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一、夏朝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石铲、石镰,以及蚌铲、骨铲、蚌镰和木制耒、耜等。
[1]
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
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力乎沟洫”。
《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n)浍(kuai)致之川”,《集解》注引郑玄说“吠浍,田间沟也”。
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
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在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也在发展之中,如分布在黄河上流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流域,时间上大约与夏同时的齐家文化就是如此,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主要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350多处。
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也以农业为主,部落、氏族居民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农作物是粟,大何庄遗址出土的陶罐中就发现了粟。
生产工具为石器、骨角器,挖土工具为石铲、骨铲,有的石铲用硬度强的玉石作成。
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石镰。
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
夏朝的北方,约在今内蒙赤峰一带、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分布着一种首先发现于内蒙赤峰夏家店村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资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先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
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
[1]
二、西周
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
这样,既较省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
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开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
“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
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荼寥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间耨锄的荼寥和杂草沤作绿肥,使黍稷等作物生长得更为茂盛。
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的肥料。
此外,对防治虫害也非常注意。
[39]
三、春秋时期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形成。
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
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铁农具和牛耕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原始农业有很大的进步,因而农具也有所改进,种类增加,
虽然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晚期还出现了铁农具)。
整地农具有耒、耜、耰、铲、锸、锄、䦆、犁等,中耕农具有钱、等,收获农具有钅至、艾、镰等,加工农具为磨盘、杵臼等。
耒耜是当时最重要的整地工具,《管子·海王篇》也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
”显然,耒耜是两种独立使用的整地农具。
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从采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
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再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踏脚,入土容易。
再后木耒由单尖变为双尖,成为双齿耒。
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
铲是一种直插式整地农具。
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的区别。
各地出土的商周石铲、骨铲和铜铲,都是考古学家们根据其形状类似现代的铁铲而套用的,实际上其中一些较大型的铲都应该是耜。
现在一般将器身较宽而扁平、刃部平直或微呈弧形的称为铲,而将器身较狭长、刃部较尖锐的称为耜春秋时期的农业已经摆脱了原始农业那种刀耕火种的粗放状态,建立起较均衡的农牧业生产结构,田间生产技术有较明显的进步,突出表现在一整套农业工具的齐备,能够满足大田作业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尤其是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更是我国农业历史上的重大成就。
它为战国时期我国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真正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方面所出现的革命性变革,主要是铁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
春秋末年已经有了铁器,但不普及。
进入战国后,无论农业还是手工业,都已离不开铁工具。
在《孟子》书里已提到铁耕。
《管子》则以为: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锯、锥、凿。
否则他们就不能成其事。
据所知,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湖南、湖北等省都出土过战国铁工具,可见当时使用铁器的区域异常广阔。
而且铁工具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如有锄、臿、镰、铚等农具,也有斧、铸、凿、刀等手工工具,在同一种工具中又有大小或不同式样的差异。
在青铜器时代,铜工具往往和木、石、骨、蚌制成的工具并存。
到战国时,不仅木、石工具渐渐消失,就是青铜工具也日益减少。
锐利而坚固的铁工具大量地使用于农业和手工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汉朝
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
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
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
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
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
《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
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
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
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
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
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六、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方自然条件不同,因此所用的工具也有所区别。
南方主要以翻车、龙骨车、曲筒等为主。
而北方则主要应用桔槔、辘轳、滑车等。
到了唐代后,又发明了筒车、高转筒车、立水井等更为先进的灌工具。
“江东犁”和南方水田地区的耕作技术
江东犁是适应南方稻田整地作业而出现的。
据陆龟蒙《耒耜经》的描述,江东犁由十一个零件组成,这十一个零件包括:犁鑱、犁壁、犁底、压鑱、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
其中除犁鑱和犁壁是由金属铸造而成的以外,其它皆由木制而成,具体形制和功用如下:
筒车,亦称“水转筒车”。
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筒车又称“天车”、“竹车”、“水轮”、“水车”,是水力灌溉工具。
按照材质分竹筒车和木筒车两种。
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有达四十二管者。
利用水流推动主轮; 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至顶倾出,接以木槽,导入渠田。
七、宋朝
南宋曾之谨撰《农器谱》三卷、续二卷,记述耒耜、耨博、车戽、蓑笠、轾刈、筑篑、杵臼、斗斛、釜甑、仓庾等十项农具和有关器物,
宋代江南水田耕作工具已配套,是唐代所不及的。
起秧有秧马。
碎土工具有穋碡、砺砗、耖。
粮食收成后,稻谷扬净使用的是扬扇。
踏犁在农业中发挥较大作用是在宋代。
为解决耕牛不足的困难,北宋政府曾于淳化五年(994)和景德二年(1005)分别在黄淮地区和河北地区两次推广踏犁。
八、明清
明代,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和作用,基本上已经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高度。
新出现或有所改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耕翻农具人力“代耕架”的应用。
它大致创始于唐代,到明代有较大的发展。
成化二十一年(1485)李衍总督陕西,遇连年旱灾,耕牛严重缺乏,农业生产进行困难,于是他“取牛耕之耒耜,反观索玩,量为增损,易其机发”,制成五种“木牛”,分别称为“坐犁”、“推犁”、“抬犁”、“抗活”和“肩犁”。
这些耕具适应山丘、水田和平地等不同耕作条件,使用人力二至三人,每日可耕地三、四亩。
天启年间(1621—1627),王徵又做了“代耕架”,并撰有《代耕图说》及附图.从《代耕图说》上看,“代耕架”是在田地两头分别设立的人字形木架,架上各装一辘轳,在辘轳中段缠以绳索,索中间结一小铁环,环与犁上曳钩,连脱自如。
辘轳两头安装十字交叉的橛木,手扳橛木,犁自行动.三人合作,田地两头耕架各一人,交替相挽,一人扶犁,则使一来一往.屈大均说:“木牛者,代耕之器也”,且是“耕具之最善者”。
“木牛”和“代耕架”都是利用杠杆原理,从现代机械角度看,它们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耕地机械上毕竟是一大进步。
代耕架暂可解决耕畜缺乏的问题,此外,如灌溉农具拨车和风力水车,稻谷脱粒农具稻床等,也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或在以前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农用机具。
清朝,出现了“深耕犁”。
清代深耕到何程度,《知本提纲》中提到“有浅耕数寸者,有深耕尺余者,有甚深至二尺者。
”说明当时的犁有大犁、小犁和坚重犁之别。
深耕犁的发展,反映了耕作技术的提高。
小型农具在清代进一步完善,如稻田整地灭茬的农具辊轴,作用是把田间杂草和秧苗同时滚压入泥,过宿之后,秧苗长出,而草则不能起。
《致富纪实》一书中谈到种植双季稻时使用的一种农具,在早稻收割后,“不再犁田,铺石灰一道,用匍蓘将禾兜打落,便可插秧”。
道光年间(1821—1850),贵州遵义一带出现一种名为“秧马”的农具,其形制和作用,与宋元时记述的“秧马”不同,而类似辊轴,用以掩杀绿肥和杂草。
以上农具在双季稻地区作用尤为明显。
塍铲、塍刀是清代南方丘陵地区水田作业的两种农具。
用以整治田埂,这种农具灵巧轻便,能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
《梭山农谱》记述了一种水稻除虫工具:“田家奋臂举梳行,累累就毙矣.虫当梳者,血肉俱糜梳齿上”。
《农言著实》著录一种适应于北方旱作地区的中耕除草工具:“漏锄”.这种锄的特点是锄地不翻土,锄过之后土地平整,有利于保墒,而且使用轻便,漏锄至今在关中地区仍然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