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6期(总第160期)
2020 No. 6(Total No. 160)
北京臧市摩麹曇报
JOURNAL OF BELJING CITY UMVERSITY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措施
付本静
(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237102)
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世界文化交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移情则是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交流与
沟通的必要条件。

文化移情能够使生长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交流者摆脱本民族文化中的固化思想,冲破语言、习 俗、宗教、思维模式等多方面的障碍,消除对民族、地域、国家的歧视,实现轻松、有效、合理的交流,从而构建
起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合作与共赢的桥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中西文化;文化差异;民族优越感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4513 ( 2020) -06 - 080 - 05
引言
“移情” 一词来源于德语,即作为主体的人
与作为客体的事物在情感上的共鸣。

日本语言
学家库诺最早把“移情”引入语言学研究,并
提出“文化移情”的概念。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
下,文化之间的交流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交
流,而是文化价值观层面的契合,既要做到外
在层面上的“入乡随俗”,又要做到内在层面上
的“将心比心”,即英语中常见的谚语“Let
yourself put on someone else 9s shoes and learn about
one 9s posture from another persons shoes o
一、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文化移情的内涵 与重要意义
(一)
文化移情的内涵文化移情(Cultural empathy )是跨文化交 际中的一种交流与沟通方式,即跨文化交际中 主体自觉地进行文化立场转换,有意识地摆脱
自身文化的框架,置身于对方的文化模式之中,
能够使交流者如实地了解与领悟目的语国家的
文化。

简单地说,就是引起跨文化交际主客体
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文化移情主要体现在
两个方面,即认知移情与交际移情。

其中,认
知移情是指,交流双方能够客观地认知对方的
文化情绪与文化情感;交际移情是指,交流双
方立足于认知移情的基础上建立情感共鸣,能
够自觉地调整文化背景的差异,缩短彼此心理
距离,从而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二)
文化移情的重要意义1.彰显民族文化的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活
动中,具有较高文化移情能力的交流者能够在
进行有效、顺利的跨文化交流的同时,彰显出
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魅力。

由于历史条件与地 理环境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
显著差异,文化移情能力能够促使交流者以理
性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对方文化,并提升对异国
收稿日期:2020年05月12日
作者简介:付本静(1987 -),女,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2018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播符号学视阈下美国情景喜剧中的中国元素研
究”(SK2018A0396);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基于《指南》的大学
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研究” (2018110118) o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措施•81•
文化中宗教习俗、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等信息的转换能力,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失误与冲突。

2.实现跨文化交际的要求。

面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模式等多方面的不同,交流者只有重视文化间的差异,自觉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才能使自己适应文化差异带来的改变,并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思维认识进行多方位的调整,寻找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平衡点,从而使交流主体在理性层面与感性层面彻底冲破自身文化中的固化思维与刻板印象,彻底摆脱文化积淀在感知与认知层面所造成的定向思维,积极感知异域文化的魅力,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3.树立正面价值观的要求。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就是对交流者价值观的培养,较高的文化移情能力能够避免交流者价值观中片面、主观的部分,不断提升交流者对多元文化的辩证思考能力与包容吸收能力,形成客观、积极、正面的文化价值观,对于学习与融入他国文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移情能力的影响因素
(_)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也存在明显差异,小到饮食习惯、用语习惯,大到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

例如,中国文化提倡“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相互串门、互道家常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在西方文化中,未经主人允许擅自造访却被看作是侵犯对方隐私的行为。

可见,由于文化不同导致的认知与行为差异已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细节之中。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念的不同。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核心、最深刻的部分,也是民族、国家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价值观往往差异巨大,如果不能积极对待,会导致文化移情失败,从而对跨文化交际产生负面影响。

以电影《刮痂》为例,影片讲述的是去美国看望孙子丹尼的中国爷爷因对丹尼进行刮痂治疗而被认为是对儿童的虐待,导致丹尼的父亲因为父“顶罪”而受到法庭宣判,丹尼也被送进儿童福利院的故事,这就是一个文化移情的失败案例。

在进行中西方文化交际时,交际双方都出于本能的以自身文化中的价值观作为衡量对错、判断是非的标准,难以关注对方的情感与立场,直接影响文化移情能力的发展,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二)刻板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刻板印象是指交流主体对一类人或事所具有的先入为主式的评价,并且这类评价难以改变,具有以偏概全以及顽固性的特点。

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导致交流者通常仅关注群体特点,却忽视个体差异,容易丧失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例如,美剧《绯闻女孩》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Fawzi:Look,that person is our English teacher.Mrs.Me-Carthy.
Mubarek:Who is the man she is holding^
Fawzi:Definitely not her husband,I have seen her husband before,is another person・
Mubarek:God9ifs horrible,how can she hold a person who is not her husband in public^
Fawzi:American women are like this,no mo­rality.”
从这两个学生的台词中,可以看出英国人对美国女人的刻板印象。

她们并没有去调查与证实,仅凭自己的猜测便断定Mrs.Me-Carthy 没有道德,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往往带有对外表、地域、种族的歧视,例如:Mexican breakfast(墨西哥式早餐)被理解为“长期饿肚子”、Spanish athlete(西班牙运动员)被理解为“吹牛大王\Irish Bull(爱尔兰公牛)被理解为“荒谬的言论”等,这些短语中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地域歧视,阻碍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也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绊脚石。

(三)民族优越感
民族优越感是民族自信的一种表现,适度的民族优越感对民族、国家发展十分必要,但过度的民族优越感则容易发展成为民族中心主义,即以本民族的文化观念与标准评价衡量其他民族的人、事、物。

例如,"America”本意
•82•浅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措施
泛指美洲地区,包括美国、墨西哥、加拿大、阿根廷、巴西等众多国家,但美国将“Ameri­ca”作为自己国家的名字。

再如,曾经英国称自己为"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日不落帝国),即便帝国梦破灭,现在也依旧自称"Great Britain n o实际上,民族优越感与本民族、国家的文化具有共生性,每个民族、国家都需要民族优越感来维系本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但过度的民族优越感则会过于注重本民族的价值与利益,使跨文化交际者难以置身于对方的文化与风俗之中,导致文化移情失败。

(四)语言差异
1.词汇含义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往往形成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词汇则蕴含着本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奈达在其著作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将"terms"(文化词汇)分为三类,即功能相似词汇、功能相似但有文化差异的词汇以及文化特有词汇。

与一般词汇相比,文化词汇有两点明显特征,一是文化词汇包含着明确的文化信息,二是文化词汇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本民族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等。

例如,“Blue”(蓝色)在英语文化中不仅可以表示颜色,还可以表示心情沮丧、情绪忧伤(“feel blue”)。

同时,“Blue”还可以表示下流的意思,如“blue talk”(下流的谈话)。

除此之外,当“Blue”变为复数形式“Blues”时,则跳脱出颜色的范围,表示黑人音乐。

再例如“dragon”(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而英语文化中的"dragon"则代表着邪恶与凶残,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艰难时世》中冷酷无情的巴塞太太被人称为"Bank dragon”(毒龙)。

2.用语习惯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不注重用语习惯的差异,则容易出现用语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被迫中断。

⑺例如,中国人见面寒暄时喜欢说“吃了吗”,如不注意用语习惯的差异,直接置换在英语文化中变为“have you eaten”,则容易令对方感到困惑。

再如,中国人受到表扬和赞美时一般会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惭愧惭愧”等,以表示自己的谦虚;而美国人则一般回答“Thanks”,并大方接受对方的赞美。

三、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措施
在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过程中,应当把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两者合二为一,在学习目的国语言的同时深刻了解该国文化,特别是民俗习惯与宗教禁忌。

坚持实用性、时代性、优先性以及持续性原则。

在实用性上以交际功能为培养目标,在时代性上以主流文化为发展脉搏,在优先性上以“一带一路”为培养契机,在持续性上以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为培养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培养措施提升文化移情能力O
(一)参加语言沙龙
同学习语言一样,参加跨文化交际目的国的语言沙龙(如汉语、英语、法语等)能够建立起跨文化交际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潜移默化地感受对方文化的内涵,无形中培养文化移情能力。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不少西亚和欧洲国家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汉语,本文以汉语沙龙为例进行分析。

我校举办的汉语沙龙每周一次,每次的主题以留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为主,包括中国美食、著名旅游景点、中国神话故事等,要求全程使用汉语交流。

除语言交流之外,还安排留学生观看中国电影(如李安的《喜宴》《推手》)、设计中国传统游戏(如抢板凳、丢沙包等)、体验传统手工艺(如包饺子、剪纸、做陶艺等),通过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增加学习汉语的趣味性并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中国文化,提升文化移情能力。

(二)欣赏文学及影视作品
一个国家的影视文学作品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依托,能够直观地展现出该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宗教礼仪、思维模式等,为跨文化交际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在欣赏与阅读对方国家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时,往往不自觉地从自身文化角度与标准看待对方文化,难以完全理解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只有学习与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才能提升文化移情能力,发现这类作品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措施•83•
例如,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武术十分着迷,中国功夫明星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李小龙的《精武门》、成龙的《醉拳》、李连杰的《英雄》以及甄子丹的《叶问》等都是中国侠义精神与“儒释道”精神的体现,通过欣赏这类电影,能够使交流者不仅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武术动作,更能了解到武术动作背后勇于牺牲、成全他人的侠义精神,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文化移情能力。

(三)重视肢体语言
除了书面与口头的语言之外,肢体语言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属性,如果出现肢体语言失误或误读,则容易产生跨文化交际中的阻碍甚至冲突。

例如,在谈话过程中,西方人认为“Don't believe people who don5t dare to look direcdy at you"(不敢直视你的人不可信),直视对方的眼睛是尊重对方的表现,并能够显示出自己的真诚;而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却将目光直视看作是一种挑衅与失礼的行为,回避对方的目光才代表尊重与服从。

再如,当下很多中国人在拍照时喜欢比出手心向外的“V”形手势,以此比喻英语单词中的“victory”(胜利)。

但在英国,手心向内的“V”形手势才是胜利之意,而手心向外的“V”形手势则代表辱骂对方,而在希腊和土耳其,手心向外的“V”形手势则是告诉服务员“我需要两把椅子”或“我需要两杯酒”。

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有超过一半的信息都通过身体语言传递给对方,交流者全面、系统地学习与理解对方文化中的肢体语言也是提升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文化敏感性与顺应能力
1.文化敏感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敏感性是指对于文化感知的终极敏感程度。

跨文化交际中主客体之间的语言差异往往由感知因素导致,提升文化敏感性的首要条件在于对跨文化交际双方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审美偏好、行为方式以及民族与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进行同化。

一方面,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对象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差异,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

另一方面,积极适应与自身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多元文化交际中人为造成的障碍,保证交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质量。

同时,只有切实增强文化敏感性,逐步培养跨文化感知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

2.文化顺应能力。

文化顺应能力是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必要环节,美国跨文化学者萨姆瓦(Samovar,L.A)指出,如果对于跨文化交际双方的文化不进行区分,则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

另外,由于对非母语文化的极度不适,有可能导致跨文化交流者内心紧张、焦虑、无奈等“文化休克”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交流障碍。

因此,为培养跨文化交际双方的文化移情能力,应首先提升交流者的文化顺应能力,主动增强对目的语国家文化、民俗、历史、宗教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尽可能地降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

(五)在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适度移情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须建立在对文化多样性认识的基础上,既重视本民族文化,又须避免文化中心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以“求同存异”的态度进行跨文化交际,并尊重对方的饮食习惯、行为习惯、风俗习惯等,促使文化间的差异成为相互融合与交流的动力。

在此基础上,交流者还须通过频繁地接触外国同胞或外族文化来提升自身对文化的敏感性,将“文化讨论”“文化渗透”“文化比较”等方式融入外语学习的过程中。

例如,参加英语话剧社、在国际青年旅社做义工,或者利用广播或视频营造外语学习环境,从而通过模拟跨文化交际情景培养交流者的文化移情能力,逐渐使文化移情成为交流者的思维模式与自觉行为。

(六)提升情感能力与交际能力
1•情感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的情感能力提升主要包括情感接受与道德修养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情感上接受文化差异,努力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心理障碍,树立文化平等观念,从文化差异性中寻找互补性与融会性,积极克服文化定式与文化偏见。

另一方面,在道德修养上学习对方优点,克服自身不足,努力提升
•84•浅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措施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对他人情感层面的关注。

2.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即发出信息的能九主要包括语言行为能力与非语言行为能力。

在语言能力层面,跨文化交际者应选择适当的语言引导对方进一步袒露心声,将内心的疑虑与困惑表露无遗。

同时,利用积极、鼓励、亲切的语言表示理解对方的疑虑与困惑,并做出解答,避免“必须”“应当”等带有命令语气的词语。

在非语言能力层面,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合理使用空间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控制好与对方的身体距离、目光接触、面部表情等。

结语
总之,文化移情既是彰显民族文化的要求,又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树立正面价值观的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流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受文化差异、刻板印象、民族优越感以及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造成直接影响。

因此,交流者须积极参加语言沙龙,坚持欣赏相关文学及影视作品,注重身体语言的价值,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移情,并努力提升情感能力与交际能力,培养文化敏感性与顺应能力。

既不能因过渡提升民族优越感而贬低他国文化,又不能因过度羡慕他国文化而丧失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黄益琴.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跨文化移情能力
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8,244(12):114
-11&
[2]金闪闪,郭凤英.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与适
应性研究——以中法合作学院留法工科硕士生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8,171(3):99-107.
[3]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
理论框架构建[J].外语界,2014(4):80-8& [4]胡范铸,胡炯梅,樊小玲,等•“案例库修辞学”:
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一种进一兼论“面向中亚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库”设计的基本思路[J].当代修辞学,2014(2):12-21.
[5]郦坪.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探析——评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与展望》[J].
高教探索,2017(11):1-1.
[6]谭旭虎.自我与他者的跨文化认知——论史景迁
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J]-学术交流,2015(4):214-21&
[7]赵静.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评《英汉比较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科学,2018(4): 3.
[8]宋红豫•“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西文化交融研究
[J].学习论坛,2017,33(8):66-69.
[9]吴文英,张思.跨文化交际中适度文化移情问题
分析—
—从解读电影《蝴蝶君》说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64
-67.
A Brief Analysis of Cultural Empathy Ability and Its Training
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U Ben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Anhui237102,China)
Abstract: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system,and cultural empathy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cross-cultural background.Cultural em­pathy enables communicators who grow up in different cultural soils to get rid of the solidified ideas in their own cultures,to break through many obstacles such as language,customs,religion,and thinking mode,and to elimi­nat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ethnic groups,regions,and countries.Thus,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communication can be achieved and a bridge for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between countries and nations can be built. Key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al empathy;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cultural differ­ences;national superiority
(责任编辑:白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