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力学发展历史上的名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的、我在1941年听课时吴先生的古典动力学讲稿。这本
十分详细的宝贵资料充分显示吴先生讲课的深厚功底和一
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在他赠给我的这本“古典动力学”讲
义的扉页上,吴先生亲笔写了下面的一段话:“此袋内乃
1941年秋季在昆明西南联大所授古典动力学课的讲学笔
记……该课中约有廿人,有研究生黄昆,四年级学生杨振
廉、黄授书、朱光亚、李政道等。
李政道回忆
1945年,美国核弹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炸了。炸了以后, 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决定要采取一些行动。1945年年底, 蒋介石先生找了吴大猷、曾昭伦、华罗庚三位到重庆去。 这三位学者,吴大猷是物理学家,曾昭伦是化学家,华罗 庚是数学家。蒋准备给他们一个大礼堂和十万美元,要他 们做一个原子弹。吴先生说原子弹是研究的,不能只在一 个大礼堂炼一个弹,应该先派人出国考察一下科技。46年 他们三位教授带了五位研究员,这五位研究员是朱光亚 (物理)、唐敖庆和王瑞诜(shēn )(化学)、孙本旺(数学)和 我。事实上研究员应该是大学毕业生。可是我那个时候一 年级在浙大,45年二年级转到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所以实 际上我是不够学历,由吴老师的支持,才给选上的。…… 我还记得46年夏天到南京军部去领护照,我那时19岁,穿 了一条短裤。有一人说,怎么我们派了一名童子军去?
他的学生、美国加州大学林同骅教授说,罗师 “对基本力学的深刻了解为全世界所少有,故在 讲授力学问题时能从多方面解析,使学生易于了 解,大有力学大师铁摩辛柯之风”(按:铁摩辛 柯,指Timoshenko,S.P.187 8—1972,美籍俄裔力学家。曾在俄、南斯 拉夫、美等国大学任教)。另一学生、清华大学 教授黄万里说,自己“曾在学19年,承恩中外 师长不啻百人,然于教诲恳切,授法精湛,任职 认真,……,盖未有出吾师之右者”。
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我国的力学发展是很艰苦的
傅兰雅 J. Fryer 1839-1928
傅兰雅说
19世纪末在中国致力于介绍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英 国人傅兰雅(J. Fryer,1839-1928)于1890年前后, 在他编写的《格致须知》的《重学》一卷的引言中, 有如下一段话:
“至于重学,不但今人无讲求者,即古书亦不论及, 且无其名目。可知华人本无此学也。自中西互通, 有西人之通中西两文者,翻译重学一书,兼明格致 算学二理。”
物理界的两位领军人物-周培源、吴大猷
1992年在北京
周培源、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
周培源
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周培源,不仅在
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取得了世人注 目的成果,而且是一位科学与教学的组织者。在 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在周培源周围, 吸引了一批研究力学的年轻人,在1952年他又是 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的缔造者。人们说他是我国 现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宁、张守廉、李荫远、黄授书等人,对着这样一群学生讲
古典物理中最完美的一部,是最愉快的一大事也。”这是
吴先生在1993年写的话,事隔整整半个世纪,他诲人不倦、
乐于教书育人的欣喜心情仍溢于言表。
黄昆的回忆
一排五间的屋,吴先生夫妇住在图中右端的一间屋,
我就住在左端的一间。后面是放着一台土制光谱仪的实验
室。由我住的小屋后门可以进入实验室,所以我的住屋相
构及其振动光谱》一书,成为以后多年在国际上采用的该
领域的标准专著。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培养了我这样一名
研究生。
图中还可以看到一头猪,也表明了当时艰苦的生活。
为了稍微改善一下生活,吴先生曾喂养了两头小猪。我住
到岗头村时,已只剩下一头,长大成大猪,凶猛无比。每
晚把它赶进小土屋,我都要经过一番奋斗。
胡适的一段话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
苏省宜亲冯瑛生有一子
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
1919年,他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前身)中等科。1924年,他由清华学校高等
科毕业。同年秋天,被清华学校派送去美国继续
完成大学课程,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二年级
1956年在布鲁塞尔第9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会上中国代表团 与冯卡门合影
周培源数十年从事教学,他培养了数代知名
学者与数以千计的物理与力学专门人才。国内外
物理界与力学界的许多著名学者如彭桓武、胡宁、
王竹溪、钱三强、林家翘、于光远等都曾经受业
先生门下。他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1949年之后周培源一直在国内做教学与研究
大陆的四位力学家物理界的两位领军人物周培源吴大猷1992年在北京周培源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周培源??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周培源不仅在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取得了世人注目的成果而且是一位科学与教学的组织者
我国力学发展历史上的
几位著名力学家
北大退休教授 武际可
提要
1.物理界的两位领军人物-周培源、吴大猷 2.我国的力学发展是很艰苦的 3.早期的两位著名的力学教授 4.与台湾有关的四位力学家 5.大陆的四位力学家
当于保卫实验室的接待室,正是在这样的陋室中,吴先生
想方设法搭起一套土制的光谱设备,试图开展一些实验研
究。正如吴先生在《回忆》一书中所写:“在二十世纪,
在任何实验室,不会找到一个仅靠一个三棱镜,并且是用
一个简陋木架做成的光谱仪”。令人难以想象像的是在这
样艰难时期,吴先生在国际上首次写出《多原子分子之结
1934年夏,吴大猷应当时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 系主任饶毓泰之邀,回国执教北京大学,并开始从事原子 分子光谱研究。当时北平的最高物理学研究机构有三所: 北京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物理系及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 究所,他们经常联合召开物理学讨论会。在北大的三年中, 吴大献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往
那是1962年2月24日,台湾的“中央研究院”举行院
士会议,胡适(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在发言时他突发脑溢
血而辞世)在致词中讲了一个故事:“我常向人说,我是
一个对物理学一窃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
家:一个是北大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
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
工作。他曾任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教务长、北京
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力
学学会副理事长。他还是我国最早的国际理论与
应用力学联合会的理事。
周培源的科学研究方面,集毕生的精力于 两个力学与理论物理的最难的问题:湍流 与广义相对论。在两个领域中都取得世人 注目的成就。在湍流研究方面被国外称为 “湍流模式理论之父”。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
用休假赴美国。他先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事
湍流理论研究,随后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
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
水的战事科学研究。
1946年7月离美去欧洲参加牛顿诞生 300周年纪念会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 会;他还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 应用力学大会,并被这次大会以及会后新 成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选为理 事。
饶毓泰(1891-1968)
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
引领吴大猷进入深奥的物理学 殿堂的是中国现代物理学先驱 之一、南开大学物理系和物理 学院奠基人饶毓泰先生。饶先 生早年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 学,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 学生要求极严。勤奋好学的吴 大猷深得其喜欢,他先后教授 吴大猷电磁学、近代物理、普 通物理、气体运动论、高等力 学、光学和高等电磁学等。在 老师的引领下,吴大猷开始了 如痴如醉探求物理学奥妙之路。
长沙办临时大学,吴大猷与饶毓泰夫妇、朱子清、黄子卿
等一同随往长沙,后又到成都四川大学任教。1938年夏,
长沙临时大学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吴大猷又随同前
往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
吴先生是把新的量子力学介绍到中国的物理学家。他
在那几年,在那十几年之间,学生很多,包括:郑华炽、
薛琴舫、江安才、马仕俊、沈寿春、黄昆、杨振宁、张守
周培源与林家翘
吴大猷
中国近代物理之父
吴大猷(1907-2000),祖 籍广东高要县。祖父吴桂 丹是清朝进士,任翰林院 编修,记名御史。父亲吴 国基为清朝举人,后改念 洋书,1911年出任吉林时 遇关外大疫而亡。吴大猷 虽出身书香门第,但作为 独生子的他4岁丧父,由母 亲嘉娥和伯父吴远基协力 抚育成人。
早期的两位著名的力学教授
罗忠忱(1880-1972) 凌鸿勋(1894-1981)
罗忠忱像
凌鸿勋像
罗忠忱
罗早年就学于北洋大学,后到美国Cornell大学土 木系进修于1910年毕业,1912年回国后一直在唐 山铁道学院任教。他先后主讲过应用力学、材料 力学、水力学、天文学和海工程等重要课程。他 在我国的工程学科的教学中,最早系统地以美国 和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比较重视工程师的力学 基础教育,同时在教学中以严格要求学生和理论 严谨著称。罗除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力学教学工作 之外,还曾任过土木系主任、工学院长、校长等 组织工作。唐山大学的学生当时能中外著名,和 罗忠忱所贯彻的这种教育思想是分不开的。
1936年至1937年,根据清华大学 休假规定,周培源再赴美国,在普林斯顿 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 间他参加了A.爱因斯坦(Einste in)教授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 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1937年,他假满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 7月底,平津沦陷;8月,侵华日军开进了清华 园。周培源受校长梅贻奇之托,安排学校南迁, 曾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 系教授。在这期间,他抱着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 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 方面的研究。
这段话说明,第一,中国古代没有力学,第二,中 国的力学是外国人送上门来的。后来的历史发展进 一步说明的是,第三,即使是外国人送上门来,中 国人接受也不痛快,甚至有时采取排斥的态度,接 受的过程是缓慢和曲折的。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1907-2000) 1976年在台湾淡江大学讲演说
:“我国有些人士以为科学我国古已有之,看了李 约瑟的大著《中国之科学与发明》而大喜,盖其 列举许多技术发明,有早于西欧数世纪的,足证 超于西欧也。然细读该书,则甚易见我国的发明, 多系技术性,观察性,个别性,而……若于抽象 的,逻辑的,分析的,演绎的科学系统。举例言 之,我们有机械的发明,而从未能建立抽象的动 力学原则;.......,一般言之,我们民族传统,是偏 重实用的。我们有发明,有技术而没有科学。这 也是清朝时期我们和西方接触败迹后,很易受西 方物质文明的表面(机械,武备),而不知这些 物质文明表面之下,还有科学的基础的原因。”
1929年,吴大猷大学毕业,以其学习成绩“极其杰出”而 被留校任教近代物理学和高等力学。
1931年春,由于饶毓泰和清华大学叶企孙的推荐,吴大猷 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奖助学金赴美国留学。在美国 密歇根大学,吴大猷利用两年时间分别取得物理学硕士、 博士学位。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铀元素之后是否有一系 列14个化学性质相同的元素存在的问题”的理论,18年之 后。即1951年,西博格博士因发现9种以上的超铀元素而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9年12月西博格初次见到吴大猷, 高兴地说:“我当年能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归功于你的论 文。”1933年,吴大猷博士毕业后又继续了一年的博士后 工作。
吴大猷、朱光亚和李政道
黄昆回忆
我到达西南联大后听的第一门课就是吴先生讲的“古
典动力学”。听课下来后,我感到十分激动,觉得对物理
学理论之精湛有了新的理解,对进一步学习物理进入了一
个新的思想境界。我当时的感受并不是一时偶发的冲动,
有一件事可以作为证明。1994年,吴大猷先生通过杨振宁
先生赠给我一本书,它恰好就是由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所复
学习。周培源于1926年春、夏两季分别获学
士和硕士学位。
1927年,周培源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
工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他先从师贝德曼,后改
从E.T.贝尔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次年获理
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最高荣誉奖(Summa C
um Laude)。
1928年秋,他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在 W.K.海森伯(Heisenberg) 教授领导下工作;1929年,又赴瑞士 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在S.泡利(Pa uli)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研究。 同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以下简 称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年仅27岁。
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
学生。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
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于是,在场的中国
物理学的“二吴”,就相互开起了玩笑,吴健雄笑着对吴
大猷说:“我高一辈,你该叫我‘师叔’呢。”胡适听见
了,满心欢喜,他又说:“这一件事,我认为生平最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