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环境相关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实验20: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实验21: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实验22: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23: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24: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实验25: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实验26: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实验27: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实验20: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一.实验原理
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如)能使溶液pH的变化;与自来水相比,更类似于缓冲液。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PO42-/H2PO4-、减弱、生物组织匀浆、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生物体pH相对
稳定的机制。

二.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三.实验步骤
材料
0.1mol/L的HCl 0.1mol/L的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缓冲液
肝匀浆
2.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3.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的pH,并作记录。

4.一次加一滴0.1mol/L的,然后轻轻。

加入5滴后再测。

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录表中。

5.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

再如步骤4,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的,测定并记录pH。

6. 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7. 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8. 根据所得数据,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再用另两种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缓冲液、肝匀浆的pH变化情况,也同样以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加入酸、碱的变化。

9.尝试用不同生物材料(如动物血浆、用2~5倍水稀释的鸡蛋清或马铃薯匀浆)代替肝匀浆完成实验。

答案:起始、HCl、摇动、pH、NaOH、缓冲液、肝匀浆、酸或碱的滴数、pH
四.实验注意事项
1.注意盐酸和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

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 min,并告诉老师。

2.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3.充分冲洗烧杯的目的:①避免残留的HCl与NaOH反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

②防止不同的材料混合,影响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
六.巩固提升
1.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探究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了肝匀浆具有缓冲对H2CO3/NaHCO3
B.据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是最精确的表示方法
C.该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前后自身对照
D.用不同生物材料处理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完全相同,与自来水处理的结果不同
【答案】C
【详解】A、该实验说明了肝匀浆具有缓冲作用,A错误;B、据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不是最精确的表示方法,表格数据是最精确的表示方法,并不能说明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B错误;C、本实验每一组滴加酸或碱的前后都形成了自身前后对照,C正确;D、用不同生物材料处理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不完全相同,因为不同生物的酸碱度也不同,与自来水处理的结果不同,D错误。

故选C。

2.科研团队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实验中,比较了清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血浆)在加入碱后pH相关叙
述错误
..的是()
A.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和NaOH的量
B.清水组中无维持pH稳定的物质存在
C.加入NaOH溶液后,血浆的pH变化趋势与缓冲液组相似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D
【详解】A、该实验比较了清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血浆)在加入碱后pH变化情况,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结合题图可知该实验中的另一自变量是NaOH的量,A正确;B、加入NaOH后,清水组pH发生变化,可见清水组中无维持pH稳定的物质存在,B正确;C、血浆和缓冲液中都含有缓冲物质,因此在加入一定量的NaOH后pH都不
会发生明显变化,随着NaOH加入量持续增大,血浆和缓冲液组pH均有所上升,变化趋势相似,C正确;D、结合题图曲线变化可知,缓冲液和血浆中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与缓冲液组相比,血浆组pH明显上升时所对应的NaOH 添加量更大,表明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缓冲液组,D错误。

故选D。

3.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加入____________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性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结果:
曲线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横轴,以_____________为纵轴,画出各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3)实验结论:
比较以上三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_________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_________,因而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答案】(1) 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酸或碱(2) 酸或碱的滴数pH (3) 缓冲液缓冲物质【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本实验是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脏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根据所得到的数据,以酸或碱的滴
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各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3)由图中的曲线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
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实验21: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一.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实验原理
调节剂的生理作用与其具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适当浓度的2,4-二氯苯氧乙酸(2,4-D)可以促进插条,浓度过高时会生根,高浓度的2,4-D甚至会杀死双子叶植物。

在农业生产上应用这些调节剂时,寻找范围就非常有意义。

答案:浓度、生根、抑制、最佳的浓度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得出所选定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三)实验过程
二.尝试利用乙烯利催熟水果
(一)实验原理
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工业品为。

当溶液pH<3.5时,它比较稳定;但随着溶液pH升高,它会分解释放出。

乙烯度水果有作用,还可以进一步诱导水果自身产生,加速水果成熟。

答案:液体、乙烯、催熟、乙烯
(二)实验提示
乙烯利对皮肤、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操作时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并在通风良好的环境进行。

乙烯利遇到明火可燃烧,需要注意防火。

三.巩固提升
1.探索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错误的是()
A.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最适浓度可不设置空白对照
B.在实验过程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对促进生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C.沾蘸法处理插条就是让插条浸泡在配制好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中生根
D.该实验记录的因变量可以是枝条生根的平均数量或枝条生根的平均长度
【答案】C
【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因此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A正确;B、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
的两侧,总会找到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对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B正确;C、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制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扦插让其生根,不是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生根,C
错误;D、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生根,因此该实验记录的因变量可以是枝条生根的平均数量或枝条生根的平均长度,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除了扦插枝条以外,其他实验条件均要相同
B.可以先设计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确定有效浓度的大致范围
C.可用单位时间每根插条生根数作为记录指标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作用于插条,可能产生相同的生根效果
【答案】A
【详解】A、“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各组除了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以外,其他实验条件均要相同,A错误;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可以先设计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确定较大的范围,然后再该范围内设计浓度梯度较小的实验进行探究,B正确;C、该实验的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数量,可用单位时间每根插条生根数作为记录指标,C正确;D、根据生长素浓度对根的影响曲线可知:在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有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产生相同的生根效果,D正确。

故选A。

3.某生物兴趣小组尝试利用乙烯利催熟水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选择未成熟的凤梨作为实验材料
B.科学使用乙烯利催熟水果,不会影响产品品质
C.熟苹果催熟香蕉和乙烯利催熟水果的原理相同
D.在空白对照组中,水果的成熟不会受到乙烯影响
【答案】D
【详解】A、要证明乙烯利的催熟作用,可选择未成熟的凤梨作为实验材料,A正确;B、科学使用乙烯利催熟水果,可以达到调节植物生长和成熟的目的,不会影响产品品质,B正确;C、熟苹果含有较多乙烯,可以催熟香蕉,和乙烯利催熟水果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了外源性的植物激素或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果实成熟进行的调节,C正确;D、在空白对照组中,水果的成熟会受到内源性的植物激素乙烯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4.网络上经常出现类似“催熟水果会引起儿童性早熟”的各种帖子,并被人们疯转。

果农常用乙烯利进行对水果进行催熟,乙烯利溶水后,会释放出乙烯气体。

(1)乙烯利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植物激素,利用乙烯利催熟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性成熟与人体产生的______激素有关,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

(3)植物体也能产生乙烯,植物产生乙烯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催熟水果是否会使儿童性早熟?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属于乙烯利溶于水后会释放出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性固醇(脂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不会,乙烯是植物激素,无法对动物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1)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乙烯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乙烯利溶于水后会释放出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

(2)性激素与人类性成熟有关,其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

(3)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产生乙烯。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烯是植物激素,无法对动物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因此催熟水果不会使儿童性早熟。

5.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生长素类调节剂)能______________扦插的枝条生根,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中,扦插枝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
(1)预实验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实验时,设置____________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条的选择:选取生长旺盛的一年生的小灌木(如月季、腊梅等)的枝条,其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

每组不能____________个枝条。

(3)扦插枝条的处理:①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

②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4)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的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这种处理方法要求的溶液浓度____________,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________________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________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答案】促进生根情况不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预实验确定有效浓度的大致范围,可为确定最适浓度打下基础对照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少于3 浸泡
法较低沾蘸较高
实验22: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一.实验原理
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
草本植物则易于辨别个体数目。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一般呈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是;双子叶植物的叶脉一般是。

答案:丛生或蔓生、双子叶、平行脉、网状脉
二.实施计划
1.准备:来到调查地点后,先大致观察一下,分析有没有安全隐患,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2.确定调查对象:观察该地段中有哪些草本植物,记录下这些植物的名称。

确定本小组要调查的种群。

3.确定样方:观察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根据观察结果,结合下面的提示,讨论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

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下图所示的和
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可供参考。

答案:地形、双子叶、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三.巩固提升
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答案】B
【详解】A.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所用的方法,样方法采样随机取样,A正确;B.取样时应该是随机的,B错误;C.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D.根据地段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取样方法,D正确;所以答案选B。

2.(多选)某小组的同学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B.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计数时差异较大的数据要舍弃
【答案】ABC
【详解】A、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方法要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正方形采取五点取样法,长方形采用等距取样法,A正确;B、样方法的调查数据可以用于估算种群密度,B正确;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正确;D、计数时差异较大的数据不能舍弃,仍然要如实记录,D错误。

故选ABC。

3.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植物的类型不同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

(4)若某长方形地块长、宽分别为100 m、50 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___________________。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 m×1 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株、18株、16株、16株、15株、13株、15株、11株、13株、11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

(5)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2)大(3)9 (4) 10m 14株/m2 (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等。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用的是样方法,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1)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避免掺入主观因素。

根据被调查对象分布的状况和地段形状,可以有不同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一般适用于调查长宽相差不大的地块,等距取样法则适合狭长地带。

(2)乔木个体较草本植物大,占地面积也大,故根据被调查对象的不同,应适当调整样方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调查对象为草本植物时,选用1m×1m的样方,灌木选用4m×4m的样方,乔木选用10m×10m的样方,即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只计算样方内的个体数目和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个体,样方法的计数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由图示可知,该样方中该种植物数目为9。

(4)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应该按长条形地块的长度除以样方的数量计算,在长为100m的地带,利用等距取样法取10个样方,应每隔10m取一个样方,即两个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是10m;种群密度是每个样方中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12+18+16+16+15+13+15+11+13+11)/10=14(株/m2)。

(5)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实验23: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培养的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______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
_______曲线。

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J”型、“S”型、显微计数法
二.实验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不需要专门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4)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5)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6)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

稀释培养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

(7)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三.深化拓展提能
1.血细胞计数板及其使用
(1)血细胞计数板: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

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16×25=400个小方格。

一个大方格长和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容积为0.1 mm3。

(2)计数方法:对于16×25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

(如下图所示)
(3)计算方法:
①16×25型的计数板:酵母细胞个数/mL=(10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100)×400×10 000×稀释倍数。

②25×16型的计数板:酵母细胞个数/mL=(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

四.巩固提升
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不需要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取样时,先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C.在每天相同的时间,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吸取培养液
D.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
【答案】D
【详解】A、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A错误;B、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盖上,再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的一侧,待其自行渗入计数室,B错误;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要摇匀试管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均匀分布,C错误;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答案】D
【详解】A、培养用具及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A错误;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培养酵母菌时,不需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错误;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C错误;D、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

故选D。

3.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A、B、C、D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
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A组:20mL培养液;实验B组:20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实验C组:20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实验D组为理想
条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酵母菌计数时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__________措施,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24个,那么1ml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______________个,你计
数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学”或“物理”或“概念”)模型。

(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前。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答案】(1) 抽样检测法稀释6×106中方格内加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2) Ⅲ、Ⅰ、Ⅱ、“J”型数学
(3) 血细胞计数板加盖盖玻片减少实验误差(4)B
【分析】据图分析,Ⅰ曲线表示环境条件变得相对适宜,K值增加;Ⅱ曲线表示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后,K值增加,然后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Ⅲ曲线表示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

(1)对一支试管中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故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计数;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对培养液稀释处理;酵母菌计数原则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即“记上不计下,计左不记右”,故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24个,那么1ml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24÷16×400×104=6×106个。

(2)实验A组(20mL培养液)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如曲线Ⅲ;实验B组(20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表示环境条件变得相对适宜,K值增加,如曲线Ⅰ;实验C组(20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表示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后,K值增加,然后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如曲线Ⅱ;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如”J”型曲线。

故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Ⅲ、Ⅰ、Ⅱ、”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数学模型。

(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血细胞计数板;操作时,应该先加盖盖玻片,再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做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取其平均值,进而减少实验误差。

(4)A、计数时应遵循“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的原则,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A错误;B、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C错误;D、制片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D错误。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