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涞源县北城子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河北省涞源县北城子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
钓线慢慢地、稳稳地不断上升,接着,小船前方的海面鼓了起来,大鱼露出了水面。

它不停地向上冒,海水从它的两侧直泻而下。

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鱼亮闪闪的,头部和后背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宽的,带着淡紫色。

它那剑状的嘴足有棒球棒那么长,由粗而细,活像一把轻剑。

它整个儿钻出了水面,随后又钻入水中,动作像潜水员一样流畅,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海水,钓线开始向船外飞蹿。

“它比我的小船还长两英尺哪。

”老人说。

钓线向外出溜得很快,但也很平稳,这表明大鱼并没有惊慌。

老人设法用双手拉住钓线,用的力气刚好不会让钓线绷断。

他知道如果不能稳稳当当地让大鱼慢下来,它就会把钓线全都拖走,并且拉断。

这是条大鱼,我一定得制服它,他想。

我决不能让它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如果它奋力逃跑会有多大能耐。

我要是它,就会使出全身的力气逃脱,直到把钓线扯断。

不过,谢天谢地,它们没有我们这些要置它们于死地的人聪明,尽管它们更高贵,也更能干。

老人见过很多大鱼。

他见过不少重量超过一千磅的,还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鱼,不过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

而现在,他独自一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和一条他所见过的最大的鱼牢牢拴在一起,这鱼比他见到或听说过的任何一条鱼都大,而且他的左手还紧缩着,像拳曲的鹰爪。

不过,它总会松开的,他想。

它总会复原,给右手帮帮忙的。

这三样东西如同兄弟一般:那条鱼和我的两只手。

这手一定得松开。

真没用,竟然抽筋了。

鱼又慢了下来,以它惯常的速度向前游。

我真搞不懂它刚才为什么跳起来,老人想。

它那么一跳,简直就是为了让我瞧瞧它的个头儿有多大。

不管怎么说,我现在明白了。

真希望我能让它看看我是怎样一个人。

不过那样的话它就会发现这只抽筋的手了。

就让它以为我比真正的自己更有男子气概吧,我能做到的。

但愿我是这条鱼,他想,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所要对抗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智慧。

他舒舒服服地靠在木板上,忍受着一阵阵袭来的疼痛,那条鱼还在稳稳地游着,小船在黑魆魆的海水里缓缓前进。

东边吹来的风在海面上掀起小小的波浪。

中午时分,老人的左手不再抽筋了。

“鱼啊,这对你来说可不是好消息。

”他说着把钓线在肩上的麻袋上面挪动了一下位置。

他感到很舒服,但也很痛苦,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

(二)
下一轮较量的时候,他差一点儿就制服那条鱼了。

可鱼还是直起身子慢慢游走了。

鱼啊,你害死我了,老人想。

不过你有这个权利。

兄弟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静,或者更高贵的东西。

来吧,把我杀死吧,我不在乎谁死在谁手里。

你的脑子有点儿迷糊了,他想。

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要懂得怎样承受痛苦,像个男子汉一样,或者像条鱼那样,他想。

“头啊,清醒清醒吧。

”他说话的声音连自己都听不见,“清醒起来吧。


鱼又兜了两个圈子,还是老样子。

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老人想。

每次他都感觉自己要垮掉了。

真是不明白。

可我还要再试一次。

他又试了一次,当他把鱼拉转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都要垮了。

那鱼挺直身子,又慢慢游走了,大大的尾巴在海面上摇摇摆摆。

我还要再试一次,他对自己许诺,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候已经力不从心,眼睛一忽看得见,一忽看不见。

他又试了一下,还是老样子。

就这么着吧,他想,感觉自己还没开始发力就已经败下阵了;可我还要再尝试一次。

他承受着所有的痛楚,使出余下的全部气力,还有早已丧失的自尊,用来对抗鱼的痛苦挣扎。

鱼朝他身边游了过来,在一旁优雅而缓慢地游着,嘴几乎碰到了小船的船壳外板。

它开始从船边游过,身子那么长,那么高,又那么宽,银光闪闪,布满紫色条纹,在水里似乎是一眼望不到头。

老人丢下钓线,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高,用足力气,再加上刚刚鼓起的劲儿,拼命向鱼的一侧刺去,鱼叉正落在大胸鳍后面,它的胸鳍高高耸起,和老人的胸膛一般高。

老人感到铁叉已经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好扎得更深,然后把全身的重量都压了上去。

那鱼开始折腾起来,尽管已经死到临头,它还是从海水里高高地跃起,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展露无遗。

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和老人的正上方。

接着,它又哗啦一声跌落下来,溅起的浪花泼洒在老人的全身和整条小船上。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双眼也模糊不清。

但他还是放开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慢慢地从擦破了皮的双手中送出去,等他可以看清东西的时候,他看见那鱼仰面朝天,翻起了银色的肚皮。

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伸出来,从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让海水都变了颜色,起先是暗黑色,像是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里的鱼群,然后又像云朵一样飘散开来。

那鱼呈银白色,一动不动,只是随波漂荡。

老人趁自己眼睛好使的那一瞬间仔细瞧了瞧。

然后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缆桩上绕了两圈,把头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这个老头儿真是累坏了,可我杀死了这条鱼,
它是我的兄弟,现在我有苦差事要干啦。


我得准备好绳套和绳索,好把它绑在船边,他想。

即使我们有两个人,往船里灌满水把鱼拉上船,再把船里的水舀出去,这条小船也绝对装不下它。

我得把一切都准备妥当,然后再把它拖过来,捆得结结实实,再竖起杆,扬帆起航回家去。

(节选自《老人与海》)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溜”解释为“迅速滑动”,写出了大马林鱼游走时速度很快。

B. “紧缩”解释为“紧紧蜷缩”,写出了老人的左手抽筋十分严重。

C. “较量”解释为“较劲,角逐”,表现出了老人的坚毅、不服输。

D. “折腾”解释为“翻腾,反复”,表现出作者对大马林鱼的嘲讽。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一)开头,作者借用一连串动词和形象比喻,写出大马林鱼身姿的巨大、漂亮、沉静,描写十分精当。

B. 选文(一)最后写到老人“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是因为老人不愿意面对此刻他身体和内心的痛苦。

C. 选文(二)中,几次写到了老人“感觉自己要垮掉”,这样的反复描写使得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真实。

D. 选文写了老人与大马林鱼反复周旋,最终成功捕获大鱼的过程。

结构、情节可谓简单,但其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

3. 大马林鱼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选文分析。

4. 作家李湃曾说:“我在想,男人的骨子里缺少一点什么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海明威。

”那么海明威的骨子里有什么不一般的东西呢?请结合选文,并结合阅读积累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谢大人
于心亮
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噙着泪水,想哭。

路很远,虽然身后拖着的小影子默不作声地跟着我,可我还是很孤单。

口渴了,瞧见路边有个菜园子,菜园里种着水萝卜、西红柿,还有黄瓜。

我想进去摘个吃,脚都迈进菜园里了,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出来。

此时,来了个大叔,问我:“小孩,你怎么不摘了?”
我说:“主人不在,我不能摘。


大叔就笑了,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


没想到,大叔就是莱园的主人,他摘了一根黄瓜和一个西红柿给我。

我谢了大叔,一边吃一边走,心里充满了快乐。

因此,当一只小花狗追着咬我的时候,我也没气恼,而是从衣兜里掏出个饼干扔给它。

小花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

就这样,小花狗跟着我来到姥姥家
我见到姥姥,扑进她怀里。

原打算哭的,可不知为什么,又哭不出来了。

姥姥抚摸着我的头,她看到了小花狗,问我:“你养的小狗?”
我说:“路上捡的。


姥姥说:“不是咱养的小狗,咱可不能要,回去的路上,要记着还给人家。


我说:“要是找不到主人,怎么办?”
姥姥说:“好好打听打听,肯定有主人。


我一边逗小花狗玩儿,一边回答姥姥的问话,好脾气地说我妈挺好的,我爸挺好的,家里的老母猪也都挺好的,八只小母鸡也下蛋了,三只小燕子也孵出来了……
姥姥给我烙了个葱花油饼,把我喂得饱饱的,把小花狗也喂得饱饱的。

我吃饱了,就去街上玩儿,撞上了村里最顽皮的几个小孩,他们很欺生。

这一次我有小花狗壮胆,见到那几个小孩对我不太友善,它就“汪汪汪”地叫着,跳着高儿来保护我。

那几个小孩没敢来欺负我,相反,他们还跟我交上了朋友。

我们在一块玩儿,他们说要去果园里偷桃子。

我摇摇头说不去。

他们说看果园的老头儿是个聋子,腿也瘸,肯定追不上我们……
我依旧摇头说不去。

他们问:“你怕挨揍吗?”
我说:“不怕。


他们问:“那你为什么不去?”
我说:“不为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去!”
后来他们要回家了。

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也想回家了
姥姥从杏树上摘了几个杏,装到我衣兜里,说:“瞧见菜园里的大叔,送给人家尝尝。


我告别姥姥,带着小花狗走在回家的路上。

小花狗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有时候我在前面跑,小花
狗在后面追。

我很快乐,看着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我的笑声伴随着小花狗梅花形的爪印开满了回家的小路……
走到捡小花狗的地方,我就打听狗是谁家的。

有人就给我指点。

我带着小花狗朝指点的地方走去,果然有个老爷爷正在四处找小花狗。

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

我要走了,老爷爷叫住我。

他家的苇箔上晒着咸鱼干,老爷爷就捡了一串咸鱼干给我。

我连忙拒绝,说不要。

老爷爷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你家大人的。


我道了谢,跟老爷爷和他身旁的小花狗说再见。

我继续往回走,又经过菜园,见着那个大叔,我就大声喊他。

大叔问我:“孩子,你又渴了吗?”
我说:“不渴,我姥姥让我送您几个杏。


大叔尝了杏,很开心地说:“杏真甜,好吃!”
我要走了。

大叔叫住我,让我等等。

大叔拿镰刀割了一捆韭菜给我。

我赶忙拒绝,说不要。

大叔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是感谢你家大人的!”
就这样,我左手提着一串咸鱼干,右手提着一捆韭菜,一路飞奔着往家跑。

我瞧见了村庄,瞧见了胡同,瞧见了那两扇黑色的大敞开着的街门……
此时,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我哭泣着冲进村庄,冲进胡同,冲进敞开着的街门,冲向妈妈温暖的怀抱……
我一边流泪一边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


我详详细细地诉说了去姥姥家的经过,并把手里的东西给妈妈看。

妈妈的眼里虽然也有泪水,但同时增添了欣慰的笑意。

妈妈抚摸着我的小手说:“儿啊,你要记住人家的好!”
我的小手肿着,那是去姥姥家之前,妈妈拿笤帚疙瘩打的。

此时,也不太疼了。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首尾都写到“我”的“泪水”,开头的“泪水”饱含我的“委屈”和难过,是感情的起点,结尾的“泪水”体现
了“我”认为外面再好也不如家里好的感受,是感情的升华。

B. 小说由“我”不去摘吃人家的东西,到拒绝去果园里偷桃子、送还人家的小花狗、不随便接受人家给的东西,写出了“我”成长的过程,这是小说艺术表现的细腻之处。

C. “我”想摘人家菜园里的东西吃,脚都迈进去了,又退了出来,因为“我”意识到了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拿到人家给的黄瓜和西红柿不忘道谢,说明“我”懂礼貌。

D. “我”把小花狗送还狗主人老爷爷,他送给“我”一串咸鱼干,“我”把杏给大叔吃,大叔给“我”割了一捆韭菜,这里包含着一个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道理。

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对理解小说有重要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7. 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
巴金
阿李的船正要开往城里去。

圆月慢慢地翻过山坡,把它的光芒射到了河边。

这一条小河横卧在山脚下黑暗里,一受到月光,就微微地颤动起来。

水缓缓地流着,月光在水面上流动,就像要跟着水流到江里去一样。

黑暗是一秒钟一秒钟地淡了,但是它还留下了一个网。

山啦,树啦,河啦,田啦,房屋啦,都罩在它的网下面。

月光是柔软的,透不过网眼。

一条石板道伸进河里,旁边就泊着阿李的船。

船停在水莲丛中,被密集丛生的水莲包围着。

许多紫色的花朵在那里开放,莲叶就紧紧贴在船头。

篷舱里直伸伸地躺着两个客人。

一个孩子坐在船头打盹。

船夫阿李安闲地坐在船尾抽烟。

那个年轻的客人是乡里的小学教员,家住在城里,星期六的晚上就要进城去。

另一个客人是城里的商店伙计,为了商店的事情他常常被老板派到省城去。

“奇怪,根生这个时候还不来?”小学教员在舱里翻了一个身,低声自语道。

他向船头望了望,然后推开旁边那块小窗板,把头伸了出去。

他把头缩回到舱里就关上了窗板,正听见王胜(那个伙计)大声问船夫道:“喂,阿李,什么时候了?还不开船?”
“根生还没有来。

还早,怕什么!”船夫阿李在后面高声回答。

“根生每次七点钟就到了。

今晚——”小学教员接口说。

“他一定会来的,他要挑东西进城去。

”船夫坚决地说。

“喂,阿李,根生来吗?”一个剪发的中年女人,走上石板道就唤着阿李。

“根生?今晚上大家都在等根生,他倒躲藏起来。

他在什么地方,你该知道!”阿李咕噜地抱怨说。

“糟啦!”根生嫂叫出了这两个字,转身就跑。

“喂,根生嫂,根生嫂!回来!”阿李在后面叫起来,他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

女人并不理他。

她已经跑上岸,就沿着岸边跑,忽然带哭声叫起了根生的名字。

阿李注意地听着女人的叫声,他心上的不安一秒钟一秒钟地增加。

他并不回答那两个客人的话。

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听女人唤丈夫的声音,忽然说:“不行,她一定发疯了!”他就急急往岸上跑去。

“他们一定把他抓去了!他们一定把他抓去了!”女人疯狂似的叫着。

“抓去?哪个抓他去?你说根生给人抓去了?”阿李恐怖地问。

他的心跳得很厉害。

根生是他的朋友。

他想,他是个安分的人,人家为什么要把他抓去?
“一定是唐锡藩干的,一定是他!昨天根生告诉我唐锡藩在县衙门里报告他通匪。

我还不相信。

今天下午根生出去就有人看见唐锡藩的人跟着他。

几个人跟着他,还有侦探。

他就没有回家来。

一定是他们把他抓去了。


“唐锡藩没有做到乡长,火气大得很。

他派人暗杀义先生,没有杀死义先生,倒把自己的乡长弄掉了!这几天根生正跟着义先生的兄弟敬先生组织农会,跟他作对。

我早就劝他不要跟那个老龟作对。

他不听我的话,整天嚷着要打倒土豪劣绅。

现在完了。

捉去不杀头也不会活着回家来。

说是通匪,罪名多大!”根生嫂带哭带骂地说。

在河畔一段凸出的草地上,三个客人都蹲在那里。

草地比土路低了好些。

孩子第一个跑到那里去。

“阿爸,你看!……”他恐怖地大声叫起来。

根生嫂尖锐地狂叫一声,就跟着跑过去。

阿李也跑去了。

河边是一堆水莲,紫色的莲花茂盛地开着。

小学教员跪在草地上正拿手拨开水莲,从那里露出了一个人的臃肿的胖身体,它平静地伏在水面上。

“根生!”女人哀声叫着,俯下去伸手拉尸体,伤心地哭起来。

“一定是先中了枪,”商店伙计接口说,“看,这许多血迹!”
根生嫂的哭声不停地在空中撞击,好像许多颗心碎在那里面,碎成了一丝一丝,一粒一粒似的。

它们渗透了整个月夜。

空中、地上、水里仿佛一切全哭了起来,一棵树,一片草,一朵花,一张水莲叶。

静静地这个乡村躺在月光下面,静静地这条小河躺在月光下面。

在这悲哀的气氛中,仿佛整个乡村都哭起来了。

没有一个人是例外,每个人的眼里都滴下了泪珠。

这晚是一个很美丽的月夜。

没有风雨。

但是从来不脱班的阿李的船却第一次脱班了。

1933年夏在广州
8.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月夜的描写,目的就是为后文在月夜下的河里找到根生埋下伏笔。

B. 优美的景色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加强了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批评力量。

C. 小说所写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复杂。

小说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D. 人们等待根生,但根生一直没来,最后在河里找到了根生,原来根生竟意外死亡。

9. 小说结尾写乡村、小河“静静地”,月夜“没有风雨”,说说其中蕴含的深意。

10. 根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但小说并没有直接描写他,试探究小说这样安排的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课内]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课外]二十四年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

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

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

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

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

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

晋之强,秦之忧也。

”缪公乃罢兵归。

晋亦罢。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史记·秦本纪》)1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2)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
(2)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别说道
黄庭坚
数行嘉树红张锦,一派春波绿泼油。

回望江城见归鸟,乱鸣双橹散轻鸥。

柳条折赠经年别,芦篪吹成落日愁。

双鲤寄书难尽信,有情江水尚回流。

【注】①芦篪(chí):古代的一种竹管乐器。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从江边景物写起,视听结合,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也暗示了人物心情。

B.颈联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的愁绪在落日下随着芦篪声蔓延开去。

C.尾联借用典故和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牵挂和殷切期待,意味无穷。

D.全诗通过嘉树春水、归鸟沙鸥营造了一种凄美迷离的景象,为送别平添了淡淡的哀愁。

14.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洗尽铅华,刚健挺拔"。

请你试从首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入手,简要分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仰望长空的鸿雁,俯视水底的鱼龙,表达了希望超越现实的困境,实现“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愿望。

(2)李白的《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现了李白对自己才华的高度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他即使散去千金,依然昂扬奋进的情怀。

(3)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列诗句中,与下图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 帘外缺月挂疏桐,漏断更深人初静。

B. 齿颊清香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C.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D.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某超市的打烊广播稿,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亲爱的顾客朋友们,晚上好!感谢您的赏光,您购物辛苦了。

现在距离我们超市关门打烊的时间还有15分钟,又到了和您说再见的时候了。

请您尽快挑选好您所需要的商品到收银台结账,同时不要遗忘随身携带的物品。

我们从内心深处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鼓励,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明日登门进言。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或短语,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三个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间小溪的美丽,在于它用曲折的两岸把潺潺的溪流引向宽广的河海;公园路径的美丽,在于它用曲折的小路把休闲的游人带进幽深的景致。

曲折,是人生旅途的常伴因素。

它虽让你承受苦难,却是人生的清醒剂,给你以教益,引导你走向成功。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哪些回忆或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 文体明确。

③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D项,“表现出作者对大马林鱼的嘲讽”错误,“折腾”写出了大马林鱼临死前在海水中不断翻腾的状态,表现的是它死前的挣扎和痛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是因为老人不愿意面对此刻他身体和内心的痛苦”错误,“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体现的是他的硬朗和倔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中事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筛选文中描写大马林鱼的语句,然后再进行总结概括。

“大鱼亮闪闪的,头部和后背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宽的,带着淡紫色。

它那剑状的嘴足有棒球棒那么长,由粗而细,活像一把轻剑”是对马林鱼外表的描写,可以看出它外表非常漂亮;“它整个儿钻出了水面,随后又钻入水中,动作像潜水员一样流畅”写出了它游泳时的流畅自如,写出了它游泳时动作姿势的优美;“钓线向外出溜得很快,但也很平稳,这表明大鱼并没有惊慌”“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要懂得怎样承受痛苦,像个男子汉一样,或者像条鱼那样”表明它的镇定从容、头脑清醒;马林鱼和老人进行了长时间的搏斗,使老人多次感到精疲力竭,几近失败,说明它非常善战,懂得搏斗技巧;在马林鱼被老人刺中,已经死到临头时,它还是高高跃起,拼命折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