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阅读小测
散步教案 《散步》教案(优秀3篇)
![散步教案 《散步》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68354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d.png)
散步教案《散步》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散步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3篇《散步》教案。
《散步》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仔细观察画面,尝试根据画面提供的细节预测故事的发展。
(2)能大胆地表述自己对故事内容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3)学看大图书,萌发阅读图画书的兴趣。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难点:重点: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大胆讲述观察的结果难点:联系前后书页的因果关系,了解故事发展的原因活动准备:自制大图画书一本、自制图画书19本,PPT一份活动过程:一、出示封面,猜测故事的情节。
(8分钟)1、出示图书的封面:“今天胡老师带来了一本书,叫《母鸡萝丝去散步》,你在这本书的封面里看到了什么?”2、“那你来猜猜这个故事可能讲什么呢?”(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猜测)二、认真观察图片的细节,并尝试根据观察来猜测故事的情节发展。
(15分钟)1、一次尝试根据图片猜测故事的发展1)教师讲述故事的一、二页:“母鸡萝丝走出家门出来散步了,一只饿得发慌的狐狸正悄悄地跟在它的背后。
萝丝走过院子,你在这幅画面里看到了什么?”2)“母鸡萝丝会被吃掉了吗?可能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请来猜一猜,说一说。
”(请幼儿猜测故事的发展)3)小结:“原来画面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如果你看仔细了画面还能讲出这么好听、有趣的故事。
”2、出示池塘、干草堆、磨房、篱笆和蜂箱的图片(PPT)分组猜测1)“萝丝散步还绕过了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房、穿过了篱笆、钻过蜂箱,在这些地方还可能会发生什么样有趣的事情呢?请你先挑一幅画面仔细观察一下,再来猜测故事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2)幼儿自由交流3)教师每幅图片选择个别幼儿讲述。
三、师生完整阅读,感受作品的幽默和风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含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2d196a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6.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1.(6分)字词积累。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票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qiáo cuì的脸现出yāng qiú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忘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4分)①qiáo cuì( ) ②yāng qiú( )③絮.叨( )④仿膳.( )(3)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修改。
(2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2.(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发展繁荣不懈奋斗。
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④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强烈爱国情怀的体现。
《短文二篇》八上语文小测(答案版)
![《短文二篇》八上语文小测(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3d197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9.png)
11《短文二篇》小测一、文学常识1.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2.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3.[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4.[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 ),他承袭祖父谢玄(343- -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6.[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
7.[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8.[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二、解释下列字词,并翻译句子。
(1)答谢中书书1.山川之美,古来共(共同)谈。
高峰入(耸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的秀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水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班斓,交相辉映。
交,交相)。
青林翠竹,四时(四季)俱(都)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完备。
3.晓(清晨)雾将(将要)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竞(争相,争着)跃。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猴、飞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将要落山了,水中前有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4.实(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其(代词,这种)奇者。
(这)确实是人间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欣赏这种奇景的人。
(2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就)一起在院子散步。
4.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的闲人罢了。
七上语文人教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七上语文人教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0fe2d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8.png)
七上语文人教第二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评价错题一、积累运用(16分)1.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6分)阅读,是一种学习。
通过读《秋天的怀念》,使我明白了不要只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这样往往会忽略亲人因你而憔悴的面庞。
读《散步》,我懂得了①(解释解散解决)分歧的最佳方式是体谅与尊重。
读《金色花》,我体悟到对母亲的爱不分国界,不分形态,它取jué于你的内心。
读《荷叶·母亲》,那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的红莲定能明白荷叶对自己的荫bì。
不要徘徊.,把时间花在阅读上,去②(感怀感受感悟)文字或显豁直露,或深沉含蓄的韵味吧!(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攲.斜( ) 徘徊.( ) 取jué( ) 荫bì( )(2)请从括号中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2分)①②(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分)2.将下列句子排成语意连贯的段落,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非物质状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
②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④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⑤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A.⑤③②④①B.③⑤①④②C.⑤④①②③D.③⑤②④①3.新风向·弘扬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集思广益,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了“寻交友之源”“探交友之道”“晓交友之法”三个环节。
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8分)【环节一寻交友之源】甲骨文字形字源解说“朋”的甲骨文字形像两串连在一起的贝壳,后引申为同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96cc5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8.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2)一、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霎.时粼.粼瘫.痪憔.悴匿.笑祷.告并蒂.覆.盖徘徊.敧.斜絮.叨2.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ì弄取jué烂màn chuí打jué别荫bìyāng各dé其suǒ求沐yù心xùfān来fù去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捶歧塘憔锤岐糖樵蔽雅祷荫弊稚涛阴4.选词填空。
(1)母亲(信任相信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永别离别)。
(3)当一切恢复(沉寂寂静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4)那朵红莲,被那(繁杂繁密细密)的雨点,打得左右鼓斜。
(5)在无(遮盖遮掩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骤(4)撒盐空中差.可拟(5)未若..柳絮因风起(6)陈太丘与友期.行(7)去后乃.至(8)相委.而去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今义:(3)相委而去.古义:今义:(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二、语言运用7.(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C.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D.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2)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3a8468b8f67c1cfbd6b857.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及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1)长妈妈。
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2)二范爱农。
以为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中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二、综合性学习(6分)7.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七年级一班准备召开一次“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6分)(1)请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写在下面田字格里。
(1分)(2)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
(3分)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纪伯伦说人的嘴唇能发出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她呵护我们成长,也带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为母亲唱响心中的赞歌。
学会感恩母亲吧。
(3)母亲节,你会为母亲准备什么样的礼物?说说你的想法。
(2分)为母亲唱歌、写感恩卡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阅读(36分)(一)阅读《散步》中的几段文字,完成8~11题。
(11分)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2018~2019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6散步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6散步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82233fa300a6c30d229f08.png)
6《散步》课时训练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 ) 拆.散( ) 熬.过( )粼.粼( ) 桑.树( ) 一霎.时( )2.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3)我决定委曲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 )(4)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忍受,艰苦支持)B.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形容水的明净)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意见不一致)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各有一处错误,请在横线上加以改正。
(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同学们明白了父母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B.父母外出打工后,姐姐挑起了家庭重担,像母亲一样无时无刻呵护着弟弟妹妹。
C.由于徐力维勇敢地帮妈妈承担起赡养老人、照顾爸爸的责任,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被誉为“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
21·cn·jy·comD.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6.仔细观察右边漫画《传承》,请写出漫画的寓意。
7.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母亲想走大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想走小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母亲与儿子的分歧,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6 散步-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前预习课后检测同步卷(部编版)
![06 散步-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前预习课后检测同步卷(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433409c8d376eeafaa316e.png)
6 散步素养前测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梳理一下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和多音字注音。
嫩.芽( ) 拆.散( )背.起( ) 粼粼.()积累()铺设()累劳累()铺累赘()店铺()2. 根据注音写汉字组成词语。
shà( )时分qí( )áo( )过取jué()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信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那里尽头是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粼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素养达标知识通关知识点1 正确理解标题1.课文以“散步”为题的作用是。
课堂笔记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回答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主旨、修辞等方面去考虑。
散文标题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种: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表达多层含义;表述作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或结构思路。
知识点2 概括课文主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题。
课堂笔记(1)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的句子。
(2)注意标题的提示作用。
(3)分析材料的详略,一般来说,详写的内容即突出中心所在。
(4)概括主题的一般格式:文章描述了(描写了、刻画了)XX的事迹或人物、景物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XX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XX的感情。
知识点3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3.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
请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课堂笔记内容上的作用:(1)抒发感情。
《散步》教学重难点及检测分析
![《散步》教学重难点及检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7a742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f.png)
《散步》教学重难点及检测分析《散步》教学重难点及检测分析【教材分析】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024年单元测试卷(7)+答案解析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024年单元测试卷(7)+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53f2a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8.png)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024年单元测试卷(7)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沉睡了一冬的荷塘,在初夏的太阳里,再也不愿沉默了,_______。
圆圆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盘子,上面盛满昨夜飘落的雨珠,阳光照射下,像一颗颗晶莹别透的珍珠,在它闪亮的眸子里,映着夏日的阳光,好像在悄悄告诉人们,这里不久又将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A.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争先恐后地展开一片片荷叶B.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展开一片片荷叶,争先恐后地C.一片片荷叶在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争先恐后地展开D.一片片荷叶在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展开,争先恐后地2.下面是小深同学写的邀请函,其中谦辞和敬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邀请函亲爱的张老师:您好!我们很荣幸的邀请您参加我们班级的“图书馆阅读打卡”活动,期待您能抽出宝贵时间莅临指导。
活动时间:11月1日上午第一节课。
活动地点:701班教室。
感谢您的赏光和支持,欢迎你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的拙见。
A.荣幸B.莅临C.赏光D.拙见3.结合《狗•猫•鼠》的相关内容,下列作者讨厌和仇恨猫的原因有误..的一项是()A.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
B.猫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
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
C.作者说自己现在“已经改变态度,对猫颇为客气”,可见后来不恨了。
D.猫吃了作者小时候的一只心爱的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作者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①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
③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
④______,应傍战场开。
⑤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来表达思乡的愁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⑥《观沧海》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散步》教学重难点及检测分析
![《散步》教学重难点及检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65190ddd3383c4bb4cd2ae.png)
《散步》教学重难点及检测分析【教材分析】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6《散步》综合能力测试题(有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6《散步》综合能力测试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dab15243323968011c928a.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6 《散步》综合能力测试题一、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1.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pū()着。
2.后来发生了分歧()。
3.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二、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拆()折().幼()幻().熬()遨().芽()讶()⎧⎨⎩⎧⎨⎩⎧⎨⎩⎧⎨⎩三、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四、阅读。
(一)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人教部编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测试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测试语文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1cda88e4afe04a1b071dee1.png)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测试语文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信服挺住铺着水泡B.分岐取决强壮拆散C.委屈桑树蹲下鱼搪D.幼小毕竞嫩芽温馨2.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语言表达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选择填入括号恰当的词语。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②无奈③生长B.①拖②高兴③覆盖C.①熬②信服③铺D.①活②犹豫③滋生三、其他5.“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四、现代文阅读课内语段阅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六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小测(无答案)鲁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小测(无答案)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16dc7503d8ce2f01662313.png)
《散步》一、基础知识1、注音(4分)霎时()分歧()酷冬()熬过()(shà qí kù áo)2、理解句子含义(4)①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结合课文,抓住“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去理解。
【答案】①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②“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
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3、解释词语(2分)(一会儿,形容时间很短。
极冷的冬天。
酷,极。
)霎时:酷冬:4、选词填空(3分)①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长着)。
②我的母亲又(熬过度过)了一个严冬。
③母亲(摸摸抚摸)孙儿的小脑瓜。
(熟悉课文,就能选出。
【答案】铺着熬过摸摸)5、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4)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②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结合语境理解。
【答案】形象的写出了母亲面对漫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经受的磨难之大。
“早已习惯”:说明母亲和儿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已经比较长。
“还习惯”:说明儿子因为年龄小,在许多方面尚未形成主见,往往照父亲的意见办事。
)6、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
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解析】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结合课文主题回答。
【答案】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
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
语文课文散步的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散步的教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25dbb5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3.png)
语文课文《散步》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2)通过讨论、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珍惜。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选择,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家庭亲情、责任感的深刻理解。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散步》的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拨。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家庭亲情和责任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的亲情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对家庭、亲情的感悟。
四、作业布置2. 请学生就课文《散步》中所体现的家庭亲情、责任感,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并对下次教学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以及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修辞手法实践和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写作能力。
短文两篇《散步》《金黄的大斗笠》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短文两篇《散步》《金黄的大斗笠》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8597db4a417866fb94a8e30.png)
示儿教学反思
《示儿》教学反思
《示儿》这首诗通俗易懂,写出了诗人陆游终生的心事和无穷的但愿,表达了作者渴想光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忱。
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诱学生反复诵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上课伊始,由于有学生课前的预习,所以直接让学生紧扣全诗的情感基调,感受诗人的“悲”,然后通过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让学生理解诗人陆游的临终之“悲”,感受诗人对祖国前程的忧愁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用坚定的豪情表现出诗人一辈子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遭到沾染、得到鼓舞。
教学进程中,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是我没有判断到的,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侧重对学生相干语文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全面提高本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
七年级上册《散步》检测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散步》检测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e56c87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d.png)
七年级上册《散步》检测题【附答案】导语:下面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检测题,敬请同学们的关注和练习。
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煎熬(2)波光粼粼(3)一霎时2.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各得其所:分歧:委屈:3.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上的嫩芽也蜜了。
(2)我想折散一家人,终不愿意。
(3)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4)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二、阅读理解(一)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5.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6.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7.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8.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我说:“走大路。
七年级语文下册《散步》综合能力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散步》综合能力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795bb214431b90d6c85c7ba.png)
《散步》综合能力测试题一、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1.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p ū( )着。
2.后来发生了分歧( )。
3.一霎( )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二、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1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 ________ 4________ ________ .拆()折().幼()幻().熬()遨().芽()讶()⎧⎨⎩⎧⎨⎩⎧⎨⎩⎧⎨⎩三、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四、阅读。
(一)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育资料】《散步》同步测试 解析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散步》同步测试 解析学习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dbb82d39763231126edb11a2.png)
《散步》同步测试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信服挺住铺着水泡B.分岐取决强壮拆散C.委屈桑树蹲下鱼搪D.幼小毕竞嫩芽温馨【答案与解析】A(B.岐—歧;C.搪—塘;D.竞—竟)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答案与解析】 (1)水波在阳光下明亮闪烁。
(2)忍受,耐苦坚持。
3.选择填入括号恰当的词语。
( )①我的母亲又( )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 )着。
A.①度②无奈③生长B.①拖②高兴③覆盖C.①熬②信服③铺D.①活②犹豫③滋生【答案与解析】C4.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案与解析】B5.“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与解析】景物描写。
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生命的希望。
二、课内语段阅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小测
姓名学号
一、【课内文段分析】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 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
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
2.“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你一种什么样的印象?你觉得为什么要加入景物描写呢?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1)“有的浓,有的淡”中“浓”的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
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
C、这里指颜色深。
4.为什么“我”的母亲和儿子都不算重,“我”和妻子却都走得那么慢,那么仔细呢?
二、课外阅读。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
”——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入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入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林清玄《浴着光辉的母亲》)5.请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我”在公共汽车上的见闻。
6.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用那么崇敬的眼神看那位母亲?
7.“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请你说说这句话特别之处在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在文中找出来。
三、课外阅读。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父亲摔倒时,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发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儿,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他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天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蔚蓝的大海,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却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就在此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刹那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体解剖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能解释的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皆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10.请简要谈谈你对下面两个描写性语句中加粗部分的理解。
①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②刹那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11.文中的“父亲”为什么没等到与妻子会面便倒下了?
12.“奇迹的名字”为什么叫“父亲”?请结合本文内容加以说明。
13.依据本文内容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
A.本文谱写了一曲伟大父亲的颂歌,使人在直白的叙述中体会到深沉、悠远、坚韧、博大的父爱。
B.文中的“他”多活了三天,惟一原因是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C.在写事中塑造人物形象,在人物语言行动中提示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特点之一。
D.全文选取“父亲”生命中短暂而漫长的三天中的几个镜头,让我们看到他的隐忍和爱心,这是本文选材精妙的特点文章结尾一段与开篇的第一自然段相呼应,使全文结构更趋谨严。
答案
【课文阅读】
1.D
2.优美闲适,烘托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
3.(1)C
4.一、小路难走,避免受伤;二、对于“我“和妻子来说,儿子和母亲都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希望时时都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
【课外阅读】
第一篇:
(1)一位母亲不断痛惜呵护弱智的儿子,乘客们都很崇敬她。
(2)因为那位母亲无私地溶入爱里令他们非常感动。
(3)比喻十分新奇,把抽象的情感变化具体化了,便于读者体会,同时也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4)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第二篇:
1.本文讲述了一位父亲在带女儿探亲的途中,不慎被一把水果刀扎进了心脏,而他却多活了三天,直到自己的女儿和妈妈见面的那一刻才含笑而去这堪称是个奇迹,在医学会议上,人们纷纷给它命名,但是,所有的名字都不恰当,因为,它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父亲!
2.①因为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怕自己坚持不到把女儿交给她妈妈。
②这是从小女孩视角描写的,先是血喷如注,从心理感受上无法再看下去,形成满眼幻觉;同时从作者角度描写具有象征意义——表现父亲的爱心和精神。
3.从文中内容的理解可以得出结论:这三天,这位“父亲”完全是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送女儿的信念支撑的,一到达目的地,他觉得完成了使命,于是便倒下了。
4.因为伟大的“父亲”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不是只凭医学原理所能解释清楚的。
5.B 和D(B项“惟一原因”错误,重要原因是父爱的力量;D项“呼应”一语分析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