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诊断考试试题(三模)(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诊断考试试题(三
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之中推崇青色?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
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
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
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来泛指图画。
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
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
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的门类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
而习展子虔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二人,更是将青绿山水推到了盛唐画坛最受欢迎的绘画门类,后人将二人合称为“大小李将军”,并称李思训为山水画“北宗”之祖。
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此画卷长近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亭台楼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
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
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料、苏麻离青等。
由于青料的选择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存在一定差异。
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
传统服饰当中青色的运用同样十分常见。
清代青色系服饰的色彩种类大致有蓝色、月白、品月、宝蓝、石青、绿色、碧色、缥色、青莲、雪青、元青、苍青。
但是由于织物容易腐坏,保存难度较大,清
代以前的织物保存完好的较少,对服饰色彩的研究造成了一定影响。
但是,仍可以从古代人物画中找到
青色服饰的具体形制。
例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能够看到穿碧色、石青、绿色、缥色的侍女、
乐伎和舞姬;《宋仁宗后坐像轴》中身穿正青色翟衣的皇后。
青,在先秦时期被儒家归类为五正色之一,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在此基础上将青赋予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之中“仁”的象征含义。
“仁”作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品性之一,被中国人保留至今,而“青色”也跟随着“仁”在思想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说文解字》和刘熙的《释名》之中“青”又分别被
解释为“青,东方色也”和“生也,象物生时色也”。
古人为何要将色彩与方位时空相互联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和中国古代为农耕文明有关。
《尔雅·释天》中将“春”又称为“青阳”,这是“青”与“春”产生的一次直接性关联。
“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将踏春称为“踏青”,而非“踏绿”。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
需求。
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织造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摘编自余智鹏的《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有删改)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为了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就将苍、蓝、碧等统称为青。
B.中国的传统绘画在有了青山绿水的样式后,才呈现出富丽堂皇的局面。
C.青花瓷的“青”各有不同,由于其文化内涵的不同,青料分为回青、石青等。
D.“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象征“四方”的东方,也象征“四时”的春天。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为了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
挥到极致”错误,原文说“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而不是“为了”,选项曲解文意。
B.“……后,才……”错误,原文是“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选项省去
了“更为”两字。
C.“由于其文化内涵的不同,青料分为回青、石青等”错误,不同的青料呈现出不同的青色,与文化内涵无关。
故选D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证条理清晰,首尾呼应,逐层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B.文章用《诗经》《劝学》等论据,论证了“青”在古代诗文中大多以叠词形式出现。
C.文章通过古代人物画中的服饰研究,论证中国传统服饰中的青色运用十分常见。
D.文章论证选材广泛,从文学、艺术、文化等方面论证了中国人对“青”的青睐。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证了‘青’在古代诗文中大多以叠词
形式出现”错误,结合“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可知,文章举《劝学》,是为了论证古人对青的指代并不明确。
故选B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青、石绿对山水灵气的表现,使中国古代青山绿水画《千里江山图》富有韵味。
B.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出土的工艺品、服饰、画作等去研究“青”的具体颜色种类。
C.“青”跟中国农耕文明有关,它既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蕴含东方审美的精神特质。
D.中国人喜爱青色,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也是一种蕴含东方审美的精神特质”错误,原文说“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织造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可知“青”本身不是“精
神特质”。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工智能正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机器人送外卖,写诗,虚拟大学生,还是各种自动
化设施,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
而且这种趋势还正继续深化。
与此同时,何为人工智能的本质,却并没
有统一的、清晰的定义。
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将会到怎样的层面,也一直是被讨论的焦点。
在讨论人
工智能的各种人群主体中,也不缺少哲学家的身影。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英瑾。
封面新闻:相对而言,很多人会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偏工科的科学研究,而您研究哲学,为什
么想到要用哲学来谈论人工智能呢?您是如何看待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是怎么想到要将人工智
能作为自己的哲学思考对象?
徐英瑾:哲学思考有一个问题,很多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欣赏莱布尼茨的话,任何事
情都可以通过演算去弄清是非。
有一些终极体悟算不出来,但是这个比例不会很高。
分析哲学比较重视
论证性,但忽略全局性。
欧陆哲学重视全局性,却忽略论证性,我想要做的就是把这两者取长补短,加
以综合。
这不是很简单就能做到的,但我一直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封面新闻: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预测很多。
不少人担心“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威胁人类的生存。
您如何看?
徐英瑾:任何事物,我们不能光要它的好处,不要它的风险。
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一个方向就是,要让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活人。
但这样肯定会带来风险,但如果发展人工智能就还必须冒这个风险。
如果不冒这个险,它会变得非常笨,也不是人类想要的人工智能。
这就像打仗,有人赢,那么就有人败。
人类对风险是有相当高的控制能力的,尽管这种控制不是绝对的。
其实不只是对机器人,人类对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说,为了把飞机突然“发疯”这件事情的概率降到最低,人会用“任何时候驾驶室必须至少有两个人同时在场”的规则。
但这也不能将风险降到绝对为零,因为还是有两个人在驾驶室里一起发疯的可能。
我个人觉得,人类是怎么防范自己失控,就应该怎么去防范人工智能失控。
如果人工智能拼命往邪恶的方向发展,这不是人工智能干坏事,而是人在利用人工智能干坏事。
当然人工智能会让坏事变得更加严重。
至于担心人工智能在肉体、物理上对人的毁灭,我觉得大可不必太担心。
因为很强的人工智能与黑暗之间的结合,要加很多安全阀。
只要不给人工智能独当一面的机会,就能很好拦阻这种状况的发生。
但我不确定我的想法是不是过于理想主义。
毕竟现在世界处于比较分裂的状态,各个国家的人类会不会坐下来协商,也都是不确定的、未知的。
封面新闻:你觉得有必要制定一个什么规则来约束一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防止从事人工智能的从业者是十足的科技狂,创造出一个疯狂的机器人,没有底线,做出对人类杀伤性极强的事情吗?
徐英瑾:其实越是定规范,人类越是会有逆反心理。
我觉得,相比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较为不用担心。
对于进攻的恶势力,我不认为防御方会失手。
因为防御方也可以获得技术,而且官方会支持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
我觉得,真正要担心的不是失控的人工智能,而是要去警惕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发疯。
防止人性的恶,才是关键。
我个人觉得最好的状态是这样的:利用人工智能的优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局限。
不要依赖它。
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又要与它的缺点作斗争。
比如大数据时代对人的信息全面采集造成对人隐私权的侵犯,我个人有一个思考是可以发展小数据技术。
当这个技术帮我们进行信息处理时,不会把个人信息上传到云,而是当下处理。
就像保密单位那样对信息进行小范围使用和相对封闭化的处理。
封面新闻: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工智能,有怎样独特的优势?
徐英瑾:不少人注意到,一些物理学、社会学概念经常会被混搭用到其他领域内,比如量子婚姻、量子物理学,熵的增加和递减。
而哲学就是让这些概念用在正确的抽屉上,不要混场,不要串戏。
有的人会说,不是讲究融合嘛。
但是融合的前提是分开。
先分清楚概念才有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封面新闻:如果用比较简要精练的语言来概述,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主题是在讨论什么?
徐英瑾:就是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
我把天下学科都罗列一下,发现只有哲学才能干得动这活儿。
研究人工智能不能不知“意向性”,而“意向性”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概念。
(摘编自2021年11月26日·中国经济网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实习生:李心月)4.(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工智能的问题,徐英瑾认为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能对诸如量子婚姻、量
子物理学等概念进行区分与融合。
B.被问到有人担心未来“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时,徐英瑾认为干坏事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利用人工智能干坏事。
C.面对是否有必要制定规则来约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提问,徐英瑾表示防御方可以获得技术,而且官方也支持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
D.关于为何想到要用哲学来谈论人工智能的问题,徐英瑾解释自己想要把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结合起来研究,取长补短,加以综合。
5.(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次访谈是在人工智能深入发展,正在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背景下进行的,访谈试图探寻人工智能的本质,聚焦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B.作为哲学教授的徐英瑾,将偏工科的人工智能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思考对象,在取长补短,综合分析中以哲学视角思考人工智能的现状和未来。
C.面对“强人工智能”的威胁,徐英瑾教授举飞机驾驶室的例子,说明人类对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风险控制并不绝对,但他同时也认为人类对风险有很高的控制能力。
D.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是人工智能哲学讨论的核心主题,只有哲学才能探寻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将会到怎样的层面。
6.(6分)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徐英瑾建议怎样防控“强人工智能”与黑暗的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诸如量子婚姻、量子物理学等概念的区分与融合”错误。
由原文“而哲学就是让这些概念用在正确的抽屉上,不要混场,不要串戏。
有的人会说,不是讲究融合嘛。
但是融合的前提是分开”可知,可知是分开、分清,且“等概念”表达模糊。
故选A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只有哲学才能探寻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将会到怎样的层面”错误。
从原文“封面新闻:如果用比较简要精练的语言来概述,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主题是在讨论什么?”“徐英瑾:就是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
我把天下学科都罗列一下,发现只有哲学才能干得动这活儿”来看,徐英瑾要表达的意思是只有哲学才能“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6.①正确处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既利用人工智能的优点,也明了人工智能的局限。
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与它的缺点作斗争;
②防止人性之恶:警惕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发疯;
③发展数据技术:防御方要获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并获得官方支持。
(每点2分,共6分。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我个人觉得最好的状态是这
样的:利用人工智能的优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局限。
不要依赖它。
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又要与它的缺点作斗争”可知,要利用人工智能的优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局限。
不要依赖它。
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与它的缺点作斗争。
由原文“人类是怎么防范自己失控,就应该怎么去防范人工智能失控。
如果人工智能拼命往邪恶的方向发展,这不是人工智能干坏事,而是人在利用人工智能干坏事。
当然人工智能会让坏事变得更加严重。
至于担心人工智能在肉体、物理上对人的毁灭,我觉得大可不必太担心。
因为很强的人工智能与黑暗之间的结合,要加很多安全阀。
只要不给人工智能独当一面的机会,就能很好拦阻这种状况的发生”可知,防范人工智能失控,加很多安全阀。
不给人工智能独当一面的机会,警惕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发疯,防止人性的恶。
由原文“我觉得,相比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较为不用担心。
对于进攻的恶势力,我不认为防御方会失手。
因为防御方也可以获得技术,而且官方会支持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可知,要发展数据技术,防御方可以获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获得官方支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昆明记(节选)
于坚
昆明的夏天黄昏特别漫长,下午在市中心的翠湖公园喝茶,是享受之一。
泡上一壶,几个朋友坐在柳荫里面,一人躺在一把藤椅上。
天气凉爽爽的,风吹柳摇,满世界像是开着天然的大空调。
几个朋友,说一下话,喝几口茶,一个个呆呆地看着阳光的影子在树上移动,想当然认为,阳光都是洒在叶子朝着它的一面,却发现树叶的底部也有光辉,原来是从水面上反射上来的,并且又再照亮了树叶下面的人。
那阳光从树冠慢慢地向下溜,犹如刮胡子的刀片,到六点钟的时候,连树根那里都会灿烂起来,树顶却阴郁了。
湖水里面飘满天上的晚霞,金色池塘,几只野鸭子在其间游来游去,公园里面到处是紫气。
偶尔可以见到两个人,还在下象棋。
有四个男女,还在搓麻将。
一个朋友说,走,吃饭去了。
就出了公园,顺湖边走到叫红灯笼的那一家,进去就有一桌刚刚空掉、杯盘狼藉的桌子,伙计马上收拾干净,摆上几套新的碗筷,又沏上好茶,就点菜。
点菜也不照菜谱,而是直接到厨房里去,那里各种生菜熟食已经摆好,想吃什么点什么。
长得像大赤包的老板娘亲自为你介绍每样菜的做法。
就点了腌莲花白炒小腊肉、蒸茄子芋头花、大理雕梅扣肉、清水苦菜、豆花鲤鱼、老奶洋芋几样。
够啦,老板娘说,莫浪费,不够么又点。
当其时也,昆明到处在吃,有的地方,一条街都是桌子,跑堂的都搞不清自家的桌子是哪几张。
吃什么的都有,宣威老火腿、广东烧腊肉、湖南毛家菜、四川乡巴佬、山东大饼、过桥米线、烧豆腐……吃烧豆腐这种东西最好玩,食客全部围着火塘,火塘上架个铁条的烧烤架,底下是泥炭火,上面烤上建水运来的小方块的臭豆腐,烤到冒油,蘸着作料吃。
作料分干湿两种,湿的,配卤腐汁、芫荽、辣椒、酱油等;干的,配干辣椒粉、盐巴、味精、花椒粉等。
食客只管坐下就吃,不需报数,卖烧豆腐的姑娘,
一边翻烤着豆腐,一边为你计着数。
她用若干小碟,每个小碟代表一位客人或者一伙客人,食客想吃哪
块夹哪块,你吃一块,她在小碟里面扔一粒干包谷,最后数一下和你结账。
在夜幕降临之际端上来的一桌菜,用不了多少时候,就吃到盘子漏底,还要加两个,一个是油煎八
宝饭,一个是芋头煮肉皮,好吃得要命,要命地好吃。
管不得那么多了,我再吃一块肥肉。
酒足饭饱,买单的笑笑,走,喝茶去。
这回是去花间集,顺着湖边走,都是茶馆,都是坐满在露天
里喝茶玩牌的人,夜晚的序曲才结实,第一小节刚刚开始,喝罢茶还要吃些水果,还要找些话讲讲,还
要搓搓麻将,看场电影……玩场多了。
这里写的只是昆明千篇一律的日子中的某些细节,如果要写下去的话,那是无法打断的。
这种生活
过去几百年中一直如此,自从昆明成为一个城市后,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渐渐地越来越精致讲究夸
张罢了。
“建都邑,成聚落,心有赖于木石泥工,云南至明洪武年间,移中原之民实滇,故房屋建筑无异于中原。
”覆盖屋顶的瓦,外省用的是板瓦,昆明用的是筒瓦,按规矩是皇家巨室才可用筒瓦,因为滇多大风,故明朝“特敕许用”。
在五百年间,人们精雕细刻,手工建造了一座到处是画栋雕梁、青砖汉瓦的城市。
房屋的细节已经非常讲究,要疏影横斜,要曲径通幽,以使人生更具有诗意。
昆明气候温和,雨水和阳光恰到好处,真是多一分嫌热,少一分嫌冷,仅仅适宜于生命,既不过分
奢华,也不过分简朴,不慌不忙。
这是一个永远不急着赶到哪里去的城市,从来没有一辆叫做时代的列
车在旁边气喘吁吁地催促它,有,可能它也无所谓,让它等着吧。
它从来不急着到哪里去报到,对于它
来说,营造舒适人生的种种材料都已经足够,它不需要再改造什么,扩张什么,侵掠什么,图谋什么。
水草丰美、天空蔚蓝、鲜花阳光、滇池里有生生不竭的鱼虾……正如孙髯翁在大观楼长联中说:“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
这是一个对身体而不是对野心有益的城市,它是为人生、为栖居而创造的,它代表了人类建造城市
的最朴素的理想。
它不是某种文明史或征服史的象征,它不是一个文化上的符号、你唱罢我登台的戏台,它只是大地、花朵、灿烂的阳光、丰饶的物产,只是让人安居乐业的寓所。
它是那种最普通、最平庸、
仅仅是为了“在着”,为“过日子”建造的城市。
这城市的目的简单得很,就是为了过好每一个日子,按照季节和蔬菜,春捂秋冻,夏天吃蘑菇,中
秋尝宝珠梨,春天喝阳春米线,冬日吃羊肉火锅。
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怎么写得那么慢,那么
不厌其烦,昆明可能最心领神会,他写的就是人们怎样“过日子”噻。
(有删改)7.(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几个朋友在翠湖公园休闲,用大量的笔墨,对阳光作了细致深入的描写,在光影变化中描绘出宁静悠闲的生活画面。
B.作者用“气喘吁吁”的时代“列车”,来映衬“从来不急着到哪里去报到”的昆明,凸显出昆明“不慌不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