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实验的顺序和方法.
2.能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等手段进行探究.
【本节重点】 培养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本节难点】 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本节知识概览图 新课导引 水果虽然被采摘了下来,但其内部的代谢活动却没有停止,各
种酶仍在“工作”,当它们被削了皮或剥开后,其内部含有的一种多
酚类化学物质——单宁,就会在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
学反应生成醌类化合物,果肉的颜色也随之变成褐色.变成褐色的水
果,首先是使人感官受到影响,颜色和口感都没有未变色之前好,影
响进食的欲望;其次是营养价值受到影响,可以想象得到,当“变色”反应在进行时,其他一些营养物质也会被氧化,其中维生素C 的流失最为严重. 水果“生锈”的原因可通过什么方式来探究?
可利用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主要步骤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教材精华
知识点1 科学探究——研究化学问题的常用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题中的科学探究,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涉及的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化学的情感,理解化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由于初次接触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只要能通过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以获取化学知识即达到目的.
知识点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蜡烛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蜡烛的火焰分三部分,哪部分温度最高?
【设计实验】点燃一根蜡烛,观察火焰,拿住一根火柴梗的一端,迅速平直地放入火焰研究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其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 分析与讨论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观察 描述和记录 交流 体验
中约一秒.
【探究活动】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一秒,外焰处变黑最明显.【得出结论】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部分火柴梗首先被烧焦,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几乎无变化,故焰心温度最低.
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步骤.(1)观察点燃前蜡烛的特点并做好记录.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3)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直地放入火焰中,约l s后取出,观察并记录.(4)在烛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观察并记录.
(5)向烧杯内注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并记录.
(6)熄灭蜡烛,观察现象,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并做好记录.蜡烛燃烧前后及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和说明的问题.
(1)点燃前: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呈圆柱状,直径约2 cm,为半透明的白色固体(也有其他颜色的蜡烛,如红色),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划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延伸到顶部,并约有l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2)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作用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 cm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用嘴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五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的固液混合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

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迅速平直地放入蜡烛火焰中约 1 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烧杯内壁上有水雾生成;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3)熄灭时: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学习化学时需掌握以下要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能否燃烧、燃烧后能否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伴随的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及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探究活动完成后,认真完成探究活动报告(可参照教材中的报告形式填写,或自行设计报告),体现自己的大胆设想.
每次探究活动,都应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点3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猜想与假设】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些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如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设计实验方案】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再收集两瓶空气,进行对比实验.【实验步骤】①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做好记录.②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③向干燥的玻璃片上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并记录.
【解释与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比较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各气体的含量,
化学与生活清晨,妈妈总是一边催促着小明起床,一边把紧闭的窗户打开,还念叨着:“换换新鲜的空气.”真的,深吸几口新鲜的空气爽快极了! 昏昏沉沉的脑子也清醒了许多,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课堂检测
1 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可用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上有,说明生成了 .片刻后取下烧杯,向其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说明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了 .
2 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
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
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
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l-l所示)约l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
柴梗的处最先碳化(填字母).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
(3)再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
杯,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
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 3 小明用如图l—2所示装
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二
氧化碳的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
l-2所示.(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
(2)小明想进一步了解人体呼出和吸入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在人体内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交换.4以下可以影响烛火强弱的因素是()
①蜡烛的颜色;②烛芯的长短;③蜡烛的长短;④蜡烛的粗细.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5 人呼吸时吸入空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体.为了
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且二氧化碳不是来
自空气,某课外小组设计了如.图1-3所示的实验装置,回
答下列问题:
(1)Ⅰ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2)Ⅱ
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
(3)Ⅲ瓶起到的作用是 .
6 植物不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能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比较两者的不同,有人设
计了如下实验:
在一晴朗的早晨,选取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两
盆,在花盆上各放入一杯澄清的石灰水,然后把其
中的一盆用五色透明的塑料袋罩住,放在阳光下,
另一盆则用黑色的塑料袋罩住,放在阴暗处(如图
l-4所示).
傍晚,在塑料袋上都剪一个小口,并插入燃着的木条进行试验,发现A中木条比 B中木条燃烧得更旺,且A中的石灰水基本上保持澄清,B中石灰水变浑浊.(1)A中的木条燃烧更旺,说明A中更多,从而说明,在阳光照射下植物主要发生作用.
(2)A中石灰水基本上保持澄清,而B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B中更多,从而说明在缺少光照的条件下,植物主要发生作用.
体验中考
1 (2018·石家庄)已知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和氮气不支持燃烧,且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观察如图l-6所示的有关操作和现象,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集气瓶中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B.集气瓶中的气体可能是空气
C.集气瓶中的气体一定是氧气
D.集气瓶中的气体一定是氮气
2(2018·青岛)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时,小亮提出:“人体呼出的气体可能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多.”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猜想与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3 (2018·济宁)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列做法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A.海员蒸馏海水获取淡水
B.工匠熔化玻璃制造各种容器
C.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氮气
D.大棚蔬菜生产施用二氧化碳气体提高产量
学后反思
附:课堂检测及体验中考答案
课堂检测
1 答案:水珠生成;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2 答案:(1)小(2)a;外焰(3)内壁出现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答案:(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2)气体
4答案:A.
5 答案:(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2)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3)防止人在吸气时石灰水进入口中
6 答案:(1)氧气;光合(2)二氧化碳; 呼吸
体验中考
1 答案:A.
2 答案:A.
3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