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临床价值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月 第4卷第4期
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现对隐匿,因此多数患者在临床就诊时,需要通过较为精确的诊断措施进行确诊[1]。
影像学检查是骨骼疾病最为常用的诊断方法,CT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可见有空洞和死骨形成。
MRI则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在炎性浸润阶段即可显示异常信号,还可用以观察脊髓有无受压和变性。
本文对所选脊柱结核患者开展CT与MRI影像学诊断,观察两种诊断的结果差异,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数据采集于我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103例脊柱结核患者,对患者分别进行CT与MRI影像检查,将检查结果分别作为实验组、对比组。
10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区间为34~81岁,平均年龄为(64.37±16.63)岁,病程区间为1~7年,平均病程为(4.37±2.63)年。
疼痛位置:胸腰部疼痛53例,腰骶部疼痛50例。
患者存在重度低热,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实验,患者能够耐受实验影像学检查,患者均为妊娠期、哺乳期以外的患者,排除患者肝脏、肾脏功能代谢异常,患者均在我院自愿接受实验检查,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患者分别进行CT与MRI影像检查,将检查结果分别作为实验组、对比组,实验组为MRI检查结果,对比组CT检查结果。
CT检查: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仪器设置电压120~140kV,电流140~280mA,层厚、层距3mm。
对患者进行多层重组、表面成像处理,对患者进行曲面重组,并对患者病灶可疑病变位置进行矢状位、冠状位扫描,进行增强扫描,对患者的病灶位置进行摄片[2]。
MRI检查:对患者开展MRI检查,选择0.2T永磁磁共振机,层厚5~8mm、层距0.5~1.0mm,对患者进行对比剂的应用,剂量20ml,对患者进行SE序列扫描,扫描位置包括矢状面、轴状面、冠状面,对病灶位置进行增强扫描并摄片[3]。
诊断方法:由3名医师进行双盲阅片,如存在意见分歧,则进行会诊,统一意见后进行诊断。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对于不同类型脊柱结核,包括椎间盘、椎旁脓肿、椎管受累的检出情况。
诊断准确率=确诊例数/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无,均数±标准差(x-±s),t检验,计数资料:诊断准确率,率(%),χ2检验,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不同影像检查后,实验组诊断准确率95.14%,对比组诊断准确率83.49%,且针对患者不同类型的椎间盘、椎旁脓肿、椎管受累的影像诊断率,也均比CT诊断要更加准确,两者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x-±s)[n(%)]组别例数椎间盘椎旁脓肿椎管受累诊断准确率
实验组10345.63(47/103)41.74(43/103)35.92(37/103)95.14(98/103)对比组10333.98(35/103)38.83(40/103)37.86(39/103)83.49(86/103)χ2/ 4.68 5.86 6.227.85
P/<0.05<0.05<0.05<0.05
3 讨论
脊柱结核在我国存在较大的发病人群,脊柱结核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多数为椎体结核,患者出现脊柱结核后,脊柱内的结合杆菌会随血液传播,患者的椎骨受到损伤的同时,还会对其他器官造成较大的影响,患者由于脊柱结核出现下肢功能异常、瘫痪甚至畸形的几率较大[4-5]。
脊柱结核患者的诊断,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依据,对患者开展诊断。
CT虽然也能够对患者的病灶进行观察,但无法完全对患者的疾病类型有明确的区分。
为此,临床对患者开展MRI诊断,能够明确观察到患者的疾病症状类型,对区分患者症状,观察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明确的作用。
本次实验数据也充分表明,对于脊柱结核患者应用MRI影像诊断的准确率为95.14%,应用CT诊断的准确率83.49%,且针对患者不同类型的椎间盘、椎旁脓肿、椎管受累的影像诊断率也均比CT诊断要更加准确,经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后,两者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临床价值观察
孙 涛
(沂南县人民医院骨科 山东 临沂 276300)
【摘要】目的:研究CT与MRI影像诊断对脊柱结核患者诊断准确率差异。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2月103例脊柱结核患者,对患者分别进行CT与MRI影像检查,将检查结果分别作为实验组、对比组,实验组为MRI检查结果,对比组CT检查结果,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不同类型脊柱结核检出情况。
结果:实验组诊断准确率95.14%,对比组诊断准确率83.49%,不同类型脊柱结核检出情况,实验组检出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脊柱结核是临床影响患者健康、生命的重大疾病,且存在较强的传染性与破坏性。
对脊柱结核患者开展MRI影像诊断效果显著,能够明确区分不同类型脊柱结核,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脊柱结核;CT诊断;MRI影像诊断;准确率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20)04-0070-02
71
综上所述,对于脊柱结核患者,应推荐患者进行MRI 影像,能够便于更加准确地诊断病症分类,为下步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康丽.对比分析脊柱结核的CT、MRI 影像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8):19-20.
[2]王太行,陈发兰.脊柱结核CT 与MRI 影像诊断临床价值分
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3):231-232.
[3]王辉,唐晨虎,童俊,等.CT 与MRI 影像在诊断脊柱结核方面的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2):44-45.[4]李洪庆,王中吉.脊柱结核采用新型CPC 骨水泥复合抗结核药物、钛网内固定新术式术前与术后CT 与MRI 影像临床效果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2):199-200.
[5]张长江.脊柱结核CT 与MRI 影像诊断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3):4477.
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ar,TN)是指可以临床触及或在超声检查中可将其与周边组织区分开的甲状腺内孤立病灶,其中约5%为甲状腺癌[1],且大多数是分化良好的乳头状癌。
临床上对于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根据其性质而决定,良性的甲状腺结节一般仅需定期随访,无需特殊治疗,少数结节可选择性手术。
而恶性甲状腺结节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甲状腺结节的影像诊断目前主要包括超声、CT 和MRI,其中超声在这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而超声检查的结果受医生水平影响比较大,误诊时有发生[2]。
而CT 及MRI 检查对甲状腺结节本身而言,没有可靠的征象能区别良性与恶性。
甲状腺细胞穿刺技术(FNA)是诊断良恶性较为可靠的方法,但是FNA 是有创性检查,且穿刺结果容易受医生水平及穿刺取材部位的影响。
因此,找到可靠的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影像学方法,可以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有创检查并能及时进行治疗。
而随着影像组学(radiomics)的兴起,其在肿瘤诊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目前在甲状腺领域研究尚少,基于此,本研究应用影像组学方法探讨其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1月在我院术前行甲状腺双能量CT 检查患者90例,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病理或细胞学穿刺证实,其中良性45例,男2例,女43例,
年龄19~72(43.7±12.5)岁;恶性45例,男3例,女
42例,年龄25~79(48.8±16.12)岁。
纳入标准:(1)扫描设备采用西门子双源CT 机。
(2)结节最长径≥1cm [3]。
(3)不存在影响观察及测量的造影剂伪影。
(4)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结果。
1.2 扫描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 进行扫描,行双能量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
扫描参数:A 球管电压100kV,B 球管电压Sn140kV,A 球管管电流为180mAs,打开CARE Dose4D,球管转速为0.28s,螺距0.5,双能融合系数0.4,重建层厚1.5mm,层间距1.5mm。
扫描范围从颅底至胸廓入口处。
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流速3.0ml/s,总量85ml,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5秒,静脉期延迟时间为60秒。
1.3 纹理特征提取及分析
由2名从事影像诊断10年的放射科医师将所有患者CT 静脉期图像中结节最大层面的图像以 DICOM 格式进行存储,并导入纹理分析软件MaZda 进行后处理分析。
Mazad 软件包可以从官网下载(http://www.eletel.p.lodz.pl/mazad/)。
首先由一名诊断医师对甲状腺结节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另外一名再对其进行验证,当意见不统一时协商处理。
为减少图像间的差异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在勾画前选中±3sigma
影像组学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黄福灵,周春燚,刘辰民,龙莉玲(通讯作者)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广西 南宁 530021)
【摘要】目的:探讨影像组学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9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良性结节45例,恶性结节45例。
入选的病例都有完整的病理检查结果及在我院行双能量CT 扫描。
应用纹理分析软件MaZad 对甲状腺CT 扫描的静脉期图像进行分析,在结节最大层面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通过分析得出300多个纹理参数。
对所得出的纹理参数使用Fisher 系数、分类误差概率与平均相关系数(POE+ACC)及互信息(MI)等三种降维方式进行处理,得到10个鉴别最佳的纹理参数。
采用MaZad 自带的B11软件进行纹理参数的判别,对每种降维方式分别进行原始数据分析(RDA)、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及非线性判别分析(NDA)等四种分析,分别获得不同模型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
结果:在三种降维方法中相关度 S (2,-2)都被筛选出来,其中Fisher/NDA 诊断效能最佳,灵敏度为89.36%;预测准确率为 91.11%。
而特异度最高的是MI/NDA 法,为97.05%。
结论:利用影像组学的方法可以可靠的鉴别出CT 双能量扫描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为临床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影像组学;CT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20)04-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