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环境问题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一直很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采取边开发边治理的措施,还有就是不断地完善环境保护系统的管理体制,为的是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鉴于此,本文对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叙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一、环保存在的问题
1、污水处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能否有效地对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妥善地处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污水的处理技术。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城市用水量和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污水处理的难度与强度也在不断增加,这给污水处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我国目前在污水处理技术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技术的层次和水平依然较低,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们对水资源的要求,这是我国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此外,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还存在着能源消耗量大、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只有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够提高污水处理的效果与水平,有效解决城市污水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2、雾霾的危害
2.1人体健康危害
2013年1月份全国雾霾天气期间,数据记录显示,北京各大医院门急诊呼吸疾病的患者增加了两成左右;上海医院的呼吸科门诊量增幅达三成,其中慢阻肺、哮喘病人占大多数。
世界卫生组织已发表报告,大气污染不仅从宏观上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并且也是身患癌症致死的重要外部原因,雾霾很可能成为继肺癌之后的又一大杀手。
多项研究表明,气溶胶粒子可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遗传系统产生有害影响。
不同的粒径颗粒物对人体造成伤害不同,粒径≥10μm的颗粒物,会被鼻腔阻隔;2.5μm≤粒径≤10μm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排出,也会被鼻腔内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小;但粒径≤2.5μm的颗粒物,绝大部分能通过人体支气管,直达肺部,甚至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
如果细颗粒物携带污染物,还可能损伤支气管粘膜,家中慢性阻塞性肺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诱发动脉硬化、心率不齐等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2.2社会危害
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
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二、提升环保管理水平的对策
1、雾霾的控制策略
控制雾霾极端天气的发生,源头就是要控制气溶胶的排放。
从产生源头来说,同时深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是解决污染源的最佳防控对策,因为现今的复合型、多组分气溶胶污染,已不仅仅是单方面因素贡献。
在固定源的治理上,侧重点是重点行业的工业源,如燃煤电力、热力生产业,水泥工业企业,钢铁冶炼企业,有色企业,化工企业等。
一方面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特征、大气污染现状等因素,采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措施;生产环节对设备进行更新,采用高效率、低排放的节能型设备;对能源进行脱硫脱硝处理,鼓励配套高效脱硫设施;大力推广节能技术的使用,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积极有序开发利用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另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落后产能,重点实施钢铁业、建材业等产业升级,实施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在移动源治理上,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雾霾治理的重点方面。
加强高污染机动车管理,以大中重型客货运输车辆为重点,淘汰高污染机动车,市区内逐步淘汰黄标车、老旧车辆。
加速推进高品质油源应用,逐步推广国IV标准的汽、柴油使用,同时,加强油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要求车用油品的行为。
推广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管理;第四,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
面源治理上,主要治理领域是各行业的扬尘,如建筑业、城市绿化管理等,务做到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建筑物拆除、道路保洁、物料运输与堆存、采石取土、养护绿化等活动扬尘环境监管。
2、实施超前管理的方式
环境质量恶化具有不可恢复和不可逆转的特点。
因此,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实现超前管理,把环境的污染程度限制在国家规定的容许范围内。
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在宪法里做出了相应规定。
党中央也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各地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各地党政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但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系统的管理体制与行使国家职能、实现超前管理目标还不相适应。
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
摆正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管理工作中的位置,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级别实现超前管理,首先要确立环保工作的主要位置,环保工作可以借鉴公安部门的做法,例如,许多地方为强化公安工作,由地方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长。
这个做法可以提升管理级别,树立超前管理权威,对环境保护相关机构起到有效协调作
用。
环境保护工作因为要行使国家的管理职能,对地方的盲目发展,片面发展形成制约,对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项目进行限制,难免与地方的眼前利益发生矛盾。
因此,管理权应集中在中央,集中在部门,包括人员编制、财政经费、干部配置等方面,中央做的好处是能够保证环保经费的落实,保证人员素质的稳定,防止人员素质低下、机构膨胀、地方领导不当干预等方面问题的产生。
目前,我们的管理体制是环保部门干部以地方管理为主,经费由地方划拨。
这样就很难形成制约。
环境管理权集中到环保部门来,防止其他部门为了部门利益或地方保护主义与环保部门争权争利,影响对环境的管理。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为超前管理创造制度保障。
要做到环境管理权相对集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规,加强对提供权利运行的监督。
实现法大于权,实现制约权的立法目标。
在立法过程中要注重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立法原则,在赋予权力的同时,明确相应义务,对不承担义务造成危害的权利人,应追究相应责任。
特别要加强对环境执法权的监督,要引入公众监督机制,环境遭到破坏任何人都有追究权。
其次,严格对立法权的监督,防范立法行为。
以防止为部门立法,为部门争权的现象。
例如,排污费制度及相关的经济处罚制度要严格、规范、完善,与立法目的相吻合。
3、加强环境的监测
环境保护部门每年都向本级政府呈报本地区的《环境质量报告书》。
这个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是以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对本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对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这是国家和各级政府超前管理的依据。
可惜,这项工作有的地方流于形式,没起到科学监测、准确预报、及时解决问题的目的。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环保经费紧张;二是有些地方领导只顾眼前利益和眼前政绩而忽视环保工作,不敢揭露矛盾,暴露问题。
现在有些地方忽视环境监测工作。
监测站人员编制难以合理解决,所给的编制与国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不相符。
有的国家二级站省政府解决了相应的编制问题,而同级政府长期以来不依照国家相关政策解决编制问题,给环境监测站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
这些站长期以来即担负着国家监测网络的常规监测任务,也担负着为了地方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任务。
由于经费紧张,长期以来只顾生存和创收,无力对仪器设备进行更新,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承担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常规监测任务的站,应该收归国家统一管理,包括人员编制,干部配备交流,监测经费等方面。
同时,要把好进入关,把优秀人才选进来,加强环保系统内部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结束语
要搞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我国应该在保护环境的问题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要采取超前管理的方式,加强对环境的监测,落实保护环境方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张乐乐.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