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作者:何宏莲郭诗瑶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05期
摘要:“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较广,主要表现为弱化自我价值认同、影响人际关系和谐度和加剧代际隔阂。

大学生自身处理负面情绪能力不够、家校对“丧文化”正确引导不足、互联网推波助澜及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竞争加大是“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而提高大学生群体自身能力、强化家校良性引导、加强互联网媒体文化监管建设和优化社会环境可以有效缓解“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丧文化”;大学生群体;青年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5-0027-04
2016年,情景剧《我爱我家》中葛优眼神呆滞、浑身无力躺在沙发上的画面被截成表情包在社交网络上风行,从此“丧文化”正式走入大众视野。

近年来,“丧文化”已成为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现象,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侵入大学生群体并广泛传播。

“丧文化”传递的焦虑、迷惘等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群体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研究“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并找出其原因,进而提出缓解对策,这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丧文化”解读
“丧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丧文化”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例如,李佳昕将“丧文化”定义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群体对诸多现实的一种抵抗,是青年群體的自我宣泄和释放压力的方式[1];萧子扬、常进锋、孙健认为“丧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通过带有颓废、绝望等负面情绪的语言文字、图片、音视频,在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中广泛流行[2];张晓庆对“丧文化”的理解是青年群体的学业、事业、感情等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顺而失去希望和奋斗的动力,从而表现出颓废和绝望等难以自拔的生活状态[3]。

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将“丧文化”概括为:主要流行于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间,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带有消极情绪的一种青年亚文化。

“丧文化”主要通过互联网媒介,以表情包、文字、音乐、影视剧等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

诸如“葛优瘫”、总是流泪的悲伤蛙、懒蛋蛋等“丧”表情包;“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明天和后天的苟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气馁,因为生活明天还会继续欺骗你”等“丧”语录;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等“丧”文学代表作品;《无底洞里的动物》《感觉身体被掏空》等“丧”音乐;《不求上进的玉子》《伦敦生活》等“丧”剧。

此外,市面上还涌现出大量“丧文化”相关产品,如“丧茶”“凑合过的确幸蛋糕”等。

大学生群体既是“丧文化”的接收者,又是“丧文化”的传播者。

他们通过分享“丧”表情包、“丧”语录等加速“丧文化”的传播,使“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范围扩大。

二、“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
(一)“丧文化”弱化大学生群体自我价值认同
“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大学生否定其自我价值。

大学生群体步入大学后开始独立生活,处于社会化的进程中,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多方面需要进行自我协调。

即部分大学生是通过“丧文化”独有的自嘲方式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但受生理年龄较小和思想不够成熟的影响,过分沉浸于“丧文化”获得短暂自我释放的同时,也会跌落到负面情绪的旋涡中,进而导致自我否定,出现精神虚无、理想淡薄等状况,长此以往便会打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愿,不利于其长足发展。

(二)“丧文化”影响大学生群体人际关系和谐度
“丧文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丧”情绪容易裹挟周围人的情绪。

这种负面情绪不仅影响身边的人,也会通过分享“丧”表情包、“丧”语录等传递给网友。

如果一个人长期对外输出“丧”气,久而久之周围的人就会疏远他,进而导致人际关系和谐度下降。

还有部分大学生受“丧文化”影响不愿吐露心声,喜欢沉溺于网络寻找新鲜与刺激,与周围人群和外部世界产生距离感,这同样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丧文化”加剧了代际隔阂
“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代际隔阂。

英国学者赫胥黎曾说过,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

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形成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作为成长于不同时代背景的两代人,大学生和家长在价值观、思维方式、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产生代际隔阂。

此外,中国父母大都是在中国精英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容易忽视对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丧文
化”及大学生群体“丧”气满满状态的引导,加之大学生群体与父母缺乏或拒绝沟通,在“丧文化”影响下,这种代际隔阂有加剧的可能性。

三、“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
(一)部分大学生自身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不够
部分大学生处理负面情绪能力不够是“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理想与现实是大学生群体想要平衡好却又难以平衡的两方面。

大学生通常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抱负,对生活期望值过高,但又难以正确认识自身的实际能力,从而产生失望和沮丧等情绪。

“丧文
化”独特的“丧”式表达方式与大学生群体追求时尚与猎奇的心理相吻合,它的出现让大学生群体的负面情绪有了暂时逃避的空间与地带。

但由于部分大学生自身掌控能力欠佳,不能把控好自己和“丧文化”之间的距离,认识不到这种偏激化的“丧”式表达并非缓解挫败的正确路径。

过度沉溺“丧文化”会使“丧文化”的消极影响如滚雪球般逐渐变大。

(二)高校、家庭对“丧文化”的正确引导不足
“丧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已经引起高校和家长的注意,但仍存在重视不够和引导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和家长过度重视单一成绩导向,忽略大学生群体心理需求,导致大学生群体过度依赖“丧文化”疏解压力。

单一成绩导向是把学业与成绩作为衡量大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或最高标准,相对忽视其学业之外的状况与需求,尤其是忽视心理需求。

很多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易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限制,本应朝气蓬勃的他们,常因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单一的成绩评价标准,而变得精神萎顿。

二是教师和家长对“丧文化”影响的辩证认识不足。

对于“丧文化”的流行,部分家长和教师对此并不理解,且对于“丧文化”并未进一步了解,看到其夸张、颓废的表现方式就急于否定。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丧文化”虽然有负面作用,但也存在相对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情绪。

如果高校和家庭可以充分利用好“丧文化”的积极影响,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与“丧文化”之间的距离,那么“丧文化”就可以转化为大学生群体放松心情的“调味品”。

三是高校和家庭引导方式创新不足,引导大学生群体主动改变意愿的方式、方法欠缺。

传统教育存在形式单一的缺点,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师单方面输出为主,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家长说教为主,二者均缺乏创新,大学生群体对此类方式感到麻木,久而久之失去兴趣,缺乏主动改变自己消颓状态和主动向主流价值观靠拢的意愿。

(三)互联网对“丧文化”传播的推波助澜
互联网对于“丧文化”消极影响的扩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互联网是“丧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随着其不断发展,“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负面影响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第一,互联网对“丧文化”传播的推动。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娱乐放松方式的更迭,涌现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这些媒介的发展既提供了更多舒缓神经的娱乐工具,也为“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网络上各个媒体为了抢占主市场,利用“丧文化”做文章吸引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如在网上流传一些“生不如狗”“没有人必须沉重地活着,请尝试一下颓废的生活”等不负责任的话语。

某些美妆博主甚至推出“甜丧妆”和“厌世妆”来夺人眼球。

上述行为均在拉近大学生群体与“丧文化”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催生大学生群体的焦虑情绪。

第二,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丧文化”传播的助推。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整合数据速度较之前有较大增长,可以根据用户使用记录,完成每个用户独有的信息链条,构成“信息茧房”。

各类软件依托“信息茧房”可以更好地掌握目标群体的喜好,并有效针对每个人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

大学生群体在完整浏览一遍“丧文化”相关内容后,便会收到第二、三、四、五条相关内容的推送。

微博热搜榜单每年的年度热词榜上都能看见“丧”的踪影。

在“信息茧房”的助推和热搜栏的引导下,大学生群体对“丧文化”信息的获取由主动变成了被动。

第三,互联网提供的虚构空间成为“丧文化”的发酵温床。

新的媒介环境不仅瓦解着主流媒体搭建的议题框架,也在网络上再生青年群体的“部落”[4]。

”微博、微信、豆瓣等各类社交APP都有“丧文化”相关讨论群组,而大学生群体常活跃于其中。

在不用实际接触的虚拟空间中,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与讨论或是隐身潛水,这种虚拟空间的高度包容性助推“丧文化”消极影响范围扩大。

(四)社会结构转型加剧了“丧文化”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群体的心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速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大学生群体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残酷环境产生碰撞,加剧了“丧文化”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但由于其并未真正踏入社会,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没有足够的能力面对来自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压力。

面对生活的无力感和对未来前景的焦虑,加上缺乏改变生活状态的动力与决心,使大学生群体易陷入自我困扰的境地。

相对于“再黑暗的隧道也有出口,光明一定就在前方”“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有希望”等励志鸡汤语录,“有时我们觉得别人误会了自己,其实是我们自己误会了自己”这类“丧”气十足的话语更能准确表达大学生群体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他们期望通过这种夹杂自我安慰与讽刺的文化现象来缓解社会结构转型发展带来的焦虑,但长时间沉浸其中不免加剧“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

四、应对“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消极影响的策略
缓解“丧文化”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应结合上述原因及大学生群体复杂多样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与教育。

(一)大学生群体应提高自身能力主动远离“丧文化”
“丧文化”的幽默自嘲只能逃避一时,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始终是落在大学生群体自身的肩上,因此,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主动远离“丧文化”,通过正确方式疏解负面情绪。

第一,大学生群体应提升自我掌控能力。

自我掌控能力可以让大学生群体避免长时间沉浸于负面情绪。

一名具备良好自我掌控能力的大学生能自觉抵制“丧文化”的不良影响,用运动、倾诉、看喜剧等方式来排解自身的颓废情绪,通过完善的自我控制模式保障自己在“丧文化”浪潮中行稳致远。

第二,大学生群体应加强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是自身有意识地从主观层面出发,积极向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靠拢的过程。

自我教育能力比知识灌输更能带动大学生群体对“丧文化”负面影响的深层次思考与剖析,在客观思考的过程中让自身远离“丧文化”的侵蚀。

第三,大学生群体应提高自我定位能力。

提高自我定位能力,就是找到自身价值所在,放下好高骛远的观念,脚踏实地地努力前行。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让自己的价值在奋斗中闪光。

(二)高校和家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抵御“丧文化”
古谚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高校和家庭的文化取向必然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文化取向。

因此,要帮助大学生群体远离“丧文化”消极影响的侵蚀,高校和家庭的积极引导必不可少。

一是教师和家长过度重视单一成绩导向,忽略大学生群体心理需求,导致大学生群体过度依赖“丧文化”疏解压力。

单一成绩导向是把学业与成绩作为衡量大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或最高标准,相对忽视其学业之外的状况与需求,尤其是忽视心理需求。

很多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易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限制,本应朝气蓬勃的他们,常因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单一的成绩评价标准,而变得精神萎顿。

二是教师和家长对“丧文化”影响的辩证认识不足。

对于“丧文化”的流行,部分家长和教师对此并不理解,且对于“丧文化”并未进一步了解,看到其夸张、颓废的表现方式就急于否定。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丧文化”虽然有负面作用,但也存在相对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情绪。

如果高校和家庭可以充分利用好“喪文化”的积极影响,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与“丧文化”之间的距离,那么“丧文化”就可以转化为大学生群体放松心情的“调味品”。

三是高校和家庭引导方式创新不足,引导大学生群体主动改变意愿的方式、方法欠缺。

传统教育存在形式单一的缺点,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师单方面输出为主,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家长说教为主,二者均缺乏创新,大学生群体对此类方式感到麻木,久而久之失去兴趣,缺乏主动改变自己消颓状态和主动向主流价值观靠拢的意愿。

(三)互联网对“丧文化”传播的推波助澜
互联网对于“丧文化”消极影响的扩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互联网是“丧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随着其不断发展,“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负面影响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第一,互联网对“丧文化”传播的推动。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娱乐放松方式的更迭,涌现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这些媒介的发展既提供了更多舒缓神经的娱乐工具,也为“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网络上各个媒体为了抢占主市场,利用“丧文化”做文章吸引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如在网上流传一些“生不如狗”“没有人必须沉重地活着,请尝试一下颓废的生活”等不负责任的话语。

某些美妆博主甚至推出“甜丧妆”和“厌世妆”来夺人眼球。

上述行为均在拉近大学生群体与“丧文化”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催生大学生群体的焦虑情绪。

第二,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丧文化”传播的助推。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整合数据速度较之前有较大增长,可以根据用户使用记录,完成每个用户独有的信息链条,构成“信息茧房”。

各类软件依托“信息茧房”可以更好地掌握目标群体的喜好,并有效针对每个人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

大学生群体在完整浏览一遍“丧文化”相关内容后,便会收到第二、三、四、五条相关内容的推送。

微博热搜榜单每年的年度热词榜上都能看见“丧”的踪影。

在“信息茧房”的助推和热搜栏的引导下,大学生群体对“丧文化”信息的获取由主动变成了被动。

第三,互联网提供的虚构空间成为“丧文化”的发酵温床。

新的媒介环境不仅瓦解着主流媒体搭建的议题框架,也在网络上再生青年群体的“部落”[4]。

”微博、微信、豆瓣等各类社交APP都有“丧文化”相关讨论群组,而大学生群体常活跃于其中。

在不用实际接触的虚拟空间中,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与讨论或是隐身潜水,这种虚拟空间的高度包容性助推“丧文化”消极影响范围扩大。

(四)社会结构转型加剧了“丧文化”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群体的心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速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大学生群体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残酷环境产生碰撞,加剧了“丧文化”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但由于其并未真正踏入社会,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没有足够的能力面对来自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压力。

面对生活的无力感和对未来前景的焦虑,加上缺乏改变生活状态的动力与决心,使大学生群体易陷入自我困扰的境地。

相对于“再黑暗的隧道也有出口,光明一定就在前方”“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有希望”等励志鸡汤语录,“有时我们觉得别人误会了自己,其实是我们自己误会了自己”这类“丧”气十足的话语更能准确表达大学生群体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他们期望通过这种夹杂自我安慰与讽刺的文化现象来缓解社会结构转型发展带来的焦虑,但长时间沉浸其中不免加剧“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

四、应对“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消极影响的策略
缓解“丧文化”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应结合上述原因及大学生群体复杂多样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与教育。

(一)大学生群体应提高自身能力主动远离“丧文化”
“丧文化”的幽默自嘲只能逃避一时,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始终是落在大学生群体自身的肩上,因此,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主动远离“丧文化”,通过正确方式疏解负面情绪。

第一,大学生群体应提升自我掌控能力。

自我掌控能力可以让大学生群体避免长时间沉浸于负面情绪。

一名具备良好自我掌控能力的大学生能自觉抵制“丧文化”的不良影响,用运动、倾诉、看喜剧等方式来排解自身的颓废情绪,通过完善的自我控制模式保障自己在“丧文化”浪潮中行稳致远。

第二,大学生群体应加强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是自身有意识地从主观层面出发,积极向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靠拢的过程。

自我教育能力比知识灌输更能带动大学生群体对“丧文化”负面影响的深层次思考与剖析,在客观思考的过程中让自身远离“丧文化”的侵蚀。

第三,大学生群体应提高自我定位能力。

提高自我定位能力,就是找到自身价值所在,放下好高骛远的观念,脚踏实地地努力前行。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让自己的价值在奋斗中闪光。

(二)高校和家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抵御“丧文化”
古谚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高校和家庭的文化取向必然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文化取向。

因此,要帮助大学生群体远离“丧文化”消极影响的侵蚀,高校和家庭的积极引导必不可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