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
(一)(2021·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②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注】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
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B.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C.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D.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殆:几乎。
B.余怜.而售之怜:怜惜,喜爱。
C.以效.兹丘之下效:效仿。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负:依仗。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价格便宜。
B.乙文第二段描写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尽显,作者置身其间则有心醉神迷的独特感受。
C.两文都写到了山景,乙文写了山石的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甲文写了山峰的高峻挺拔,树木繁茂。
D.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水美景以及鄙弃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发现并买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
4.翻译下列句子。
(1)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上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案】1.B
2.C
3.A
4.(1)不满十天我就找到两处风景胜地,即使是古代爱好山水的人,或许未能到过这些地方。
(2)(村中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本句意思是:(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
因此断句为: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故选B。
2.C.以效兹丘之下:来为这个小丘效力。
效:效力。
故选C。
3.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余怜而售之”,即“我”喜欢它。
故选A。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不匝旬,不满十天;虽,即使;或,或许。
(2)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
【参考译文】
【甲】夹江两岸的高山上,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
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
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
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
(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
”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
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
(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
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
(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
(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
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二)(2021·江苏常州·二模)阅读古诗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乙】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选自王安石《送沈康知常州》)【丙】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而间.谓余曰:“(2)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
因自谓竹溪主人。
甥其为我记之。
”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①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
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②之士,
不可以谐③于俗。
是以
..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选自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注释】①漫然:随意的样子。
②偃蹇孤特:高傲独立。
③谐.:混同。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1)猛浪若奔.( )
(2)负势竞上
....( )
(3)轻.白屋( )
(4)而间.谓余( )
(5)是以
..自古以来( )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结合文中划“”的句子,分别说说吴均、王安石和任光禄各自的个性或志趣?
8.对甲乙丙三个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竞上”“争高”,用拟人手法,化动为静,它与《三峡》中的“隐天蔽日”,都描绘出了层峦迭峰的高峻连绵。
B.乙诗王安石开篇就写了他“作客”常州的过去,然后指出写诗目的:为朋友介绍常州的风俗民情。
C.丙文中“甥其为我记之”中的“其”和“取诸其土”,以及《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安陵君其许寡人”的“其”用法相同。
D.丙文写人为了写竹,作者认为即使居地不产竹,任君必力致之,全段记叙兼议论,“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引出对任君植竹目的的阐述,转合自然。
【答案】5.奔马凭依着山势争看向上轻视偶尔,间或因此
6.(1)山间泉水冲击看岩石,发出冷冷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呜,呜声嘤嘤,和谐动听。
(2)我不能与有势力地位的人比池亭花石的美景,只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
7.吴均对美丽的大自然热爱向往,对喧嚣世俗的争名逐利鄙视;王安石为宫一心为民,有盛世忧“黎民”的忧患意识;任光禄知竹爱竹,竹奇托了他超凡脱俗不谐于俗的个性。
8.B
【解析】
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奔,奔马。
(2)句意为:凭依着山势争看向上。
(3)句意为:轻视没有装饰的简陋房屋。
轻,轻视。
(4)句意为:他偶然对我说。
间,偶尔,间或。
(5)句意为:因此自古以来。
是以,因此。
6.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重点词语(1)激:冲击,拍打。
泠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美丽的。
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嘤嘤,鸟鸣声。
韵,和谐的声音。
(2)胜:美好。
蓊然:使苍翠葱茏。
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吴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王安石:“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意思是当地沟渠、田埂已经荒废,田地也不肥沃,供应过客食宿的旅店热闹繁华,当地街市却是贫瘠冷清。
体现了王安石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赤诚之心。
任光禄:“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意思是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
把对园子的记述与对园子主人的赞美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耿介自持的胸怀,超凡脱俗的个性。
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化动为静”说法错误,应为化静为动;描绘出了层峦迭峰的高峻,无“连绵”特点;
C.“甥其为我记之”中的“其”是副词,可,可要;“取诸其土”的“其”是代词,这里的;“安陵君其许寡人”的“其”是语气助词,用来加重语气,无实义;
D.“丙文写人为了写竹”说法错误,写竹为了写人;
故选B。
【参考译文】
乙:在兰陵做官已经成为了过去,因为给沈康讲当地风俗习惯记起了当时州民情况。
当地沟渠、田埂已经荒废,田地也不肥沃,供应过客食宿的旅店热闹繁华,当地街市却是贫瘠冷清。
常常担心劳苦之人轻视没有装饰的简陋房屋,欣喜遇到沈康能去常州上任。
热情周到欢迎你上任,但内心又有离别的惆怅,常州荆溪的风景最值得回忆。
丙: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他的花木。
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
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盛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
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
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
我认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呢?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绝没有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
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孑孑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
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
那么虽然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
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
(三)(2022·湖北孝感·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此三泰④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⑤尘念,此际暂生。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
②墙援:篱笆墙。
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
④泰:安适。
⑤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9.解释加点的字。
(1)猛浪若奔.( )
(2)互相轩.邈( )
(3)流水周.于舍下( )
(4)去.我万里( )
10.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抵若是.如是.再啮,石又再转B.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C.随意乱书.与朱元思书.D.胜绝.第一猿则百叫无绝.
12.翻译下列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13.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回答。
【答案】9.飞奔的马高环绕距离
10.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11.A
12.(1)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2)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
13.甲文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奔:飞奔的马。
(2)句意: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远处伸展。
轩:高。
(3)句意: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
周:环绕。
(4)句意:距离我万里。
去:距离。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
“因置草堂”写建造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写堂前有松树,“修竹千余竿”写堂前的竹子。
故断为: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是:代词,这样/代词,这样;
B.上:动词,向上/介词,在上面;
C.书:动词,写/名词,信;
D.绝:形容词,绝妙/动词,断绝;
故选A。
1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鸢,老鹰;戾,至、到达;息心,平息名利之心。
(2)重点词:若,像;是,这样;殚,详尽。
13.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
甲文,作者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这句感慨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
既写奇景,又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热爱自由闲适的生活,欲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从“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中可知,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对挚友的怀念,以及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乐观豁达情怀。
【参考译文】
乙: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景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
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
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
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
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
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
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
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
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
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挂念,现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
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
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
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
平生老朋友,距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此时突然产生。
(四)(2021·浙江·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山中①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①这首是诗人出游山行时的所见所感。
【乙】与朱元思书
[南朝]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①
[唐]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②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③,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睘昔④,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⑤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⑦,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注释】①山:指蓝田县东的蓝天山,王维有别墅在蓝田的辋川。
裴迪:王维好友。
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
②猥:表示谦卑,我。
③玄灞:玄,水色深青;灞,河流名。
④囊(nǎng)昔:从前。
⑤矫:张开。
⑥朝雊(gòu):清晨雄鸡的鸣叫。
⑦因驮黄檗(bò)人往:托运送黄檗药的人给你捎信。
14.【甲】诗描绘的是深秋时节的山景,从“白石出”“天寒”“_____”可以看出。
15.请完成下列填空。
(1)翻译【乙】【丙】两文中加点字词。
a.蝉则千转不穷.( )
b.窥谷忘反.( )
c.北.涉玄灞(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实是.欲界之仙都/然是.中有深趣也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山僧饭讫而去
D.从.流飘荡/倘能从.我游乎
16.古人写景注重绘画色彩美
...,仿照示例赏析【甲】诗。
【乙】文赏析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皆缥碧”中“共色”“缥碧”两个词将天与山与水,融于同一
色彩,展现出天与山与水所构成的澄净纯粹的意境,传达出诗人面对山水时舒展、开阔的心境。
17.【乙】【丙】两文行文构思皆有精妙之处,请细读两文,完善以下思维导图。
18.小语和小文关于【乙】【丙】两文展开了讨论:
小语:通过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我们能很直观地看出《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的(1)_______思想感情。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王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心境呢?学霸,帮我分析一下吧。
小文:我觉得(2)__________
【答案】14.红叶稀
15.穷尽返回向北 D
16.甲诗赏析示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中的“白石出”“红叶稀”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一幅由小溪、白石、鲜艳的红叶等景物组成的山中深秋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充分抒发了作者的山行所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之情。
17.异水奇山描绘山中冬夜之景,对景思友。
18.留恋赞美山水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我认为王维有这样的心境。
由文中“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等内容可知,作者凝练地描绘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白鲦轻快地在水中游动,白鸥展开那矫健的翅膀掠空飞翔,野雉在麦陇中鸣叫,草木染绿了春山,露水滋润了堤岸,充分的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浓厚兴趣,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这一方面来看,王维确有与吴均相似之心境。
【解析】
1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山景,从“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可以看出。
15.(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
a.句意为:蝉长久不断地鸣叫。
穷:穷尽。
b.句意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反:通“返”,返回。
c.句意为: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
北:向北。
(2)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判断动词,是/这;
B.比/用来;
C.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跟,和;
D.都是跟的意思;
故选D。
16.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注意题干要求,从色彩美的角度仿照示例进行赏析。
“荆溪白石出”主要写山中溪水,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天寒红叶稀”主要写山中红叶,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这幅由小溪、白石、鲜艳的红叶、山间小路、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没有一丝一毫的萧瑟枯寂,充分抒发了作者的山行所感。
17.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对比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总结各层次大意,然后依据题干要求作答。
《与朱元思书》文章首段是总写全景,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
第二段承上写“异水”,第三段进而写山之景,作者用概括而形象的语言写出那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
结尾抒发志趣,即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
因此第①、②空分别填入“异水”、“奇山”。
[丙]文第二段介绍了山中冬夜的优美景色;“多思曩昔,携手赋诗”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据此可概括出第③空答案“描绘山中冬夜之景,对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