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
12.古诗二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7~69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古诗中蕴藏的夏天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
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
2.师: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2)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
板书诗题。
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读古诗。
汇报交流。
(二)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
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
指名汇报。
指名读诗。
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
齐读古诗。
趣味诵读。
2.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读诗,这样多有趣啊!
3.师引导:同学们,初读了诗文,你们知道荷花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2)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
(3)指导学生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娃,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风中舞蹈,风中还传来了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理解“莲蓬”) (4)采访式指导朗读。
①小娃欣赏着美景,陶醉在花香中,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来,读出你的高兴。
②小娃采着莲蓬,吃着莲子,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又高兴又激动。
)来,读出你的激动。
③小结:小娃欣赏着美景,享受着美味,真是惬意又幸福。
请大家一起读出你们此刻的感受。
(学生齐读)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1)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2)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3)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
(齐读)
(4)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5)你有过偷偷地做一些类似的恶作剧的经历吗?
(6)小结:对呀,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
(齐读)
(7)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学生汇报交流。
(1)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2)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3)认识浮萍。
①浮萍究竟是什么样的呢?②看,这就是浮萍,它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
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3.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2)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
(3)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4)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检查背诵。
师引导: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你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
2.小结:其实,像这首诗一样,写儿童有趣故事的诗还有很多,比如《四时田园杂兴》《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课后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
五、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1.先让学生观察“采”的字形,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写。
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展评学生写的字。
【第2课时】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和《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
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
师: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
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小池。
)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的过程中相机出示生字卡片,巩固字音,交流识字方法,联系诗句或者生活实际理解字义。
教师:(1)课件出示“泉”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小结:甲骨文字形像水从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样子。
本义:泉水。
(2)课件出示“爱”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小结: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友爱、喜爱。
相机用“爱”组词并说话。
(3)引导学生用“加一加”或“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流”“柔”“荷”“露”。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角”。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
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听起来很美,你会读吗?
(3)请你也这样读一读,读出节奏。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6)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
(二)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2)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
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
(3)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4)“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
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5)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
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①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②配乐读。
2.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
优美的风景。
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
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
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
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字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补充。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学生练写,欣赏评议。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小池池上
夏天的乐趣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
在充分挖掘想象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地朗读,这样,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
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