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的全部内容。
考试题
一、基础知识(30)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蓼.(liǎo)蓝靛.(diàn)青其曲中.(zhǒng)规参省.(xǐng) B.跂.(qì)而望埃.(āi)土金就砺.(lì)骐骥.(jì)
C.跬.(kuǐ)步舆.(yú)马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
D.用心躁.(zào)也须臾.(yú)句读.(doù) 参.(cēn)省乎己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假舆/马者 B.故/木受绳则直
C.善/假于物也 D.吾尝/跂而望矣
3.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
B.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跬:一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忽略
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吾日三省吾身
6.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吾从而/师之
7.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意思。
A.古之学者必有师.( )
B.吾从而师.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犹且从师.而问焉( )
10.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在,师之所在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二、诗句默写(6分)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
)。
2、在《归去来兮辞》中,当我们读到:,。
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的轻松。
三、文本研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4题.(18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同的一项是()
A.求全责备 B.有备无患 C.德才兼备 D.攻其不备
12.说说下列句子主要的修辞手法。
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
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13.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只有逆境才能成才。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有置疑和意译两种。
直译要求原文文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文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翻译时可辅以意译。
9分)
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
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
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18题。
(11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8分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18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16 题。
(9 分)
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它体轻、防水、价廉, 是包装的首选材料。
但众所周知,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 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 近年来,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 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
但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 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
然而, 不管怎样, 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100% 降解, 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
但是,即便如此,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 到3 倍,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 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 即燃烧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袋。
[ 甲] 为此,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
[ 乙]与此同时,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
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 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 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
在法国, 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体积的30%。
⑤在法国某著名连锁超市的塑料包装袋上,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 上面写着: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
10 分钟。
在包装袋的另一侧,又这样写道: 在我们的商店里,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最后,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 让它转化成其它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看见这句话,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
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 ,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
法国这种科教结合, 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选自《科普之友》2011 年第10 期, 有改动)
14.(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作者主要运用了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3)本文主要的说明顺序是。
( 3 分)
15.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说明文主要有三种: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本文即是事物说明文。
B. 但是,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 重量轻, 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句
式话应该插入原文的[乙] 处
C. 全文简明平实而又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塑料污染已经成了法国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问
题,而别的国家稍好些.
D. 读了本文后,我们认识到: 日常生活中应该自备购物袋,尽量少购买和使用新的塑料袋; 少用一次性塑料袋; 增强垃圾分类意识, 将塑料袋加以回收。
16. 第③段加点字“完全" 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 3 分)
答:
五、20分苇花如雪查干
①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
我们称其为:胡鲁斯台淖尔。
胡鲁斯台,蒙古语:芦苇。
淖尔:湖泊。
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点,不仅有河水精神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
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一打春,它便急着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
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
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
②芦苇入诗,自古有之。
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
而芦苇被人曲解,始于明代大学问家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从此,这两种无辜植物,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这种偏见,经过岁月沉淀,很多东西早已真相大白,然而,习惯性的用法仍继续延伸。
③自古至今,芦苇浑身是宝,为人类造的福,恐怕一言两语是说不尽的。
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入药。
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 是农家之爱.它的根,我挖过,并非浅,而是把泥土抓得牢牢的。
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只是视觉上的偏差而已.解老夫子一次信口开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人扼腕。
④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常见植物。
比较集中的,就属胡鲁斯台淖尔这一处.春夏季节,浓绿如毡,浩荡一片。
尤其那微风中的千层摆动,真是婀娜到了极致。
秋冬季节,家乡的芦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仙气十足。
一旦风起,无垠的苇波,推波助澜,浩然荡远.尤其令人感喟的是,当芦叶枯萎落尽之时,芦杆依然挺立不倒,撑得芦花昂扬如旗,激活四野.
⑤在芦苇的旺盛期,飞禽、昆虫,以及蛙类,都得益于它的庇护与滋养.尤其在宁静的月明之夜,此起彼伏的蛙声,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美妙的。
它使你不由联想,婴儿求乳时的嘤嘤之声。
⑥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家,火炕上所铺的席子就是用芦苇编织成的。
我的母亲,就是一位编织能手,她能编织出极美的图案。
母亲说,芦苇这种野草,颇通人性。
你怎么想,它就怎么来,顺手又顺心。
芦苇割下来之后,立即剖开,就比较容易编织.时日一长,则需要用水泡软。
母亲用它编织席子,真是得心应手,速度也快。
一张炕席,用不了两天,便编织完成,还不误做饭、烧水、喂猪之类家务活儿。
编织完毕,需要晾干,用旧布块擦拭干净,便可铺炕。
新鲜芦苇那浸人心脾的清香,唯有梦中才可独享。
⑦在冬日彻骨的寒风中,芦苇还能为我们抵挡风雪,胜似暖衣或者棉被.在秋末冬初之时,将割来的芦苇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紧挨一捆地埋入房子外围挖开的坑道里,再用红柳条将它们绑定,暖围子便成了.再凛冽的风雪,也吹不透它.下雪之后,将雪堆在围子后边,又多了一层屏障。
如此,不但家里暖和,连院子里的牛马羊、猪狗鸡,都可以暖暖地过冬了。
⑧童年的我,就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有一种发小般的亲密感浸于其中。
之后,在几十年的漂泊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芦苇,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乡亲,心就发热。
这
种感觉,使我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思念起故乡和白发苍苍的母亲来。
(选自2015年5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2.作者在文中引用《诗经·蒹葭》与解缙的对联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13.请简要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6分)
1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的理由。
(4分)
15.文中直接写苇花的文字不多,请探究作者以“苇花如雪”为题的意图。
(6分)
参考答案:
一1.B(A.“中”应读“zhòng", C.“镂”读“lòu” D.“参"应读“cān”。
)2.A(假/舆马者)3.D(A.“日”,名词作状语B.“上”“下"名词作状语,C.“水”,名词作动词)4.C (A.暴:晒干B.须臾:片刻D.省:反省)5.A (A.定语后置句B.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D.陈述句)6.D(吾从/而师之)7.B(师:学习)8.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9.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 10.C(判断句)二、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时,
(一)11C(例句中的“备”是具备的意思。
A.完备;B.准备;D.防备。
)12.⑴排比⑵对偶⑶对比13.B14.⑴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⑵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河。
⑶(却能)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二)15.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16.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17.C(例句和C是代词,ABD皆为语气词)18.B 三19.⑴哪里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⑵老年时爱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在烛光下行走,跟在黑暗中行走,哪一种好呢?20.学不可以已;人因该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候都应学习,即终身学习。
21.⑴若把它浸在臭水里,那么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平民就不愿意戴它,它的本质并不是不美丽,而是把它浸在臭水里才这样的。
⑵所以君子居住一定选择乡土,外出一定结交贤士,这是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直的方法。
五、12。
引用《蒹葭》:说明芦苇入诗古已有之,增强文章的诗意.
引用解缙对联:引出人们对芦苇的偏见,为它无辜遭受曲解而不平和慨叹。
评分建议:4分。
每处2分。
13。
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运用比喻、拟人,动静结合等手法;将浩荡无垠的苇湖美景,与对家乡的深情交融于一体。
评分建议:6分。
每层2分。
14。
芦苇全身是宝,有很多实用价值;芦苇滋养鸟类虫蛙,呵护众多的生命;芦苇为人畜抵挡风雪,保暖御寒;芦苇寄托了对故乡与母亲的思念。
评分建议:4分.每点1分。
15. ①苇花如雪,是童年生活的剪影,抒写作者对质朴纯净的生态环境的怀念.②苇花如雪,仙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气十足,表达作者对童年家乡美妙风景的喜爱。
③苇花如雪,似母亲的白发,表达作者对母亲及故乡的思念。
④苇花如雪,泽被万物,表达作者对芦苇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的赞美。
⑤苇花如雪,纯洁不染,暗含了作者对芦苇虽遭曲解而不自弃的品格的推崇。
评分建议:6分。
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 11 - / 11-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