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真奥妙!!——桂枝汤合吴茱萸汤治荨麻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真奥妙!!——桂枝汤合吴茱萸汤治荨麻疹
罗燕文
“经方真是太奥妙了!!”当笔者看完这个复诊病人,情不自禁,内心连连感慨。

平素精力有限,很多案例也疏于总结,但此刻内心油然而生的敬意,让我不得不写些什么。

齐某,男,68岁,就诊号11530077
2022-11-6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主诉:发现躯干及四肢部风团1月
现病史:1月前发现躯干及四肢部风团,未予处理吗,逐渐加重,今来就诊,每晚发作,每日发作,吹风后发作,无怕冷,无恶寒,夜尿1次,皮肤凉,双侧尺脉有力,舌边齿痕,舌苔暗,天一冷腹胀,放屁后缓解。

诊断:急性荨麻疹(太阳经证)
治疗:中药颗粒冲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去细辛)
和成药(玉屏风颗粒)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5g 炙甘草6g
大枣6g 吴茱萸10g 通草6g 当归10g
用量:5天剂免煎用法:一日2次,一次 1/2 剂,开水冲服。

2022-11-12找我看诊。

刻下:药后躯干及四肢部风团稍减,仍每吹风或气温寒冷时发作,无恶寒,夜尿1次,皮肤凉,腹部着凉则腹胀多年,放屁后缓解。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急性荨麻疹(太阳太阴合病)
治疗:中药颗粒冲剂(桂枝汤合吴茱萸汤)
桂枝9g 白芍9g 生姜9g 甘草6g
大枣12g 吴茱萸9g 人参4.5g
用量:3天剂免煎用法:一日2次,一次 1/2 剂,开水冲服。

2022-11-15复诊
刻下:明显好转,仅手臂、腹部各有1个红色小风团,无恶风寒,
无汗出,晨起口苦,皮肤凉,无腹胀。

夜尿1次。

舌淡红,苔薄白,脉关尺浮。

诊断:急性荨麻疹(太阳少阳合病)
治疗:中药颗粒冲剂(柴胡桂枝汤)
按语:
根据胡希恕先生“六经-八纲-方证”理论,风团每吹风或气温寒冷时发作,无恶寒,皮肤凉,脉浮提示为太阳表虚证;腹部着凉则腹胀考虑为太阴病;故该患者当为太阳太阴合病。

那符合太阳太阴合病的方证有哪些呢?符合该患者这种情况的太阳太阴合病方证又具体锁定到哪个呢?
因为太阳表虚证,考虑用桂枝类方。

腹部着凉则腹胀则考虑用温药散寒,那可用吴茱萸或附子。

但桂枝加附子汤属少阴太阴合病,当用于表寒、里寒均特别明显的情况,故此处暂不考虑。

若取加吴茱萸,则可考虑桂枝汤合吴茱萸汤。

但是如此处方话,与前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去细辛在用药方面已经相当接近。

“这样会有明显变化吗?”我当时经过一一地比较药物和剂量后,心里也在游移不定。

在四诊合参指导下,我用心地对患者进行了病机的进一步整合,我考虑患者的发病机理应该是长期的里阳虚基础上逐渐出现太阳表虚,而易感发病。

并且这是在气分层面的虚,故当用人参。

想到这,我就坚定地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吴茱萸、人参,也就是桂枝汤合吴茱萸汤了。

体会:
11月15日当天是阴雨天,气候凉快。

之前患者是每吹风或气温寒冷时就发作风团,腹部着凉就胀。

但患者来诊不但没加重,还明显好转,仅手臂、腹部各有1个红色小风团,无腹胀。

疗效是如此显著。

但纵观前面两次治疗用方,第一次在皮肤科,用的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去细辛,效果轻微。

第二次在我这用的是桂枝汤合吴茱萸汤,效果显著。

两个治疗方中,用药是很接近的,后方只是用人参代替了前方的当归、通草,但是疗效却发生了明显变化。

不得不感慨经方之神奇,经方之奥妙。

其处方用药的内在规律是相当严谨,真可谓是“毫厘之间定乾坤”。

吴灿按语:学习本案,让我倍感欣慰!经过几年的推广,我院经方应用水平,逐步登上新的台阶。

大家学经方用经方的热情高涨,处方用药更加精当,思路更加清晰。

实乃百姓之幸!
在此,我还要呼吁:不管您是临床哪一科室,都需要学好经方,因为《伤寒论》是方书之祖!不管您现在多大年龄,都需要学好经方,因为学经方永远不会落伍!学好经方,才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必将“直挂云帆济沧海”!共勉!!
罗燕文,主治医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西医临床专业。

我院名医工作室成员,曾跟随名老中医李成光主任医师学习。

多次荣获医院“伤寒论背诵比赛”一等奖。

曾在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进修深造中医。

曾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呼吸科进修呼吸专业。

曾在海南省安宁医院完成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并获得精神科医师从业资质。

从医十余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治疗
1. 情志病方向(如:胸闷、胸痛、心悸、失眠、多梦、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及神经官能症等)
2. 肺病方向(如: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老慢支、小儿咳嗽、小儿感冒、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
3. 亚健康状态及虚弱体质的中医调理(如:异常汗出、口腔溃疡、怕风、畏寒、疲倦、乏力、短气、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慢性腹泻、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4.其他:胃-食管反流、胃炎、肠炎、胆囊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乙肝、颈椎病、关节疼痛、月经病、带下病、经前综合征等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