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于磊,张金贵
(沈阳铁路卫生监督所吉林卫生监督站,吉林吉林 132001)
摘要:《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
但由于食品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食品行业准入标准低,食品安全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培训缺乏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等原因使食品安全培训难以落到实处。
可以通过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制定相关法规,在执行和监管中有法可依,建立食品安全培训机构,规范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等方式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真正把食品安全培训落到实处。
关键词: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问题;对策
《食品安全法》[1]已经颁布实施,在第四章第三十二条明确提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加强食品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对保证食品安全,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一点却最常被人们所忽视。
1 食品安全培训现状及原因
l.1 缺乏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的事实表明,食品安全培训工作滞后,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匮乏的问题已经日益突出,由此造成的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食品企业做事的出发点是能够直接的带来多少效益,尽量减少成
本支出,而培训却正是需要支出,而不会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所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管理者经常会省略食品安全培训关。
1.2 行业准入标准低。
我国的食品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产业[2],但是我国从事食品加工的人员的准入标准是很低的,对他们的职业技能、道德和相关法律的教育培训不够,特别是解决下岗职工就业时就更低,他们几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从事食品业。
而且这些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守法的自觉性也很差,经常是食品安全隐患、食品安全事故的好发原因。
1.3 培训流于形式。
现行的法律和规章有关于食品安全培训的要求,各个部门也进行了培训,如进行健农体检办理健康证明时就参加培训,但是这种培训往往更多强调理论知识,与从业人员实际工种和操作情况严重脱节,流于形式,不能收到很好效果。
l.4 缺乏法律具体的要求。
在食品安全法和相关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从业人员要进行培训和参加培训的时间,但是各工种培训的内容、相应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考核的标准等都没有统一的要求,这在执行中带来太大的弹性,培训监管无法实施。
2 对策
2.1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光靠政府的重视和监管是不够的,更多的依靠是食品企业自身的约束和管理,真正把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这句话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自觉履行法律义
务,承担起对社会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的社会责任。
因此,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率是评价一个城市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3]。
2.2 制定相关法规,在执行和监管中有法可依
笔者认为对食品企业上至管理者下至从业人员的上岗应该有严格的法规所规定的程序。
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一套食品从业人员准入制度显得尤为迫切,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提高盒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4]。
法规中应当规定不同的工种培训的内容、相应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考核的标准、考核机构等,使培训在执行和监管中有法可依,这必须依靠国冢政策的保障。
2.3 建立食品安全培训机构,规范培训工作
培训机构可分为专业培养和业余培训两类。
国家可以在大专院校设立和扩大食品安全专业的的教学点,培养食品安全人才。
业余培训机构则根据国家相关要求,专门向社会提供食品安全业务知识的培训,培训对象为广大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内容包括相关食品法律法规、各项规范的生产技能以及食品基础知识等,培训后经国家考试合格方能从事与食品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2.4 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要用通俗的方法将食品安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从业人员。
组织开展安全培训,要重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确定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掌握的,在此基础上,针对培训
对象的年龄、文化结构和岗位工作特点,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和组织方式,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避免不管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盲目安排培训内容的简单化行为,坚持做到有的放矢,因需施教,因岗施教,因人施教,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食品安全培训不仅需要食品生产经营管理者的关注与支持,同样还需要来自政府和行业的诸如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外部环境保障。
只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未来的食品安全发展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第十一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2009-02-28.
[2] 陈芳,戴瑞彤,毛学英.改革开放30年农业院校食品安全的教学与科研发展状况[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4):324-326.
[3] 顾振华.上海食品卫生监督改革发展30年回顾[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4):229-304.
[4] 陈小宁,时福礼,刘松涛,等.海淀食品卫生监督30年[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4):33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