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品——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品——悟
作者:梁军磊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8期
【摘要】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
本文结合阅读心理学理论,提出在阅读中遵循感知、理解和深悟三境界的阅读规律,阶段式的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通过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感知理解深悟
阅读对于语文之重要性自不待言。
但在实际的阅读活动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在拆解文章的现象,这种僵化的阅读模式(或授课模式)不仅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而且使阅读活动陷入浮浅化,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在的生命。
阅读是开放的、自由的,但阅读也必须遵循一定的阅读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那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按照阅读心理学理论,阅读从感知文章的外在形式入手,通过解析品味文章,进而由浅入深的领悟、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即感知、理解、深悟三层境界。
这三层境界相互联系,相互诱发,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动态的、有序的、完整的阅读轨迹。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以这样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一、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作为阅读活动的第一个阶段,它主要表现为读者对文章感性的、整体的把握。
这个阶段主要是读者通过初步阅读,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音韵等外在的形式,获得一种直接性的审美感受。
在阅读活动中,读者最深刻印象的初感往往是文章精彩动人的地方,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因此,在阅读中,首要的是要调动是自己的有意注意,自觉地去捕捉阅读的初感印象。
(1)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朗读。
我们都知道朗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朗读是理解文本很重要的手段。
我在课堂上的处理是:学生先自由朗读一遍文章,教师接着进行范读,学生进行第三次集体朗读。
“三读”的作用各不相同:学生第一次朗读的作用是对作品进行初步接触,疏通字词,初步进入“初感”阶段;教师的范读起到的作用是引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感知,对句读、字音、韵律等做出示范作用;学生的第三次整体朗读是从整体上进行熏陶,加强课堂的感染力度,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整体性作为初感的重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是作为整体感知的形式呈现于读者的头脑中,也只有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才能真正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当然,“初感”阶段对整篇作品的把握是混沌、朦胧的。
在阅读活动中,怎样把握“初感”的整体性特征?不同的文章往往有不同的方法,但在阅读实践中,也有一般规律。
在“初感”中应当有意识地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意了解和弄清文章的主体形象,把握文章的主体建构。
主体形象往往是一篇文章整体营构的艺术焦点。
在阅读中弄清主体形象,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不同的文章主体形象是不同的,它与文体的相关度较大。
小说、传记中一般是人,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有的是物体,如唐诗中的咏物诗,如李商隐的《柳》、杜荀鹤的《小松》等。
第二,把握文章的基调。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基本情调,也就是基调。
基调是统摄文章的灵魂,是蕴藏在文章中的感情的潜流,是贯通文章整体的主旋律。
它不是作者对某一个别事物的具体感情形态,而是对文章中反映出来的所有现实关系的总的感情倾向,同时它又消融在具体的感情形态中,随着具体的感情形态遍布在整个文章里。
文章的感情基调有直接和间接的表现,直接表现的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在文章中,多是采用间接表现的方式,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融情于景,或运用典故,或采用象征手法等等。
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对这些表达感情的方式有所了解,然后再借助具体的文本,让学生熟练掌握。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文章开篇就说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就给文章奠定了一个基调,下文中,作者还写道:“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些句子,对理解作者那种身不由己的处境很有帮助。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满现实而又无力超脱的知识分子苦闷的内心。
这种贯通整体的苦闷、哀愁的抒情主旋律,也就构成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具体分析,细细品味
“品”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是极为关键的手段,用现代阅读理论来解释,“品”就是理解的阶段。
“理解”是阅读过程不可缺少的过程。
从阅读实践来看,理解可以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章的字面理解和文体的外在形式的理解,这是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中,对文章的表层理解一般可以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行解决的形式。
因为表层理解很多是属于文章的浅层意思,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以解决的,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帮助来完成。
所谓深层理解,就是对文章的深层意蕴进行理解,这是对文章象征含义的捕捉,对文章深层意蕴的品鉴。
深层理解有几个特点:一是情感性。
阅读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最终要体现为一种情感的感受状态,对文章的理解是与这种情感活动交织于一体的。
所以,在理解文章时,要时刻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脉络。
二是具体化。
即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选择适当的成分,来充实文章中的空白,发挥阅读者的创造性,对文章进行具体分解和重构。
三是多义性。
但凡优秀的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性,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
是对作品的多义性理解。
因此,在文章的深层次理解中,面对文章多层次、多方面的意义,加上读者的个性差异和阅读能力,从文章中所品味到的意蕴自然有所不同。
三、出乎其外,升华妙悟
深悟,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
宋代严羽称之为“妙悟”。
它是把感知、理解的阅读结果重新联系、统一起来,让语言形式和内容思想、具体布局和整体框架、表层形象与深层意蕴、作者本意与文章全部意义等方面统统合成再构一体的过程。
读者对文章进行宏观性的理智审视和鉴别,从文章中“悟”出其中深藏的人生精义。
那么,在阅读实践中,怎样才能进入“深悟”境界呢?阅读者要切实达到“深悟”的境界,必须在进入理解阶段的同时,着力探讨“为什么写”的问题。
只有对这个问题做出透辟的回答,进入文章的深层艺术境界,才能说是达到了“深悟”之境。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深悟”之境,须在理解的同时也必须进行对文章深层内蕴的理解。
因此,在进入教学时,教师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风格有一个详细了解。
譬如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介绍苏轼被贬的背景,介绍“乌台诗案”对他的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就了解苏轼不是一般的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思及先贤,慨叹自己无力效国,在缅怀历史英雄豪杰其实在寄托他的高蹈胸怀。
其次,须掌握“卒章显志”的写作规律。
即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所要表现的胸怀、志向自然说出来,给人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力量。
因此,作者的情志更多的是在文章的结束时表达出来。
当然,文学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也不能全然概括。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其进入阅读的“深悟”境界大有裨益。
例如在辛弃疾的名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词的开头是写醉态朦胧而入梦,中间细写梦境,最后写道“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在梦境中词人对自己年青时驰骋沙场、挥兵抗金的壮举进行回顾,但突然一转到现实被投降派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终身壮志难酬,因而最后两句是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揭示。
综上所述,从感知、理解到“深悟”,构成了阅读活动的轨迹。
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又逐层深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恰当的运用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确实可能的事情。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江市两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