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参加反应和生成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比: 每_1__个硫原子和_1__个氧分子生成_1___个 二氧化硫分子
点燃
1、S + O2
SO2
32 2 × 16 32 : 32 :
32+2×16 64
③反应前后原子的_种__类__不变,原子的_数__目__不变, 总质量_____不__。变
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中,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 没有增减。
【知识回顾】
• 一、用化学表达式表示下列化学反应并写出其基本反应类型:
•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P+O2 点燃 P2O5
④ Fe 、CuSO4、Cu、FeSO4的质量比 为 56 : 160 : 64 : 152
加热
3、CuO + H2
Cu + H2O
①反应物是氧化铜和氢气;
生成物是铜和水; 反应条件是加热
②CuO、H2、Cu、H2O的微粒个数比是
1 : 1 : 1:1
③反应前后Fe、Cu、S、O的原子种类、数目 不变,总质量不变。
用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结论】:反应前后原子的 种类 、 个数和 质量不
变,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质量守恒的归纳
六不变
1.原子的种类 微观: 2.原子的个数
3.原子的质量
4.元素的种类 宏观:5.元素的质量
6.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
两个一定变: 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
探究二: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1)回忆蜡烛燃烧生成什么?
蜡烛 点燃 水 + 二氧化碳
(2)观察实验,注意实验过程中质量的 变化。
(1)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怎样的实验现象?
随着蜡烛的不断燃烧,质量变得越来越小了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反应前后的质量发生变化)是 不是说明该反应就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两个可能变: 分子的个数、元素的化合价
二、化学方程式
反应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条反件应的式子。
反应物与生成物 的粒子数目比
C O2点燃CO2
1:1 : 1
反应物与生成 12 :16×2 :12+16×2
物的质量比
12 : 32 : 44
2、意义: 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⑵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量比; ⑶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②由于纸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气体后逸散在空气中,故灰烬的质量比纸 的质量小。
③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固 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气体)。 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 量应等于生成物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的质量之和,所以剩余的固体的质量必然 比原来高锰酸钾的质量小。
该反应仍然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课本第94页实验5-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1)观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银白色的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
(2)反应的表达式为:
Mg + O2
(3)预想一下,反应后生成的MgO的质量与
反应前Mg的质量比较,是增加了,还是减少?
在白磷的燃烧实验中,气球为什么先变大,后收缩? 瓶内的气体先受热膨胀,反应后体积减小
在白磷的燃烧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不要 气球会有什么后果?
气球起缓冲作用。避免瓶内压强增大,瓶塞被冲出。
探究活动2: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实验方案
方案一
实验现象
溶液颜色逐渐由蓝色变为淡绿色,铁 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课本第94页(实验5-1) 该反应的表达式:
盐酸 + 碳酸钠
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HCl + Na2CO3
NaCl + H2O + CO2
思考:(1)观察课本第94页的图5-5, 预想一下,该反应进行后,天平上是否仍然 平衡? 不平衡
(2)为什么质量会减少?该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定律?
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
和
生成
1)宏观读法: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 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 1:1 : 1
2)微观读法: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 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 碳分子。
C + O2 点燃 CO2
12 16X2 12+16x2
12 : 32 : 44
(3)量的读法:每12份质量的碳和 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 量的二氧化碳。
改变或不改变)。
【思考】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 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日宴会中我们发现生日 蜡烛会越烧越短。
金属生锈后质量变大 了。
阅读课本P92-95并思考以下问题
• 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
定律?
早在1774年,拉瓦锡通过精确 的定量实验,发现: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①、“+”不能读成“加”,应读“和”、 “与”、“跟”。 ②、“=”不能读成“等于”,应读“生成”。 ③、化学式应读成物质的名称。 ④、反应条件也应读出。
C O2点燃CO2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以
点燃
C+O CO 2为例,试试如何2 读化学方程式?
点燃
条件
C + O2
CO2
实验记录和分析
实验方案
方案一
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气球先 胀大 后 缩小 。
文字表达式
反应前后质量 是否发生变化
P O2 点燃P2O5
没有发生变化
分析和结论 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思考】
在白磷的燃烧实验中,锥形瓶底部为什么要铺有少 量细砂? 防止锥形瓶底部受热不均导致炸裂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化学方程式
质的意义 ①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 ② 表示反应条件
③表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各粒子 量的意义 的相对数量
④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课本第97页的讨论:
点燃
1、S + O2
SO2
①反应物__S____和__O__2 __;生成物 ___S_O_2__;反应条件___点__燃_______
m(S):m(O2):m(SO2)= 32 :32 :64
2、Fe + CuSO4
Cu + FeSO4
①反应物:铁和硫酸铜;
生成物:铜和硫酸亚铁;反应条件:常温
② Fe 、CuSO4、Cu、FeSO4的微粒个 数比为 1 : 1 : 1 :1
③反应前后Fe、Cu、S、O的原子种类、数目 不变,总质量不变。
2、用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六不变
1.原子种类不变 2.原子数目不变 微观: 3.原子质量不变
宏观:4.元素种类不变 5.元素质量不变 6.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化合反应
反应类型(
)
• 2、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 H32、O水2 通Mn直O流2 H电2得O到+氧O气2 :
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H2O 通电H2+O2
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 二、根据下图可知:在化学变化的过程 中,分子 可分 ,原子不可分 。
由此可知:元素种类不改变
,原子种
类 不改变 ,原子数目 不改变 (填
反应后生成的MgO质量增大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镁MgO 的质量比原来镁Mg的质量增大,为什么?
该反应的表达式为:
Mg + O2
MgO
原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的生成 物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 的质量总和。因此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 量大。
练习:课本第98页的第3题
答案:
①铜粉在空气中加热,是铜和氧气发生了化 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的 物质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铜和氧气 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的铜 粉大。
氧化汞 加热 汞 + 氧气
45 g
41.5g 3.5g
45
41.5 + 3.5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743-1794)
没有改变
这难道是巧合,还是有规律可遵守的呢?
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 1: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 测定
【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应预先在锥形 瓶底部装一些沙子。 3、操作时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 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化学表达式
反应前后质量 是否发生变化
Fe + CuSO4 === FeSO4 + Cu 没有发生变化
分析和结论 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参 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加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
于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包括在内; ②“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应当包括 生成的各种物质,如沉淀、气体等。③定律 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 它物理量;④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的 , 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范畴;
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 造成了生成物质量减小。
实际上该反应仍然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参加反应的蜡 烛的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 后质量总和不变。
(4)对于这个反应,要使反应后剩余物 质的质量与反应前的质量相等,你有什么 建议?
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④ CuO、H2、Cu、H2O的质量比是
80 : 2 : 64 : 18
课本第93页的方案二:
铁 + 硫酸铜
铜 + 硫酸亚铁
实验现象: 溶液由蓝色渐变为淡绿,铁钉 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
化学方程式:
Fe + CuSO4
Cu + FeSO4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点燃
1、S + O2
SO2
32 2 × 16 32 : 32 :
32+2×16 64
③反应前后原子的_种__类__不变,原子的_数__目__不变, 总质量_____不__。变
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中,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 没有增减。
【知识回顾】
• 一、用化学表达式表示下列化学反应并写出其基本反应类型:
•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P+O2 点燃 P2O5
④ Fe 、CuSO4、Cu、FeSO4的质量比 为 56 : 160 : 64 : 152
加热
3、CuO + H2
Cu + H2O
①反应物是氧化铜和氢气;
生成物是铜和水; 反应条件是加热
②CuO、H2、Cu、H2O的微粒个数比是
1 : 1 : 1:1
③反应前后Fe、Cu、S、O的原子种类、数目 不变,总质量不变。
用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结论】:反应前后原子的 种类 、 个数和 质量不
变,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质量守恒的归纳
六不变
1.原子的种类 微观: 2.原子的个数
3.原子的质量
4.元素的种类 宏观:5.元素的质量
6.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
两个一定变: 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
探究二: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1)回忆蜡烛燃烧生成什么?
蜡烛 点燃 水 + 二氧化碳
(2)观察实验,注意实验过程中质量的 变化。
(1)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怎样的实验现象?
随着蜡烛的不断燃烧,质量变得越来越小了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反应前后的质量发生变化)是 不是说明该反应就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两个可能变: 分子的个数、元素的化合价
二、化学方程式
反应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条反件应的式子。
反应物与生成物 的粒子数目比
C O2点燃CO2
1:1 : 1
反应物与生成 12 :16×2 :12+16×2
物的质量比
12 : 32 : 44
2、意义: 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⑵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量比; ⑶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②由于纸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气体后逸散在空气中,故灰烬的质量比纸 的质量小。
③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固 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气体)。 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 量应等于生成物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的质量之和,所以剩余的固体的质量必然 比原来高锰酸钾的质量小。
该反应仍然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课本第94页实验5-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1)观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银白色的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
(2)反应的表达式为:
Mg + O2
(3)预想一下,反应后生成的MgO的质量与
反应前Mg的质量比较,是增加了,还是减少?
在白磷的燃烧实验中,气球为什么先变大,后收缩? 瓶内的气体先受热膨胀,反应后体积减小
在白磷的燃烧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不要 气球会有什么后果?
气球起缓冲作用。避免瓶内压强增大,瓶塞被冲出。
探究活动2: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实验方案
方案一
实验现象
溶液颜色逐渐由蓝色变为淡绿色,铁 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课本第94页(实验5-1) 该反应的表达式:
盐酸 + 碳酸钠
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HCl + Na2CO3
NaCl + H2O + CO2
思考:(1)观察课本第94页的图5-5, 预想一下,该反应进行后,天平上是否仍然 平衡? 不平衡
(2)为什么质量会减少?该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定律?
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
和
生成
1)宏观读法: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 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 1:1 : 1
2)微观读法: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 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 碳分子。
C + O2 点燃 CO2
12 16X2 12+16x2
12 : 32 : 44
(3)量的读法:每12份质量的碳和 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 量的二氧化碳。
改变或不改变)。
【思考】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 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日宴会中我们发现生日 蜡烛会越烧越短。
金属生锈后质量变大 了。
阅读课本P92-95并思考以下问题
• 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
定律?
早在1774年,拉瓦锡通过精确 的定量实验,发现: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①、“+”不能读成“加”,应读“和”、 “与”、“跟”。 ②、“=”不能读成“等于”,应读“生成”。 ③、化学式应读成物质的名称。 ④、反应条件也应读出。
C O2点燃CO2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以
点燃
C+O CO 2为例,试试如何2 读化学方程式?
点燃
条件
C + O2
CO2
实验记录和分析
实验方案
方案一
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气球先 胀大 后 缩小 。
文字表达式
反应前后质量 是否发生变化
P O2 点燃P2O5
没有发生变化
分析和结论 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思考】
在白磷的燃烧实验中,锥形瓶底部为什么要铺有少 量细砂? 防止锥形瓶底部受热不均导致炸裂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化学方程式
质的意义 ①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 ② 表示反应条件
③表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各粒子 量的意义 的相对数量
④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课本第97页的讨论:
点燃
1、S + O2
SO2
①反应物__S____和__O__2 __;生成物 ___S_O_2__;反应条件___点__燃_______
m(S):m(O2):m(SO2)= 32 :32 :64
2、Fe + CuSO4
Cu + FeSO4
①反应物:铁和硫酸铜;
生成物:铜和硫酸亚铁;反应条件:常温
② Fe 、CuSO4、Cu、FeSO4的微粒个 数比为 1 : 1 : 1 :1
③反应前后Fe、Cu、S、O的原子种类、数目 不变,总质量不变。
2、用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六不变
1.原子种类不变 2.原子数目不变 微观: 3.原子质量不变
宏观:4.元素种类不变 5.元素质量不变 6.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化合反应
反应类型(
)
• 2、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 H32、O水2 通Mn直O流2 H电2得O到+氧O气2 :
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H2O 通电H2+O2
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 二、根据下图可知:在化学变化的过程 中,分子 可分 ,原子不可分 。
由此可知:元素种类不改变
,原子种
类 不改变 ,原子数目 不改变 (填
反应后生成的MgO质量增大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镁MgO 的质量比原来镁Mg的质量增大,为什么?
该反应的表达式为:
Mg + O2
MgO
原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的生成 物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 的质量总和。因此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 量大。
练习:课本第98页的第3题
答案:
①铜粉在空气中加热,是铜和氧气发生了化 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的 物质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铜和氧气 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的铜 粉大。
氧化汞 加热 汞 + 氧气
45 g
41.5g 3.5g
45
41.5 + 3.5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743-1794)
没有改变
这难道是巧合,还是有规律可遵守的呢?
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 1: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 测定
【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应预先在锥形 瓶底部装一些沙子。 3、操作时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 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化学表达式
反应前后质量 是否发生变化
Fe + CuSO4 === FeSO4 + Cu 没有发生变化
分析和结论 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参 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加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
于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包括在内; ②“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应当包括 生成的各种物质,如沉淀、气体等。③定律 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 它物理量;④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的 , 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范畴;
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 造成了生成物质量减小。
实际上该反应仍然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参加反应的蜡 烛的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 后质量总和不变。
(4)对于这个反应,要使反应后剩余物 质的质量与反应前的质量相等,你有什么 建议?
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④ CuO、H2、Cu、H2O的质量比是
80 : 2 : 64 : 18
课本第93页的方案二:
铁 + 硫酸铜
铜 + 硫酸亚铁
实验现象: 溶液由蓝色渐变为淡绿,铁钉 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
化学方程式:
Fe + CuSO4
Cu + FeSO4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