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科学家研究发现,一定数量的疟原虫感染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调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疟原虫感染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疟原虫感染会导致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
B.疟原虫感染后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表达会发生变化
C.人体内肿瘤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抑癌基因突变成了原癌基因
D.在被疟原虫感染的肿瘤患者体内,疟原虫与该患者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2.氨酰-tRNA合成酶是催化tRNA和特定的氨基酸结合的酶,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研究发现,每一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氨酰-tRNA合成酶,这些酶必须与tRNA分子上特定的反密码子序列以及特定的氨基酸同时对应时才能发挥作用,下列有关氨酰-tRNA合成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体不同细胞内含有的氨酰-tRNA合成酶种类不同
B.每一种氨酰-tRNA合成酶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tRNA
C.氨酰-tRNA合成酶抑制剂可作为抗生素抵抗细菌的增殖
D.氨酰-tRNA合成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tRNA上的反密码子
3.下列有关“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观察叶绿体
B.健那绿染液可将活细胞的细胞质染成蓝绿色
C.可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D.可以使用同种材料同时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4.下图示一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及其标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⑥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
B.①~⑩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种群基因库
C.⑥~⑩某时期内无新基因产生,但该种群基因频率却可能发生变化
D.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和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若有CO2产生,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但一定有酒精产生
B.不一定发生有氧呼吸,但一定有水产生
C.不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但一定有葡萄糖的消耗
D.不一定发生无氧呼吸,但一定有能量释放
6.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某种动物,可以产生如图中各种基因型的子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动物的卵巢和睾丸中能同时找到AaBb、AB、Ab、aB和ab五种基因型的细胞
B.经过程④产生的性状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C.导致过程③的根本原因是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D.与过程①、②、④相比,过程③特有的现象是可以产生新基因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ACC氧化酶和ACC合成酶是番茄细胞合成乙烯的两个关键酶。
利用反义DNA技术(原理如图1),可以抑制这两个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番茄具有耐储存、宜运输的优点。
图2为融合ACC氧化酶基因和ACC合成酶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1)图2中的2A11为特异性启动子,则2A11应在番茄的____________(器官)中表达。
(2)从番茄成熟果实中提取___________为模板,利用反转录法合成ACC氧化酶基因和ACC合成酶基因,以进行拼接构成融合基因并扩增。
(3)合成出的ACC氧化酶基因两端分别含限制酶BamHⅠ和XbaⅠ的酶切位点,ACC合成酶基因两端含SacⅠ和XbaⅠ的酶切位点,用限制酶____________对上述两个基因进行酶切,再串联成融合基因,相应的Ti质粒应用限制酶_______________进行切割,确保融合基因能够插入载体中。
(4)为了实现图1中反义基因的效果,应将融合基因_______(正向/反向)插入在启动子2A11 的下游即可构成反义融合基因。
将表达载体与农杆菌菌液混合后,接种在含有___的培养基中,可筛选出含有反义融合基因的农杆菌,再利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转基因番茄。
(5)在检测番茄细胞中是否存在反义融合基因时,____________(填“能”/“不能”)用放射性物质标记的ACC氧化(合成)酶基因片段做探针进行检测,理由是____________。
8.(10分)餐厨垃圾逐年增多,既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导致大量生物能源的浪费。
传统的处理方法以填埋、伺料化和好氧堆肥为主,为更好地处理餐厨垃圾,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在生态系统中,利用分解者的_______作用将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以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
(2)好氧堆肥是我国处理厨余垃圾的常用技术之一,其过程大致如下图:
①在一次发酵后温度会显著升高,需要降温后才能进行二次发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②影响好氧堆肥效果的主要因素除了垃圾的性质和微生物分解者的种类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列举两点)。
(3)厌氧发酵技术是利用甲烷菌处理餐厨垃圾的一种绿色环保技术。
首先将垃圾中的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彻底水解成________,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_________。
微生物发酵后,有机物的能量留存于_______中,可以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9.(10分)为探究光照强度对芒萁(多年生常绿蕨类)光合作用的强度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择长势良好、形态一致的盆栽芒萁分成3组,每组20盆,分别置于覆盖1层(L1)、2层(L2)、3层(L3)的遮荫棚内,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l)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1000时,芒萁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此时光反应产生[H]最多的遮荫组是____(填“L1”“L2”或“L3”),理由是____________。
(2)在光照强度相对值为1000时,该研究小组又将L2组的芒萁分为等量两组,分别置于25℃和35℃,检测发现两组CO2吸收量相等,据此能否比较两组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10.(10分)某地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树林,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某科研小组对该地区生活在弃耕农田的动物甲进行了十年的调查与研究,甲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种动物的数量采用了取样器取样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t5之后动物甲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_,环境容纳量的含义是___________。
(3)在以上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_________ (增强/减弱/不变)。
(4)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储存在生产者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______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恢复生态学的目标是,重建某一区域历史上曾经有的植物和动物群落,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状态,其主要利用的理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5分)某番茄基地的研究人员以白光为对照组,探究不同光质对草莓幼苗生长的影响,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请据下表中的相关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光质株高(cm)茎粗(cm)单株干重(mg)壮苗指数
白光6.43 2.66 3.59 2.99
蓝光4.1111 2.22 5.112 6.114
(注:壮苗指数越大,反映苗越壮,移栽后生长越好。
)
(6)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成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这些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中的____________。
(2)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磷酸含量相对较高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
若突然降低环境中CO2的浓度,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的相对含量将______________。
(3)上表所列的观测指标中,___________最能准确、直接反映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大小。
结合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在大棚栽培蕃茄时,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提高蕃茄的产量:在幼苗期增加____________光的照射,达到壮苗的目的;挂果及成熟期,增加_______________光的照射,达到提高净光合速率的目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细胞易分散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
A、疟原虫感染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使其细胞周期延长,A错误;
B、疟原虫感染后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促进肿瘤细胞的调亡,B正确;
C、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被疟原虫感染的患者会产生疟疾,故疟原虫与患者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
故选B。
2、C
根据题意,氨酰-tRNA合成酶能催化tRNA和特定的氨基酸结合,由于每种氨基酸有一种或多种密码子,故氨酰-tRNA 合成酶能催化一种或多种tRNA和氨基酸结合。
【详解】
A. 人体不同细胞内含有的氨基酸的种类是一样的,故氨酰-tRNA合成酶种类也相同,A错误;
B. 每种氨基酸可以对应一种或多种tRNA,故每一种氨酰-tRNA合成酶能结合一种或多种tRNA,B错误;
C. 氨酰-tRNA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tRNA和特定的氨基酸结合,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故可作为抗生素抵抗细菌的增殖,C正确;
D. 酶是生物催化剂,故氨酰-tRNA合成酶起催化功能,D错误。
3、A
【解析】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
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详解】
A、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部位叶绿体大而稀疏,适合作为实验对象观察,A正确;
B、健那绿染液可将活细胞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B错误;
C、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C错误;
D、叶肉细胞可用于观察叶绿体而不能用于观察线粒体,因为叶绿体的绿色会掩盖健那绿的染色效果,影响实验观察,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C
【解析】
A、①、③、⑥是不同物种,不同物种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A错误;
B、同一种群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而①~⑩包含不同物种,所包含的全部基因不能称为基因库,B
错误;
C、⑥~⑩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等因素也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之和称为生态系统,但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错误。
5、D
【解析】
1.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24[H]+6O212H2O+34ATP。
2.无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2丙酮酸+4[H] 2C2H5OH+2CO2或2丙酮酸+4[H]2C3H6O3。
【详解】
A、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CO2产生于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不是在生物膜上进行,也没有酒精产生,A
错误;
B、有水产生的呼吸方式一定是有氧呼吸,B错误;
C、细胞呼吸的底物一般是葡萄糖,但也可以是脂肪或蛋白质,C错误;
D、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有CO2产生,且一定有能量释放,D正确。
故选D。
6、B
【解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该过程中能发生基因重组;②表示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③过程后基因发生改变,说明该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④过程后,基因数目减少,应该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详解】
A、动物的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都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在动物的卵巢和睾丸中能同时找到AaBb、A
B、Ab、aB和ab五种基因型的细胞,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④可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若该变异发生在体细胞,则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③发生了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C正确;
D、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图中只有③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因此与过程①、②、④相比,过程③特有的现象是可以产生新基因,D正确。
故选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果实RNA Xbal BamHl和Sacl 反向卡那霉素不能番茄细胞内本来存在ACC合成酶
基因,能与ACC合成酶基因探针发生分子杂交
【解析】
分析题意和题图:番茄细胞中原有靶基因控制合成的ACC氧化酶和ACC合成酶是番茄细胞合成乙烯的两个关键酶。
图1所示为反义基因转录成的RNA可与靶基因转录出的mRNA形成RNA双链,使靶mRNA不能与核糖体结合或被RNA酶降解,从而阻止了ACC氧化酶和ACC合成酶的合成,影响细胞中乙烯的合成,使番茄具有耐储存、宜运输的优点。
图2所示的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复制原点、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目的基因插入点在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
【详解】
(1)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因此图2中的2A11为特异性启动子,则2A11应在番茄的果实中表达。
(2)从番茄成熟果实中提取RNA为模板,利用反转录法合成ACC氧化酶基因和ACC合成酶基因,以进行拼接构成融合基因并扩增。
(3)合成出的ACC氧化酶基因两端分别含限制酶BamHⅠ和XbaⅠ的酶切位点,ACC合成酶基因两端含SacⅠ和XbaⅠ的酶切位点,要将两个基因融合,需用同一种限制酶即XbaⅠ酶对上述两个基因进行酶切,再用DNA连接酶串联成融合基因,这样融合基因上有三个限制酶切点:BamHⅠ、XbaⅠ、SacⅠ,其中限制酶BamHⅠ、SacⅠ分别位于融合基因的两端,因此相应的Ti质粒应用限制酶BamHl和Sacl进行切割,确保融合基因能够插入载体中。
(4)反义融合基因是由番茄果实细胞中的靶基因转录出的mRNA反转录形成的,因此为了实现图1中反义基因的效果,应将融合基因反向插入在启动子2A11 的下游即可构成反义融合基因。
将表达载体与农杆菌菌液混合后,接种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可筛选出含有反义融合基因的农杆菌,再利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转基因番茄。
(5)在检测番茄细胞中是否存在反义融合基因时,因为番茄细胞内本来存在ACC合成酶基因,能与ACC合成酶基因探针发生分子杂交,所以不能用放射性物质标记的ACC氧化(合成)酶基因片段做探针进行检测。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读取题干信息,结合题图1,弄清反义基因是如何形成的。
2.反义mRNA和靶mRNA实质上是分别由靶基因的两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
3.结合题图和题意分析融合基因为何是反向插入在启动子2A11 的下游。
8、呼吸(或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稳定性微生物分解者的代谢活动产热,温度过高会抑制分解者活动温度、水分、含氧量、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氨基酸、葡萄糖碳源、氮源(或能源物质)甲烷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好氧堆肥是依靠专性和兼性好氧细菌的作用降解有机物的生化过程,将要堆腐的有机料与填充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合适的水分、通气条件下,使微生物繁殖并降解有机质,从而产生高温,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及杂草种子,使有机物
达到稳定化。
在好氧堆肥的过程中,有机废物中的可溶性小分子有机物质透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而为微生物所吸收和利用。
其中的不溶性大分子有机物则先附着在微生物的体外,由微生物所分泌的胞外酶分解成可溶性小分子物质,再输入其细胞内为微生物所利用。
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合成及分解过程),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机物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并提供活动中所需要的能量,而把另一部分有机物转化成新的细胞物质,供微生物增殖所需。
【详解】
(1) 生态系统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①在一次发酵后温度会显著升高,需要降温后才能进行二次发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微生物分解者的代谢活动产热,温度过高会抑制分解者活动。
②影响好氧堆肥效果的主要因素除了垃圾的性质和微生物分解者的种类以外,还有含水率、温度、pH值、C/N比、底物的颗粒大小、含盐量和油脂含量(主要针对餐厨垃圾)等。
(3)厌氧发酵技术是利用甲烷菌处理餐厨垃圾的一种绿色环保技术。
首先将垃圾中的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彻底水解成氨基酸、葡萄糖,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碳源、氮源(或能源物质)。
微生物发酵后,有机物的能量留存于甲烷中,可以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点睛】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好氧堆肥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题图和题干。
9、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L2L2组暗反应固定的CO2最多,故C3还原需要消耗的[H]最多不能,因为在检测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代表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而呼吸作用(强度)大小无法确定,因此不能比较两组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三条曲线均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CO2吸收速率(即经光合速率)先增加后稳定。
在光照强度较低时,三条曲线基本重合,即在同一光照强度下,遮阴程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不明显,而当光照强度超过500时,覆盖2层的光合速率>覆盖1层的>覆盖3层的,说明光照强度较高时,适当遮光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
【详解】
(1)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1000时,芒萁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细胞呼吸,因此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光反应产生[H]最多的遮荫组是L2组,原因是L2组CO2吸收量最大,即暗反应固定的CO2最多,因此C3还原需要消耗的[H]和ATP也最多。
(2)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为在检测过程中,芒萁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会利用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会释放二氧化碳,检测的指标—CO2的吸收量代表的是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而呼吸作用(强度)大小无法确定,因此不能比较两组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
即仅根据CO2的吸收量相等不能判断两组的光合速率的大小。
【点睛】
本题着重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审题能力,要求考生能识记并理解真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含义,具有一定的对题意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10、动物甲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K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增强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生物群落演替
【解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及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适用于样方法,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适用于标志重捕法。
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2、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是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4、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能量去路:
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
【详解】
(1)动物甲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采用了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该种动物的数量。
(2)据图可知,t5之后动物甲的环境容纳量是K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在以上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4)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储存在生产者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
(5)恢复生态学的目标是,重建某一区域历史上曾经有的植物和动物群落,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状态,其主要利用的理论是生物群落演替。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1、O2和【H】促成ATP的生成类囊体薄膜基质升高单株干重蓝红
【解析】
6、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发生的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合色素吸收光能、传递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
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被还原。
2、真正的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当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①呼吸速率等于或大于光合速
率时,即净光合速率等于或小于零时,植物不能生长;②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即净光合速率大于零时,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详解】
(6)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成氧气和[H];二是促成ATP的形成。
这些反应都属于光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上。
(2)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产生ATP时需要消耗Pi,暗反应过程中ATP水解可产生ADP和Pi,故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磷酸含量最高的部位是叶绿体基质。
突然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减慢,五碳化合物的消耗减少,短时间内C3的还原速率不变,故最终导致叶绿体中C5的含量升高。
(3)净光合速率指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糖类(即净光合作用积累的糖类)的速率。
光合作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固定成有机物,增加单株干重质量。
净光合速率越大,在相同时间内植株质量增加越多,所以比较单株干重质量最能直观反映幼苗净光合速率大小。
观察图表可以发现,蓝光照射下,壮苗指数最高,故为达到壮苗目的,应该在幼苗期增加蓝光照射;挂果及成熟期需要提高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与植株干重有关,观察图表可以发现,红光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高,故在挂果及成熟期,应增加红光的照射,达到提高净光合速率的目的。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场所、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及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学会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获取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