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蟋蟀的住宅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蟋蟀的住宅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课题11 蟋蟀的住宅课时2
文本分析《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一篇观察笔记。

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敬畏,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的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作者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深受学生青睐。

教学目标1.认识“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3个字。

正确读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

2.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3.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4.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2.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引导质疑: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看到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1:为什么是蟋蟀的住宅而不是蟋蟀的洞穴?预设2: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建成的?师:人类居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居住的地方叫“洞穴"。

这篇课文为什么作者把蟋蟀的巢穴叫作“住宅”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法布尔围绕蟋蟀的住宅到底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蟋蟀的住宅)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过渡:这篇文章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谁来给我们介绍下这位著名的昆虫学家和他的文学著作,以及文章的主人公蟋蟀?学生分享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预设:法布尔(1823—1915)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他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圣莱昂的一户农家,从小喜欢昆虫,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

著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

《昆虫记》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又称《昆虫世界》《昆虫
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共十卷,雨果赞之为“昆虫的史诗"。

这是一本讲昆虫生活的书,涉及蜣螂、蚂蚁、西绪福斯虫等一百多种昆虫。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

本书通过详细、深刻地描绘各种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习性,记录各种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蟋蟀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地喇叭等。

身体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较体躯长。

有咀嚼式口器。

有的大颚发达,善于咬斗。

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于跳跃。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

夜间出来活动,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好奇,同法布尔一同走进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读提示:自由大声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2.学生小组朗读文章,合作学习。

3.认读字词。

出示词语,多种方式朗读。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慎重住址优良挖掘搜索倾斜骤雨布置抛出交流分享识字的好方法。

预设1:形声字识字:宅、隐、慎、址、搜、倾、置。

预设2:按翘舌音、平舌音:宅、慎、址、置、搜。

预设3:按前鼻音、后鼻音:慎、良、倾。

预设4:组词识记:倾-倾倒。

预设5:按字形字义识字,都有提手旁,表示手部动作:掘、搜、抛。

课文中的许多生字都集中在第二自然段,出示段落,指导学生读。

识字游戏,巩固读词。

4.指导写字。

出示本课会写字,学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卫较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与书写要点,重点指导:临:左右起笔高低一致。

左部第一竖短,第二竖长;右部上下大小相等,第三笔为点。

慎:注意“真”中间有三横,彼此间距相等。

卧:左短右长,左边第二笔为竖,不要写成竖折,右边竖的起笔和收笔应长于左边的“臣"。

较:左右起笔高低一致。

“车”最后一笔横变提,右部上边的点与“父"的撇、捺交叉处在一条竖线上,重心才稳定。

5.提问:默读课文,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预设:住宅的特点、修建住宅的过程。

追问:哪些自然段
讲了住宅的特点?哪些自然段讲了修建住宅的过程?预设:住宅的特点(2-6自然段)、修建住宅的过程(7-9自然段)。

三、理清脉络,了解特点1.教师过渡: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先勾画出表现出住宅特点的句子,再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谁来说说你的发现?预设1:蟋蟀的住宅外部,隧道——排水良好,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预设2:蟋蟀的住宅的门——隐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预设3:平台——平坦。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

……外部特点:选址——向阳倾斜、便于排水;样子——弯弯曲曲,大小适宜;环境——洞口隐蔽,平台平坦。

(板书:住宅特点向阳倾斜便于排水大小适宜)4.教师过渡:我们和作者观察了蟋蟀的住宅的外部,那内部有怎样的特点呢?出示相关段落,引导学生体会蟋蟀住宅内部的特点:平整、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板书:简朴卫生)5.教师小结:一个小小的洞穴居然有这么多的优点,这样精巧的设计,巧妙的构建,怪不得法布尔先生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教师:请你将赞叹之情读出来。

学生朗读“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四、品读语言,感受细致1.提供范例,对比品味。

教师引导:作者对蟋蟀住宅特点的描写十分准确,比如以下这句话,老师将它改了改,请你对比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掩着,就像一座门。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点拨:一个“半”字,写出了住宅门洞的特点——既隐蔽、安全,又通风、便于进出。

这样的表达更准确,更清楚。

教师:通过这个“半"字,你还体会到什么?你能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吗?预设: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蟋蟀住宅的洞口非常小,作者还能观察到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作者的观察很细致。

点拨:正是由于作者细致的观察,才能把住宅的特点写得这样准确、清楚。

提问:这样准确的表达和作者的观察有什么关系?出示课文插图,点拨:瞧,蟋蟀洞口
也就2-3厘米左右宽,而作者却发现“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让学生想象描述法布尔长时间俯身观察的情景,进一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精细,表达的标准。

2.自读勾画,合作交流。

引导:文中像这样写得准确,又体现出作者观察细致的地方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体会感悟。

预设1:在朝着阳光的斜坡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蟋蟀的住宅原本就小,作者不但发现了这些洞穴,还观察到洞穴朝阳,而且是倾斜的。

这需要仔细且反复地观察才能发现。

预设2: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最多"一词十分准确,从中能够体会到作者一定是经过反复的观察,甚至是测量才得出这样的结论。

作者的观察是耐心而又细致的。

提问:你能想象到法布尔观察蟋蟀住宅时的场景吗?学生体会想象,畅所欲言。

3.有感情地朗读2—6自然段,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4.小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课文是按照蟋蟀住宅的特点,更明白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表达的准确性。

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去了解蟋蟀住宅建造的过程!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初识“伟大”1.师: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脉络,找出了蟋蟀的住宅的特点,感受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今天我们再来阅读文章,找一找文中作者对蟋蟀的住宅的最高评价是什么?2.学生默读回顾,寻找答案: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3.过渡:作者这样说仅仅是因为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吗?还有什么原因呢?让我们结合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来看一看。

二、阅读体悟,聚焦“伟大"1.阅读思考:这座住宅的伟大还体现在哪里?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①用“____”画出蟋蟀修建住宅过程中不同阶段表示时间的语句。

②结合这些时间,说一说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2.展示交流:①小组代表分享找出的蟋蟀修建住宅过程中不同阶段表示时间的语句,其他同学说一说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1: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得到的信息:这段时间用来挖掘住宅的重要部分预设2: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

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暖和……得到的信息:长时间整修教师追问:从这些带有时间的词句我们能发现什么?预设:法布尔观察蟋蟀是个
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时兴起。

(板书:修建过程时间漫长)教师总结:像法布尔这样长期的、不间断地观察就叫做“连续观察"②教师追问:同学们,蟋蟀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它靠的是什么?预设:足和大颚。

(教师相机圈画出插图中蟋蟀的足和大颚,加深学生印象。

)③教师追问:文中是如何描写蟋蟀的工具的呢?请你默读课文,快速找出关键词。

预设1:“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画出关键词柔弱。

教师总结:工具柔弱。

(板书:工具柔弱)预设2:“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画出关键词“简单”。

教师总结:工具简单。

④教师引导:那么,蟋蟀是怎样用这既柔弱又简单的工具,建造“伟大"的住宅的呢?找出蟋蟀建造住房的句子,并圈画出动词。

预设:第七自然段。

画出动词:扒搬踏推铺。

教师提示:蟋蟀这些动作在漫长的时间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是蟋蟀劳动强度大的体现,它说明了什么?从中你读出了什么精神?学生思考后回答。

预设:说明蟋蟀建筑住宅的艰难与辛苦,从侧面反映了蟋蟀的勤劳、不肯随遇而安。

⑤看图,结合课文内容连线。

教师出示蟋蟀图片,和关键词,指名学生连一连。

⑥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吧!预设:选址:不肯随遇而安,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朝着阳光的斜坡)动工:大多是在十月挖掘:扒土(前足)→搬土块(大颚)→踏地(后足) →推土、铺土(后腿上的两排锯)整修:即使在冬天⑦结合上节课学习的蟋蟀住宅的特点,说说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指名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总结: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生灵,仅仅靠它简单的足,完成了扒土、搬土、踏地、推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修建了这样精致舒适的住宅。

对于这么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呀!(板书:伟大的工程)三、联系资料,体会语言风格1.出示关键句“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教师提问:将蟋蟀修建住宅的时间与作者的观察联系起来,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作者有恒心、有耐心、同时又十分细心。

2.作者仅仅是观察了这样一个冬季吗?读文字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文字资料: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酷爱
昆虫。

56岁时,法布尔用自己所有的积蓄购买了一片荒地,专门用来放养昆虫。

在这片荒地上,法布尔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察,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并写成了卷帙浩繁的《昆虫记》。

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和文艺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种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

圈画出关键词句“长达30年的观察”,学生说感受。

3.引导想象:30年来,法布尔在荒石园是怎样观察昆虫的提示:瞧,清晨太阳刚刚探出头,法布尔在怎样观察昆虫?正午太阳高照,炎热难耐,法布尔在怎样观察昆虫?夜深人静,大家都已熟睡,可是法布尔还在怎样观察昆虫?寒来暑往,瞧啊,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法布尔都没有放弃观察,他还在……教师过渡:在长达30年的观察中,蟋蟀以及那些生活在荒石园的小昆虫,在作者眼里已经化作了充满灵性的生灵。

我们一起来感受他生动的表达吧。

4.找一找,说一说:找出课文中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语句。

预设1:“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

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圈画出“唱歌”“住宅"。

预设2:“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圈画出“耙扫"收拾”“弹琴"门”“平台"。

预设3:“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圈画出“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5.比一比,说一说:下面的片段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课后第三题)蟋蟀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

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

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

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

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状或针状。

——选自英国麦加文的《昆虫》,王琛柱译,有改动预设:片段中的说明性文字具有简洁,表达准确清楚,不带情感色彩的特点。

而文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来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6.比一比,品一品:都是写蟋蟀鸣叫,两位作者的表达有什么不一样?“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
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预设:法布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蟋蟀讲究卫生、喜爱音乐、热爱生活、富有情趣。

教师小结:要想像法布尔这样写出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首先要学会像他一样处处留心,耐心细致地去探寻我们周围的事物。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连续观察,一定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观察结果。

四、对比文章,巩固提高1.对比《蟋蟀的住宅》和《燕子窝》,说说它们的异同。

预设:《蟋蟀的住宅》和《燕子窝》的异同相同点都对动物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善用拟人,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

不同点《燕子窝》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蟋蟀的住宅》是将长期观察的结果整理成一篇文章。

2.把《燕子窝》与《爬山虎的脚》课后资料袋做比较,看一看观察记录和观察日记有什么联系与不同。

预设:观察记录和观察日记的联系与不同体裁形式内容观察日记日记翔实:观察对象的变化、观察方法、观察过程、心情、感受等。

观察记录图文结合、表格等简洁:一两句话,客观清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五、总结归纳1.主题概括。

本文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建造)的过程,说明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赞美了蟋蟀(认真工作)、(辛苦劳动)的精神。

2.课文小结。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蟋蟀住宅的特点及挖掘过程,这与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我们不仅要学习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学习法布尔耐心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3.拓展延伸。

读诗句,感受诗人细致的观察。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床头蟋蟀声。

——白玉蟾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岳飞
板书设计
伟大的工程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

我让学生多次找出
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迁移运用。

将本课课文与本课课后题段落、课文与本课课后链接、本课课后链接与其他课资料袋分别对比,学生深化体会不同的语言特色。

蟋蟀的住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