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考试
语文
一、(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觉得,一个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素质。

平时,我也接触一些业余作者,说我们的生活里好像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呀,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过日子,怎么到有的人笔下就变成了小说,怎么我就发现不了什么奇怪的事,可以变成小说的事呢?这个问题,我不能不承认文学需要天分。

但是,文学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一个作家对生活感受能力的程度,也的确对他们的创作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体验生活,到农村去(或到其它一个地方),打着铺盖卷,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也是一种办法,但决不是唯一的。

所以,文学来源于生活,就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这是千真万确的。

关键是你对生活的感受。

什么叫感受生活呢?感受生活实际上就是感受人生,体验生活也就是体验人生。

把这个意义扩大到这一层以后,你就不会局限于仅仅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件事的发现。

我一开始是怎样少走弯路呢?我觉得,每一个作家,最初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敏感区。

因为,尽管有才华的作家都是非常聪明的,但他一个人不可能包罗万象。

我就不可能像蒋子龙那样,他小说中那种宏大的场面,大起大落起伏跌宕的情绪、气势,就不是我生活的敏感区。

我自己的敏感区在哪儿呢?通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在那些平凡的人和事当中,引不起大家注意的地方,恰恰是我对它有敏感。

我发现了它,我就抓住它不放,一味地追求下去。

这样,我终于找到了我在生活中的敏感区。

(摘编自铁凝演讲《怎样少走写作的弯路》)材料二:
“文学的根本精神是让人们的心灵相通,在这个时代,中国人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以各种形式参与着各国人民的生活;同样的,世界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着我们的生活。

”铁凝称,我们尤其需要敞开胸怀,与世界各国人民对话,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化成果,在与世界各国的作家学者的交流中扩展我们的思想。

同时,在这种对话中,我们也要自信地与世界各国的读者分享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分享中国文化的光芒和中国经验的丰盛,分享我们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希冀和梦想。

只有如此,中国文学才有可能全面参与到世界文学的建构中去;也只有如此,文学才有
可能带领我们,穿越分隔着人们的千山万水,唤起人们共同的人性,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我们关于世界、关于自身的认识和想象。

“越是面向世界,就越要自觉地扎根中国。

一个作家,为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写作,就是为人类写作。

”铁凝举例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以《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和苏童的《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些都证明,那些满怀文化自觉,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作家,广阔的世界在他们面前次第展开。

(摘编自张茜翼《铁凝:文学创作越是面向世界越要自觉扎根中国》)材料三:
你的题材一定要是你个人的、又超乎你个人的,要是大家的,是这个社会的,一定要找那个结点,选材一定要注意这个东西。

“同感”在选材的过程中是特别重要的,而在选材中能选择出这种具有同感的题材,就需要你十分关注这个社会,把好多事情要往大里看,如果事情特别大,你看不清的时候,又可以往小来看。

把国际上的事情当你村里的事情来看,把国家的事情当你的家事来看,看问题要从整体来看。

逐渐建立你对这个社会的敏感性,能找到它发展的趋势。

如果你对社会一直特别关注,对它有了一种敏感度以后,它的发展趋势你就相对有一定的把握了。

能把握住这些发展的趋向以后,你的作品肯定有一定的前瞻性。

这种意识久而久之成习惯了,提取素材、抓取题材、观察问题的时候你肯定就能找到那些东西。

一旦有这种意识以后,你在现实生活中就很容易发现你需要的东西,你就会知道哪些东西有同感性,哪些东西没有同感性。

如果你的题材具有同感性,你的作品就会引起共鸣。

如果你的作品中的一个家族、一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社会的命运相契合了,你才可能写出大的作品。

(摘编自贾平凹座谈会发言《写作的秘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铁凝认为即使是有才华的作家也不可能驾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敏感区,找到之后才能少走弯路。

B.铁凝认为自己的生活敏感区在发掘和表现平凡的人和事,而蒋子龙在这方面有欠缺,他更擅长描写宏大的场面,把握起伏跌宕的情绪、气势。

C.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大背景下,只要我们的文学创作能扎根中国,又与世界进行交流,就能超越国界,唤起共同的人性。

D.作家选材时要注意同感,要多关注社会,避免个人感受与经验,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写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作品。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文学创作需要对生活的具有较强感受能力,文学也是需要天分的,指出业余作者往往缺乏相应能力,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B.材料二中两次直接引用铁凝的观点并进行细致分析,意在阐明铁凝的文学创作观,让读者充分理解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C.材料三中指出作家在关注社会过程中,有些问题看不清的时候,要善于把大的事情往小里来看,就会把问题看清楚。

D.三则材料都是在探讨如何写作的问题,都贴合创作实际,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写作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铁凝和贾平凹在谈创作时都提到了“敏感”一词,请简要分析二者强调内容有何差别。

5.假如你想成为一个作家,以上材料在选择题材方面对你有何启示?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罗丹之约
铁凝
早春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罗丹作品要来中国了,它们将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展出。

在法国,在巴黎瓦雷诺大街的罗丹博物馆,当坐落在庭院内的《思想者》被一辆蓝色大吊车长长的吊臂轻轻吊离基座装进木箱时,数百名法国艺术名人默默注视着他,无数的摄像机和照相机镜头一齐对准了他的缓缓升起。

他们为他送行,他们都知道,这座巨大的铜像、斑驳的雕塑自1906年安放在这里以来,从未离开过故乡。

现在他就要出走,而且是第一次远足。

他初次远足选定的目标便是东方的中国。

把法国最伟大的青铜作品介绍到具有伟大的青铜文明的古老中国,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

这又仿佛是罗丹生前的一桩心愿,因为神秘的东方艺术也曾经给过他强烈的震撼。

于是我便乘火车去北京看罗丹。

小时候我就看过罗丹,当然那只是些印刷品。

其中两件作品给我的印象最深:一件是身披宽大睡袍,显出任意散漫的巴尔扎克;一件是筋肉松弛的裸体雨果。

少不更事的我曾经很不明白为什么罗丹要将两位大作家弄成这样。

在孩子的眼中,他对他们二位显得太随意了。

成人之后才发觉罗丹是多么坦率地对待了他这两位法国朋友,而他这两位朋友又是多么坦率地要求罗丹把他们弄成这样。

有本书中曾经提到,巴尔扎克认为罗丹只有把他弄成这模样,他才是真正的巴尔扎克。

于是至今每当人们提及巴尔扎克和雨果时,我眼前掠过的首先不是他们的著作,而是罗丹手下的那个“他们”。

我想这便是他们作为艺术家和作家的共同卓识与见地吧,是这种卓识和见地掠夺了观众的记忆。

罗丹具备这种掠夺观众记忆的力量,他掠夺了我的记忆,他在我心中就日渐伟大起来;他占有了我的记忆,我的记忆里便永远有了罗丹。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我在中国美术馆门前安静地排着队等待购买门票。

长长的队伍一直保持了少有的顺和与规矩,似乎来看罗丹的人们是有约在先的,人们在一瞬间变得相互友好和理解了。

然后我首先看见了“思想者”,他被安放在美术馆庭院的正中,他正面向着熙熙攘攘的大街和一片片古老的灰瓦屋顶。

他坐在岩石之上,全身赤裸,蜷曲着自己;他一手握拳抵住下颚,咬肌紧张地正陷入沉思。

这本是一个众人熟知的形象,这个几乎有点程式化了的姿势乍一看去,甚至没能唤起我的新奇之感。

而当我绕到他的背后时才真的激动起来,我惊讶于罗丹在思想者脊背上所倾注的良苦用心:原来在这面宽厚、雄健的脊背上,组织明确的肌肉群如汹涌的波涛正有节律地涌动起伏,使我忽然明白了罗丹在创作之初何以能摆脱诗人但丁原型的束缚,把身着裙装、面庞清癯的苦行僧形象换成了今天的“思想者”。

在这位肌肉发达、强壮雄健的思想者身上或许融入了艺术家全部痛苦而又美好的理想吧?他渴望从雄健的身体里发生雄健的思想,或者只有如此雄健的身体才有产生雄健思想的力量?罗丹不忽略思想者的头颅,但他更倾心于支撑这头颅的躯干。

于是即使思想者的一面脊背也成了表现这雄健思想不可缺少的因素。

于是我在他的被观众冷淡着的脊背上初次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者,在这面脊背上,他那紧张而痉挛着的每一个细胞都使我生出一种全新的幸福感。

我很为这一瞬间,这个我独自占有的瞬间而满足。

继而又想到,面对一件伟大的作品,人们都在人云亦云时,议论的或许都是它那被观众(或读者)自己程式化了的正面吧,对于它的背面却每每会粗心地忽略过去,尽
管作者曾经苦心用尽地去经营它的背面。

如今一个完整的“思想者”终于给了我能够思想的力量。

能够思想着是美丽的。

有力量思想的人也必是幸运的吧?
我感觉到了幸运,这幸运来自一个完整的“思想者”;我感觉到了幸运,还在于在“思想者”面前我与我的两位同行不期而遇。

他们是山西作家蒋韵和李锐夫妇,他们说,他们也是专门乘火车赶来北京看罗丹的。

虽然山西、河北两省相邻,我们却已有几年不见。

我们惊喜地互相注视着,眼前掠过陌生的观众,身后有《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和克洛代尔美丽的躯干。

罗丹包围了我们,令我们忽然意识到,我们本是共同赴了罗丹之约而来,只有罗丹才有如此的魅力吸引我们从各自的城市聚到这里。

我们惊喜地互相注视着,不提罗丹,也不提他为我们创造出的一切神奇。

我们甚至没说什么话,我好像害怕这份奢侈的突然消失,又仿佛在罗丹面前我们无需语言,我们都已明了思想着才是美丽的。

人生的奢侈却原来是极为有限的,《思想者》们能够远涉重洋落座于古老的北京已经不易,我能够亲眼目睹这些人类的奇迹,我还能够在这奇迹面前与久违了的外省友人相遇,这已算得上是人生的奢侈之一。

要紧的不在于这奢侈转瞬即逝,要紧的在于你真的奢侈过,即使罗丹已回故乡,即使友人也离你而去。

入冬时节,蒋韵从山西打来电话又说起罗丹,她告诉我说,我们去看罗丹那天是3月10日,那天是她的生日。

我一直相信,在我们各自的心里,都深深地感谢着罗丹。

是罗丹约会了我们,是共赴罗丹之约,使我们得以收获悠远而长久的思想的时光。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写众多法国艺术名人为《思想者》送行,表现了《思想者》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下文写“我”在参观时被其感染作铺垫。

B.东方艺术曾给罗丹强烈的震撼,他生前就想要将他的青铜作品介绍到有伟大青铜文明的中国,而今《思想者》首次远足便来到中国。

C.排队买票时,温暖舒适的天气与“我”心境相契合,有序的购票队伍更让“我”感受到了罗丹及其作品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D.《思想者》被安放在美术馆庭院正中,凸显其重要地位,但“我”对其已经熟知,觉得其姿势有点程式化,甚至没能唤起新奇之感。

7.文中关于“我”小时候看罗丹印刷品感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两件罗丹作品是巴尔扎克和雨果,但当时“我”不明白罗丹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B.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C.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D.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因而攻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遂破吴”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破”字含义相同。

C.“固辞而去”与“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中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

D.“中山与齐皆当此”与“当其南北分者”(《登泰山记》)中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遭遇饥荒,勾践感到恐惧,四水进谏时表示,饥荒是越国的福气,吴国的祸患,吴国国君喜欢名声而不考虑后患,向勾践提出借粮的策略。

B.越国向吴国借粮,吴国准备借给越国,子胥认为吴越两国是敌对关系的邻国,两国不能并存,不仅不能借粮,还应该攻打越国,否则悔之晚矣。

C.白圭先后去过中山国和齐国,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他留下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白圭都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两国都有五尽问题,会很快灭亡。

D.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曾先后向咎犯和雍季问计,二人意见不同,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最终取得了胜利,奖励功臣时却先奖励了雍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

(2)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

君行赏,先雍季,何也?”
14.文中的晋文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山中留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郑板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谚语对以上观点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A3.D4.①铁凝的“敏感”强调的是在广阔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寻找并追求适合自己写作的那部分区域;
②贾平凹的“敏感”强调的是要特别关注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找到同感性题材。

5.①有意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并不断追求;
②带着文化自觉,选择能反映中国本土特点的题材;
③要关注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趋势,选择具有同感性的题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的能力。

B.结合材料“铁凝称,我们尤其需要敞开胸怀,与世界各国人民对话,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化成果,在与世界各国的作家学者的交流中扩展我们的思想。

同时,在这种对话中,我们也要自信地与世界各国的读者分享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分享中国文化的光芒和中国经验的丰盛,分享我们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希冀和梦想。

只有如此,中国文学才有可能全面参与到世界文学的建构中去”可知,“中国文学全面参与到世界文学的建构”需要两个条件,既要“吸收借鉴世界文化成果”,还需要“分享中国文化的光芒和中国经验的丰盛,分享我们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希冀和梦想”。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而蒋子龙在这方面有欠缺”错误。

原文将二人进行比较,来说明铁凝的生活敏感区,并没有说蒋子龙在这方面就有欠缺;
C.“只要……就”错误,说法绝对。

由原文“也只有如此,文学才有可能带领我们,穿越分隔着人们的千山万水,唤起人们共同的人性,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我们关于世界、关于自身的认识和想象”可知,原文说的是“只有……才”。

D.“避免个人感受与经验”错误。

由原文“你的题材一定要是你个人的、又超乎你个人的”可知,是包含着个人感受,而不是避免。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A.“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错误,无中生有。

结合材料“平时,我也接触一些业余作者,说我们的生活里好像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呀,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过日子,怎么到有的人笔下就变成了小说,怎么我就发现不了什么奇怪的事,可以变成小说的事呢?这个问题,我不
能不承认文学需要天分。

但是,文学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一个作家对生活感受能力的程度,也的确对他们的创作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知,铁凝是在强调一些业余作者往往缺乏相应能力,而不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B.“让读者充分理解文学的魅力与价值”错误,应该是在阐明“越是面向世界,越要自觉扎根中国的道理”。

C.“要善于把大的事情往小里来看”错误。

根据原文“就需要你十分关注这个社会,把好多事情要往大里看,如果事情特别大,你看不清的时候,又可以往小来看”可知,原文的意思是“要注意大、小视角之间的转换”。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把这个意义扩大到这一层以后,你就不会局限于仅仅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件事的发现。

我一开始是怎样少走弯路呢?我觉得,每一个作家,最初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敏感区”“我自己的敏感区在哪儿呢?通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在那些平凡的人和事当中,引不起大家注意的地方,恰恰是我对它有敏感。

我发现了它,我就抓住它不放,一味地追求下去。

这样,我终于找到了我在生活中的敏感区”可知,铁凝的“敏感”强调的是在广阔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寻找并追求适合自己写作的那部分区域;
结合材料三“‘同感”在选材的过程中是特别重要的,而在选材中能选择出这种具有同感的题材,就需要你十分关注这个社会,把好多事情要往大里看,如果事情特别大,你看不清的时候,又可以往小来看。

把国际上的事情当你村里的事情来看,把国家的事情当你的家事来看,看问题要从整体来看”可知,贾平凹的“敏感”强调的是要特别关注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找到同感性题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把这个意义扩大到这一层以后,你就不会局限于仅仅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件事的发现。

我一开始是怎样少走弯路呢?我觉得,每一个作家,最初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敏感区”“我自己的敏感区在哪儿呢?通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在那些平凡的人和事当中,引不起大家注意的地方,恰恰是我对它有敏感。

我发现了它,我就抓住它不放,一味地追求下去。

这样,我终于找到了我在生活中的敏感区”可知,有意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并不断追求。

结合材料二“同时,在这种对话中,我们也要自信地与世界各国的读者分享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分享中国文化的光芒和中国经验的丰盛,分享我们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希冀和梦
想。

只有如此,中国文学才有可能全面参与到世界文学的建构中去”可知,带着文化自觉,选择能反映中国本土特点的题材。

结合材料三“‘同感’在选材的过程中是特别重要的,而在选材中能选择出这种具有同感的题材,就需要你十分关注这个社会,把好多事情要往大里看,如果事情特别大,你看不清的时候,又可以往小来看。

把国际上的事情当你村里的事情来看,把国家的事情当你的家事来看,看问题要从整体来看。

逐渐建立你对这个社会的敏感性,能找到它发展的趋势。

如果你对社会一直特别关注,对它有了一种敏感度以后,它的发展趋势你就相对有一定的把握了。

能把握住这些发展的趋向以后,你的作品肯定有一定的前瞻性”可知,要关注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趋势,选择具有同感性的题材。

6.B7.C8.①肖像描写,描写思想者的正面,突出沉思的形象特点;②比喻,形象地写出思想者的背面肌肉发达、雄健有力的特点;③对比,将罗丹与但丁作品的进行对比,突出罗丹的创作理念,他认为雄健的身体才有产生雄健思想的力量;④侧面描写,通过作者对思想者的深刻感悟,表明其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9.①呼应题目与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②强化作者感情,表达了对罗丹的崇敬之情;③卒章显志,突出了罗丹作品具有能使人不约而聚的感召力;④深化主题,强调思想着的时光是才是难忘的。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他生前就想要将他的青铜作品介绍到有伟大青铜文明的中国”错误,原文是“这又仿佛是罗丹生前的一桩心愿”,“仿佛”二字说明并非罗丹心愿,只是作者感受。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只剩下罗丹为他们塑造的形象”错误,原文说“我眼前掠过的首先不是他们的著作”,首先想到是雕塑,但没有忘记他们的著作。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他坐在岩石之上,全身赤裸,蜷曲着自己;他一手握拳抵住下颚,咬肌紧张地正陷入沉思”是肖像描写,描写思想者的正面,突出沉思的形象特点;
“在这面宽厚、雄健的脊背上,组织明确的肌肉群如汹涌的波涛正有节律地涌动起伏”运用比喻修辞,把组织明确的肌肉群比作汹涌的波涛,形象地写出思想者的背面肌肉发达、雄健有力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