩敌首二百三十多级,缴获牲畜物产一万五千。

皇帝为此祭告祖庙宣扬大捷,提升麻贵代理都督同知,给予世代荫封。

万历二十五年,日本受封失败,朝廷起用麻贵为备倭总兵官,奔赴朝鲜。

麻贵快马赶到王京,倭寇已经进入庆州,包围南原。

守将杨元逃跑,全州守将胨愚衷也逃跑了,倭寇乘机直逼王京。

麻贵另外派遣副将解生守稷山,朝鲜也命令都体察使李元翼从忠清道出发拦击敌前锋。

分兵三协:左边为李如梅,右边为李芳春、解生,中间为高策。

麻贵与杨镐率左右二协兵力专门攻打清正。

高策驻守宜宁,向东援助两协,向西扼制行长。

各军到庆州,倭寇全都退守蔚山,李如梅引诱敌人深入并将他们击败。

清正退回保守岛山,修筑三座营寨自守。

游击茅国器率敢死队拔取敌人营寨,斩首六百五十级,各军于
是进围岛山城。

岛山城刚用石筑成,很坚固,将士仰攻死亡很大。

第二年正月二日,行长来增援,明朝军队都被击溃。

不久失败的情形传来,皇帝责令麻贵立功赎罪。

麻贵与刘綎、陈璘、董一元分兵四路。

麻贵居东,抵挡清正,多次战斗,都有战功。

正好平秀吉死,官军更加努力进攻。

第二年三月,率师凯旋,提升右都督、给予世代荫封。

麻贵刚毅矫健、灵活,善于用兵,在东西两边都立下战功。

光后得到七次特别赏赐,六次赐给他世代荫封。

等麻贵死后,朝廷给予他祭葬。

号称一时之良将。

《明史·麻贵传》
3、《明史·郭登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郭登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郭登,字元登,武定侯英孙也。

幼英敏。

及长,博闻强记,善议论,好谈兵。

正统中,从王骥征麓川有功,擢锦衣卫指挥佥事。

又从沐斌征腾冲,以功迁署都指挥佥事。

十四年,车驾北征,扈从至大同。

登告学士曹鼐、张益曰“车驾宜入紫荆关”,不从,遂及于败。

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

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拊循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

”景泰元年春,侦知寇骑数千,自顺圣川入营沙窝。

登率兵蹑之,大破其众,追至栲栳山,斩二百余级,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

边将自土木败后,畏缩无敢与寇战。

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

捷闻,封定襄伯,予世券。

时镇守中官陈公忌登。

会有发公奸赃者,公疑登使之,遂与登构。

帝谓于谦曰:“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遣右监丞马庆代公还,登愈感奋。

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代王仕壥颂登功,乞降敕奖劳。

兵部言登已封伯,乃止。

二年,登以老疾乞休,帝不听。

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

其秋,以疾召还。

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

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屹然成巨镇。

登去,大同人思之。

成化八年卒。

赠侯,谥忠武。

登为将兼智勇。


以意造“搅地龙”,凿深堑,覆以土木如平地,敌入围中,发其机,自相撞击,顷刻皆陷。

又仿古制造偏箱车,中藏火器,上建旗帜,钩环联络,布列成阵,战守皆可用。

其军以五人为伍,教之盟于神祠,一人有功,五人同赏,罚亦如之。

十伍为队,队以能挽六十斤弓者为先锋。

十队领以一都指挥,令功无相挠,罪有专责,一时称善。

(节选自《明史·郭登传》)
译文:
郭登,字元登,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

从小聪颖敏捷。

等到长大成人,博闻强记,擅长议论,喜欢谈论兵法。

正统年间,郭登跟从王骥征讨麓川有功,被提升为锦衣卫指挥金事。

郭登又跟从沐斌征讨腾冲,因功升任代理都指挥金事。

十四年,皇帝北征,郭登护卫到大同。

郭登对学士曹鼐、张益说“皇上应当进入紫荆关”,(那二人)不听,于是导致失败。

在那个时候,大同军士大多战死,城门白天关闭,人心惶惶。

郭登慷慨勉励,修整城墙,修缮兵器;抚恤士兵,慰问死者的家属和受伤的将士,亲自为他们包扎伤口敷上药物,说:“我发誓和此城共存亡,不让你们单独死去。

”景泰元年春,侦察得知敌寇几千骑兵,从顺圣川侵入在沙窝扎营。

郭登率兵跟踪,大败敌兵,追到考格山,斩首二百余人,获得被掠夺的人畜八百多。

边将自土木堡之败以后,畏惧退缩没有敢于与敌作战的。

郭登率领八百人打败敌人几千骑兵,军队士气为之一振。

捷报奏报朝廷,郭登被封定襄伯,朝廷给予他世袭的铁券。

当时镇守宦官陈公妒忌郭登。

恰巧有人揭发陈公谋求受贿,陈公怀疑是郭登主使,就与郭登结怨。

皇帝对于谦说:“大同是我的屏障。

陈公与郭登如此,将拿什么守卫?”朝廷派右监丞马庆取代陈公,郭登更加感激奋发。

起初,也先打算攻取大同作为据点,所以屡次来进攻。

等到每次去攻打总是战败,有一营几十人不能生还的,敌势被震慑住,才开始有归还上皇之意。

上皇已回,代王朱仕壥赞颂郭登功劳,请求颁发救书奖赏慰劳。

兵部称郭登已封为伯,才作罢不再封赏。

二年,郭登因为年老多病乞求退休,皇帝不允许。

这时边患刚刚平息,郭登精心安排,想得到公正廉洁有作为的人和他一起(共事)。

这年秋,郭登因病被召回京。

郭登刚到大同时,可以作战的士兵才几
百人,战马一百多匹。

等到此时战马达到一万五千匹,精兵数万,大同屹然成为大镇。

郭登离去,大同人很想念他。

成化八年,郭登去世。

赠侯爵,谥号忠武。

郭登为将智勇双全。

他曾经凭想象建造“搅地龙”,挖深沟,用土木覆在上面像平地一样,敌人进入阵中,发动机关,敌人自相撞击,一会儿全都陷入坑中。

他又仿照古制建造偏箱车,车中藏有火器,上面插有旗帜,以钩环相互联络,排列成阵,攻守都可使用。

他的军队以五个人为一伍,教导他们在神祠盟誓,一个人有功,五个人一起受赏,责罚也是如此。

十伍为一队,队中以能拉开六十斤弓的人作先锋。

十队以一名都指挥统领,命令他们战功不要相互阻挠,犯罪有专人负责,一时被人们称赞。

《明史·郭登传》
4、《明史·王家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王家屏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王家屏,字忠伯,大同山阴人。

隆庆二年进士。

选庶吉士,授编修,预修《世宗实录》。

高拱兄捷前为操江都御史,以官帑遗赵文华,家屏直书之,时拱方柄国,嘱稍讳,家屏执不可。

万历初,进修撰,充日讲官。

敷奏剀挚,帝尝敛容受,称为端士。

张居正寝疾,词臣率奔走祷祈,独家屏不往。

再迁侍讲学士。

十二年,擢礼部右侍郎,改吏部。

甫逾月,命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

去史官二年即辅政,前此未有也。

申时行当国,许国、王锡爵次之,家屏居末。

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

越二年,遭继母忧。

诏赐银币,驰传,行人护行。

服甫阕,诏进礼部尚书,遣行人召还。

抵京师,三月未得见。

家屏以为言,请因圣节御殿受贺,毕发留中章奏,举行册立皇太子礼。

不报。

复偕同官疏请。

帝乃于万寿节强一临御焉。

俄遣中官谕家屏,奖以忠爱。

家屏疏谢,复请帝勤视朝。

居数日,帝为一御门延见,自是益深居不出矣。

评事雒于仁进四箴,帝将重罪之。

家屏言:“人主出入起居之节,耳目心志之娱,庶官不及知、不敢谏者,辅弼之臣得先知而预谏之,
故能防欲于微渺。

今于仁以庶僚上言,而臣备位密勿,反缄默苟容,上亏圣明之誉,下陷庶僚蒙不测之威,臣罪大矣,尚可一日立于圣世哉!”帝不怿,留中,而于仁得善去。

时储位未定,廷臣交章请册立。

其年十月,阁臣合疏以去就争。

帝不悦,传谕数百言,切责廷臣沽名激扰,指为悖逆。

时行等相顾错愕,各具疏再争,杜门乞去。

独家屏在阁,复请速决大计。

帝乃遣内侍传语,期以明年春夏,廷臣无所奏扰,即于冬间议行,否则待逾十五岁。

家屏以口敕难据,欲帝特颁诏谕,立具草进。

帝不用,复谕二十年春举行。

家屏喜,即宣示外廷,外廷欢然。

而帝意实犹豫,闻家屏宣示,弗善也,传谕诘责。

时行等合词谢,乃已。

明年秋,工部主事张有德以册立仪注请。

帝复以为激扰,命止其事。

国执争去,时行被人言,不得已亦去,锡爵先以省亲归,家屏遂为首辅。

以国谏疏己列名,不当独留,再疏乞罢。

不允,乃视事。

(选自《明史》) 译文:
王家屏,字忠伯,大同山阴人。

隆庆二年中进士。

被选为庶吉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参与修订《世宗实录》。

高拱兄长高捷以前担任操江都御史,把国库里的钱财赠送给赵文华,王家屏客观记录此事,当时高拱正执掌朝政,叮嘱他稍加避忌,家屏执意不从。

万历初年,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

向君上陈奏,恳切真挚。

皇上正容肃敬,诚恳接受,称他为端庄正直的人。

张居正卧病,翰林院侍从之臣,都到家慰问,甚至到寺庙祈祷,只有王家屏不去。

后再升为侍讲学士。

万历十二年,升任礼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吏部左侍郎,刚过一个月,受命以左侍郎的身份兼任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廷重要事务。

离开史官两年就辅佐朝政,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事。

当时,申时行代国君秉政作主,许国、王锡爵位列申时行之后,王家屏居于末位。

每次讨论政事,王家屏总是持心公正,既不目中无人也不盲目跟从。

过了两年,遭遇继母去世,回家服丧。

皇帝下诏赏赐银两,用车马传送,由使者护送。

服丧刚刚结束,皇上下诏授礼部尚书,派使者叫他回朝。

王家屏到达京师,三个月没能见到皇帝。

因此上疏进谏,请皇上趁帝王诞生节日到大殿接受朝贺。

全部发还未加
批示而扣留的相关奏折,举行册立皇太子典礼。

没有得到批复,又和同僚上疏集体请求。

皇上才在万寿节勉强一次驾临大殿,不久派遣中官告诉家屏,嘉奖他的忠诚。

家屏上疏谢恩,再请皇上多多上朝,过去多日,皇帝为此在御门接见他,从此以后,更加深居不出来上朝。

评事雒于仁四次进言劝戒,皇上将要重重地惩罚他。

家屏说:“皇上出入起居的操守,耳目心志的快乐,是下级官员不能够了解和不敢劝谏的。

辅佐朝政的大臣能够先了解而预先进谏,所以才能将人的欲望阻止在很小的时候。

现在雒于仁以下级官员的身份进言,而我愧居其位,虽勤劳努力,却反而不说话,屈从附和以取容于圣上,对上有损圣上圣明的声誉,对下使下级官员蒙受不可预测的威势,我的罪过很大啊,还能够在这个圣明的世间立足一天吗?”皇上不高兴,不加批阅。

然而雒于仁得以好好地离开。

当时太子还没有定下来,朝廷大臣上交奏章请求册立。

那年十月,内阁大臣因为取舍之争联合上疏,皇上很不高兴,传达谕旨数百字,严厉斥责朝廷大臣沽名钓誉,制造烦乱,指责这是违背正道,申时行等大臣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仓促间感到非常惊愕。

每个人都上疏再次争辩,在家闭门不出,请求辞职。

只有家屏仍在内阁值守,再次请求皇上尽快决定大计。

皇上才派遣内侍传下话来,约定第二年春夏办理。

如果朝廷大臣不再上奏滋扰,就在今年冬季讨论办理,否则等待皇子满十五岁再办。

家屏认为口说无凭,想要皇上特颁诏谕,马上写奏章进谏。

皇上不答应,又下旨在万历二十年春季举行册立大典。

家屏大喜,马上向外廷宣布,外廷大臣一片欢欣。

但是皇上内心确实犹豫,听到家屏宣布的事后,很不高兴,传达谕旨诘问谴责。

申时行等齐上奏章集体谢罪,皇上方才罢休。

第二年的秋天,工部主事张有德因为册立的制度礼仪上奏章请示,皇上又认为是制造烦乱,下旨停止办理这件事。

内阁大臣争相离职,申时行也蒙受了指责,不得已也只好离职。

锡爵最先因为女儿省亲回老家,家屏于是成为首辅大臣。

而认为许国谏诤的奏疏上自己列了名,不应当独自留用,再次上疏恳求辞职。

皇上没有答应,家屏才上任处理政事。

《明史·王家屏传》
5、《明史·左光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左光斗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除中书舍人。

选授御史,巡视中城。

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

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

至则下诏狱酷讯。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

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及忠贤定《三朝要典》,“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

有解之者,乃免。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

已,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注: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入狱后被迫害致死。

后平反,谥为忠毅。

文中加“”线的都是人名。

②诇(__òng):刺探。

译文:
左斗光,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考中进士。

后来升为中书舍人。

被选拔授予御使,负责巡视京城。

其间收捕处理了吏部的一些凶悍作恶的官吏,收缴假印七十多枚,假官一百多人,整个京城都为
之震动惊悚。

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

魏中贤和他的党羽都对他非常怨恨。

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

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徽有三十二条当斩罪,准备十一月二日奏上,预先将妻子儿女遣还原籍。

魏忠贤侦知,提前两天将他和杨涟二人一起免职。

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制造汪文言案,将左光斗的名字挂上,派差役前往逮治。

父老乡亲抱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差役也为之流泪。

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诏狱,严刑拷问。

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人起初不承认,后来害怕不承认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希望被送往司法,可以缓死,以后或许能承认澄清真相,于是他们都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

左光斗也虚担了收受贿银二万两的罪名。

魏忠贤于是假借圣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法司,杨涟等人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

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

共捐得数千两银子,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当时是天启五年〔1625〕乐谱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共享年五十一岁。

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

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

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

都御史使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追查不力,上疏催促他们力办,因此最终使左光斗家破人亡。

等到魏忠贤对《三朝要典》中“移宫”一案定案时,要把杨涟、左光斗列为罪魁祸首,并商议要开馆辱尸。

后来有人替他们辩解,才作罢。

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为右都御使,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

福王时,追认谥号为“忠毅”。

《明史·左光斗传》
6、《明史·徐光启》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徐光启》原文及翻译明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