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捕捉语文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于捕捉语文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作者:郭似龙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第12期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提倡和追求真实、自然、开放的课堂,突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崭新
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筛选有效的教学生成资源,从而促进师生
互动、教学相长。
一、提供思维空间,捕捉有效生成
教师只有开发多种教学资源,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
例如,教学《清兵卫与葫芦》一课的探究主题环节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本课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
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但此时又有新的观点冒出来。
有学生认为这篇课文的主旨绝非仅此
而已,还有其他深意:表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孤立无援的忧思。
理由是: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
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
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就是他的葫芦,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
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
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教师
能从学生这些真实的想法中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也为今后的语文探究学习活动埋
下了“探究”的种子。
二、善用学生错误,扩大生成资源
课堂上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难免会有偏差,它直接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不断地纠错中掌握知识,
感悟道理,增长才干。
例如,笔者教学《孔乙己》一课,在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时,一位学生突然说:
“孔乙己自己偷人家东西被打是活该,为什么要同情?”面对学生认为孔乙己偷窃被打,不值
得同情的错误解读,笔者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意识到这一生成资源如果善加利用的话,可以
加深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因此,笔者并没有急于否定他的错误信息,反而欲扬
先抑地支持他的观点:“孔乙己受雇于人抄书,却将人家的书籍、纸张、笔砚偷走当然不对,
挨打活该。
”然后乘机追问:“孔乙己为什么偷东西?偷什么东西?他认罪态度如何?”一步
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感知孔乙己的悲苦,从而进一步感受典型环境中的“孔
乙己”。
至此,由于笔者重视对学生的“出错”资源进行巧妙整合和合理利用,生成了新的教
学资源,也让学生对孔乙己有了正确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的方式学习掌握知识,这不仅能促进教学资
源的动态生成,还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与完善。
例如,在教学《懒惰的智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笔者引导学生对文
章题目中的“懒惰”一词进行深入地探究解读。
课伊始,笔者向学生提问:“‘懒惰’通常是
指‘不爱劳动和工作’,那么懒惰又何来智慧呢?作者凯利有没有搞错呢?请结合课文,用一
两句话说说凯利对‘懒惰’的理解”。
懒惰还会产生智慧?真是闻所未闻,学生也疑窦丛生,
探究热情高涨,想要快点揭开疑团。
于是他们开始快速认真地阅读文本。
不一会儿工夫,学生
便找到了答案,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懒惰”是指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有的说,“懒惰”是指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有的说,“懒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问题意识……
总之,新课改下的课堂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它不仅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平台。
教师应善于捕捉和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捕捉学生的灵感火花,使其潜能得以深度开发。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东碧中学)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