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周测试题(21)(衔接文班,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口一中2016级衔接班周测二十一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4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卷卷头相应位置填写班级、姓名、周测考号;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自己的姓名、周测考号,并用2B铅笔将考试科目,周测考号涂
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Ⅱ卷内容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相应空格或者区域内。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
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
1. “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惩罚可以治国也。
”这段话应出自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严刑惩罚”反映的是法家的思想观点,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而非儒家的以德治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墨家的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 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说明了儒家学派强调积极入世的主张,儒家学者强调积极入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注重研究社会现实,所以答案为B 项。
A项是儒家学派的主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是道家学派的特点,D项是佛学的特点,排除C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形成·特点
3. 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 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于社会的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是中央集权制度制度的加强。
故选B。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思想统一
【名师点睛】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学产生后经历了三次改造: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第二次是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了新儒学;第三次是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为理学。
4. 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神学”等字眼就可以看出董仲舒是在神化封建统治,即强调“君权神授”,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孔子的思想而非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朱熹而非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 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
碑文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趋势是
A. 儒、释、道三教的斗争
B. 儒、释、道三教合一
C.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D. 佛教在社会广泛流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唐朝儒、释、道三教合一潮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唐朝政治统一,所以思想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6. 两宋以后,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理学
A. 易于被知识分子理解
B.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
C. 有利于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D. 摒弃佛、道的干扰,振兴了儒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是因为思想为政治专制等级服务,压抑人民反抗。
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思想特点
7. 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强调“无欲”。
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是
A. 发扬光大“无为而治”的思想
B. 淡化儒家重现世事功的主张
C. 努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体现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把儒学作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思想工具,在各朝各代的统治者纷纷利用儒学麻痹人民的思想,宋明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其目的是努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C.
8.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A.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 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C. 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D. 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思想文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描述良田、安居、出门、娶妻等都是书中获得,可见该朝代重文轻武,重视伦理教化的作用,“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儒家经典是学校的教科书,但是材料没有体现皇族承袭恩荫,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
9. 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A. 仁政思想
B. 伦理道德
C. 性恶论
D. 唯物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伦理道德,使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理学未继承仁政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理学也未继承性恶论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理学是唯心思想而非唯物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天理在理学中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故选C;AB不符合宋明理学的观点,排除;D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
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11. 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王阳明的“良知”是指
A. 人固有的善性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天的意志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阳明的“良知”是指每个人所固有的善性,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阳明的“良知”不是自然规律,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王阳明的“良知”也不是社会规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王阳明的“良知”是指人的意志而非天的意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2. 古代有一个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 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
B. 确理而后有气
C. 宇宙便是吾心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题干中甲徒认为是因为吹风幡才动,而乙徒认为是心动使幡动的,表明乙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B项意思是:我所看到、所听到、所触摸到的或所感知到的一切,就是这个宇宙的全部,是主观唯心论的核心思想,故B
项正确。
ACD三项主要属于程朱理学家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与题干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名师点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3. 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 维护封建礼教
B. 主张学以致用
C. 反对迷信崇拜
D. 抨击腐朽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明末李贽”、“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
可知,李贽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C与题意相符。
AD表述,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表述,主要体现顾炎武的主张,与题干意思无关。
故正确答案选C。
14.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了
A.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天命论、生知论
D. 工商皆民生之本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观点,所以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博学于文,行已有耻是孔子的观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命论、生知论是理学的观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而非工商皆本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 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他评价的是
A.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 李贽的《焚书》
D.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所说的政治思想指当时的民主思想,而卢梭的《民约论》也阐述了民主的思想。
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是儒家学派代表,提出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观点,与民主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来封建科举考试的专用教科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焚书》反对封建传统思想,但并没有提出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民主的思想,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16.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A. 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 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 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清之际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实质
17. 关于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对后世民众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B. 直接导致了清初的政治改革
C. 对君主专制制度造成强烈冲击
D. 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答案】B
【解析】略
18. 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写道:“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的一页,请在处依次填入合适的词语
A. 刻毒、深刻、聪明
B. 深刻、聪明、刻毒
C. 刻毒、聪明、深刻
D. 深刻、刻毒、聪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的一页,道家科研成果则是最的一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对应“刻毒”,儒家是主流文化,影响最深远,对应“深刻”,道家有辩证法和顺应自然思想,符合“聪明”,故A正确。
道家思想没有“刻毒”的特点,故B排除。
道家也不是影响最深远的,故C排除。
儒家思想也没有“刻毒”的特点,故D
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
19. 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
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 ①道家②儒家③墨家④法家
B. ①法家②墨家③儒家④道家
C. 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
D. 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体现了“兼爱”的思想,属墨家;②体现了“无为”思想,属道家;③体现了以法律为准绳的思想,属法家;
④中的“仁爱”思想属于儒家,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D排列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各家思想
【名师点睛】高考中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内容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①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②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异同;③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④春秋战国时代各家思想背后的阶级基础,因此要对各家思想有总体把握和细节的识记。
20.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C
21.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均是继承而非发展,由“民本”发展为“君本”是发展,承认维护现存统治秩序也是发展,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含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2.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D项正确;
A B C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合。
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复兴儒学运动
23. 周敦颐在《通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C. 存天理,灭人欲
D. 先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思想,存天理,灭人欲也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未反映出等级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和材料主旨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先天下之乐而乐也不涉及等级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4. 朱熹批评《资治通鉴》时说:“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号而不正其名。
汉丞相(诸葛)亮出师讨贼而反书‘人寇’。
此类非一,殊不可晓。
”下列选项与上文观点一致的是
A. “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
B.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朱熹批评《资治通鉴》存在的缺憾之一就是前后缺乏统一的标准,也就是没有以天理的教条,对历史进行褒贬评论,故选A。
B项讲的是读书时应有怀疑态度,与题意不符;C项属于心学的观点,心学认为“天理”在心中,“心即理也”,不承认外在的“理”,故排除;D项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内容。
25.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创新之处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不同之处: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成为正统思想。
孔孟儒学则强调“仁、礼”、“德治”、“仁政”等,不受统治者重视。
发展: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辩化;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一小问的“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只要将孔孟儒学和董仲舒新儒学
体系的特点答上即可。
回答理学对儒学的发展时需要知道理学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具有思辨化的特点,明白理学的积极作用在于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
在此基础上归纳一下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