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1)-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细研
7. 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礼的常识都没有呢? 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是举例论证。
总结归纳
摆出批驳的靶子——景春的观点:公孙衍、张仪是真正大丈夫
论据——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破
直接否定景春观点——孟子(这不能算真正的大丈夫) 类比论正:把公孙衍、张仪类比作“妾妇之道”,他们本质 是顺从迎合,缺乏独立判断
阐明大丈夫真正标准:合乎仁礼义,与民由之或独行其道
立
强调孟子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练习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可称大丈夫的原因是他们具有“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孟子认为,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 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 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要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D.孟子一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 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正确的位置, 喻指“礼”
光明的道路, 喻指“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遵循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使……惑乱 使……迷惑
使……改变, 使……动摇
使……屈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此之谓大丈夫。”
疏通文意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 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 确的道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 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 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意志。这样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孟子>三章》(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 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孔 子之后,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 子,合称“孔孟”,孟子有“亚圣” 之称。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 为“仁政”学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这篇文章, 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2遍。 2、结合书下注释,清扫文字 障碍,将不理解的字、词、句 画出来。
疏通文意
真正,确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表承接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疏通文意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
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结合讲解,再次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 梳理文章意思。
精读细析
1.关于战争,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为了证明此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
例1:小城,可环而攻之,不胜 ——突出地利的重要性 (从进攻一方而言);
例2: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从防守一方而言)。
精读细析
5.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中是如何阐 述的?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他客观条件,而是“人和”。施行仁 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战无不胜。
精读细析
6.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治国?
主要借战争来谈治国。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人和)来阐 明他的思想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 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 家才能治理好。
精读细研
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 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的立身处世态度)
5.如何理解文中的“妾妇之道”?
“妾妇之道”旧时婚姻中的男女双方地位不平等,女子能 做的往往只是顺从,即“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在孟子 看来,在顺从这一点上,公孙衍、张仪这些纵横家与出嫁 的女子没有什么区别。
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 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疏通文意
怎么,哪里
主谓间,取消
你
句子独立性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
代词,代行 行冠礼 教导、训诲 冠礼的男子;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同“汝”,你
指丈夫 把……当作
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 道
论据(战例)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 “人和”
多 助
类 推
域民
失
道
(治国) 固国
治国也需要 “人和”
寡
威天下
助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拓展延伸
1、说一说:为了体现“人和”的重要性,除了用事例 来证明之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内城
外城
表转折,然 而、但是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fú,句首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这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比如一座城,它只有)方圆三里的 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 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2遍。 2、结合书下注释,清扫文字 障碍,将不理解的字、词、 句画出来。
疏通文意
有利的地理形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天气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布置作业
1、将本文重要的字词解释 进行归纳整理。 2、背诵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孟子>三章》(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授课教师:无锡市硕放中学 沈静超 指导教师:张增光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 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 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 是男人就可以称为“大丈夫” 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 “亚 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粮食
放弃 离开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 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粮食 不是不多,(守城者)弃城离开了, 这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 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限制 凭借
巩固 国防
类比论证
精读细研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 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 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准则,标准
正者,妾妇之道也。
疏通文意
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 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的 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 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 顺从当作准则的,是妾妇之道。
疏通文意
居住
宽广的住宅, 喻指“仁”
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结合讲解,再次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 梳理文章意思。
精读细研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
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或是像公孙衍、张仪那 样“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
精读细研
2.孟子同意景春的观点吗?孟子的理由是什么?
不同意。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 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 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 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精读细研 3.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呢?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文天祥、关羽、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陶渊明、朱自清、杜甫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闻一多、刘胡兰
精读细析
3.孟子认为战争靠“人和”,那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呢?
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 利不足以威天下,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 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
精读细析 4.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
一个国家若能做到“得道”,即“施行 仁政”,便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 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就都归顺 于他,这就是“人和”的最佳状态。反 之,若是“失道”,即“不施行仁政”, 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
课堂演练
1、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2、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孟子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拓展思考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 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想一想你 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布置作业
1、将本文重要的字词解释 进行归纳整理。 2、背诵课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震慑
施行仁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到 极点 同“叛”,背叛
凭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归顺,服从
能行仁政的君王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凭借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震慑 天下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 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 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 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能胜利。
了解作者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了解作品 儒家经典 —《孟子》
•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 弟子言行的书。
•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 所作,现存7篇。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 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 亡”。各国君主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 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主张行“仁政”以 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他呼吁各诸侯国重视人民的作用;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 他;强烈反对不义之战,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引用名言。“人心齐,泰山移”“兄弟齐心,其 利断金”“一只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 断”“团结就是力量”等。
拓展延伸
2、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1)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 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2)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3)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4)2008年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 时艰。 (5)2020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取得抗击新冠病毒的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