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蟠桃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月三“蟠桃会”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庆祝天庭西王母寿诞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道教传说,西王母出生于农历三月初三。

每年各路神仙都要齐赴瑶池献礼祝贺。

“麻姑献寿”的故事,也由此产生。

王母以数千年一熟,食之可长生不老的仙桃,大摆“蟠桃会”,招待众神仙。

而且凡间的各地道观,皆在三月三举行盛典,以示庆祝,后衍为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除了“蟠桃会” 的节日之说外,民间还有其它形式的节日活动,如:
三巳日
“三巳日”是中国朝鲜族人祭祀祖先的节日。

节期在农历三月初三。

这一天,朝鲜族妇女们上山采集金达莱花,制作花煎、花面食品,用以祭祀祖先。

同时,家家备有酒菜,举行春游活动。

阳春三月,延边各地山花烂熳,风光明媚,春游之人踏遍青山,留连忘返。

干巴节
“干巴节”是中国瑶族传统节日,又称“三月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居住在贵州与广西省交界的蓝靛瑶各村寨,都要举行渔猎活动。

猎获物按古老的分配制度进行,除枪手多得一份作为奖赏外,剩余的平均分配。

走亲串友的客人也可分得一份,叫“见者有份”。

瑶族人已习惯把这天猎得的野味留下一部分,挂在火塘上烤干,作为日后招待宾客的佳肴。

如猎获物太少,就煮成汤让大家分享。

这种风俗,反映了古代瑶族狩猎经济的原始社会面貌。

上巳春浴
上巳春浴是“上巳节”习俗之一。

古时农历三月上旬巳日,百姓群游踏青,浴于沂水。

以春气除却病魔,以清水洗涤污垢。

后世三月上巳,祓于水滨之俗,即由此衍来。

男女于水滨,自由结交,中意者互表衷肠。

中国秦朝以前,郑国尚有于溱水、淆水招魂续魄的习俗。

上巳春浴,秦、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

风岩歌会
风岩歌会,是中国侗族的社交节日。

盛行于贵州天柱一带,侗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据一首侗族的“盘歌”记载,节日源于姑娘“妹腊”与后生“田郎”的爱情悲剧。

两人真心相爱,而双方父母反对。

三月初三这天,他俩会面于风兴岩,唱了三天三夜的“忧伤歌”,七天七夜的“分离歌”。

当他们正鼓起勇气唱“发誓成双歌”之时,逼婚者追赶到,两人便在一阵电闪雷鸣中消失。

其友人哀其不幸,纷纷相约每年三月初三,来到风兴岩这里,为他们歌唱,歌会从此兴起。

时至今日,歌会仍十分热闹。

歌场的四面八方,均设有对歌堂。

众歌手由歌师率领,对歌不分男女。

未找到对手者,便绕场歌唱。

所唱内容极为丰富,有人类起源,民族历史故事,风土人情等。

夜渔祭
夜渔祭,是台湾高山族雅美人的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晚,第一次夜渔时,举行由第一条鱼船引领,首先入海的船长为司祭。

他要拿出一头猪,杀于船上,让血流于海中。

并在船头置一瓮,瓮中盛清水,又放入一把船桨。

再用一小瓢盛粟与清水,撒入海中,以祭
飞鱼之灵。

祭毕即正式捕鱼。

视该船首次出渔的鱼获量,以卜丰收。

这是每年一次全社男人的集体出海捕鱼的必有形式。

从这晚开始,才下海捕鱼。

出海时,船长携带染有鸡血的小竹,并将小竹塞进第一次捕获的飞鱼嘴中,默祷捕到更多的飞鱼,这条飞鱼放在船上,不拿回家。

这天晚上出海,不久便回。

经夜渔祭后,每天可继续夜渔,白天集中休息,如此连续一月。

祭祖节
农历三月初三,也是仡佬、纳西、拉祜等族的祭祀节日。

尤其仡佬村寨,均有约定俗成的“神树”,位于附近山林。

全寨公推六户人家为领祭人。

节前两星期左右,领祭户的老人,都要在每晚午夜十二时前点灯来到寨前路口喊到:“老祖公!老祖公!三月三快到了,在外做客的老人家快回来吧……”节日清晨,六户领祭人牵猪捉鸡,担水扛锅,率先上山作准备。

之后全寨男性纷纷赶到神树山(禁止女性出门,禁止洗晒衣裳),祭品是一碗五谷合煮的饭,一个猪鸡的头脚及五脏(各取一小片)做成的菜,一牛角杯酒,一缸花椒树叶煮成的茶。

祭祖仪式程序是:点香烛、焚纸钱,放鞭炮、主祭者诵祭词。

祭词大意是:祈求祖公保佑全寨清吉平安,惩罚入侵者等等。

祭毕,全体参祭者共进节宴。

最后大家各带一份吃剩的食品回家,给未参加人分享。

歌圩节
农历三月初三,也是壮、侗、苗、布衣等民族的欢乐的节日,要举行盛大的“歌圩”,又称“歌圩节” 或“歌婆节”。

这天,人们除了蒸五色糯米饭和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外,主要是举行“歌圩”活动。

盛装的男女青年对唱终日。

以歌代言,选择自己的对象,会见情人。

成百上千的人汇集而来,形成歌的海洋。

人们还进行抛绣球、打棍等文体活动。

三月初三,也是侗族社交游乐的节日。

从三月初一开始,主妇们就忙着做新装、磨豆腐、备酒菜。

三月初二,姑娘们三五相邀,下水捞鱼虾,与男友在山坡上备办野餐。

三月初三,节日进入高潮。

清晨,姑娘们到菜园采来半篮大葱和蒜苗,洗净。

然后穿戴打扮,好聚于莫嘎树下。

周围站满围观者。

小伙子们早已等在那里,伺机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啾呼”的赞叹,并与姑娘约定还蓝日期。

届时,以布料、糖果或丝线之类回赠。

讨不到者,则会受到围观者的“嘘、嘘”嘲讽。

中午进行隆重的迎宾仪式。

所有参加者聚于寨中心,欢歌狂舞。

三月初四,是盛大的化装舞会,直至初五下午,为来宾举行隆重的送客仪式后,节日活动方告结束。

歌圩节的来历,一说古时,侗家在原始属地,总是在桐树开花时节插秧。

而有一年桐树未开花,人们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并吸取经验教训,一到三月初三,就吹芦笙唱歌,走亲会友,结伴玩山。

之后便相互提醒忙农活。

另一说“三月三” ,又称“楼戏节”,源于姑娘“良英”和后生“桥生”的爱情悲剧。

他们俩人真挚相爱,但良英的母亲却把女儿许配给一个富商,决定在三月初四出嫁。

三月初三这天,俩人相会于金洞旁古老的莫嘎树下,不料被富商发现,遭到辱骂和毒打。

俩人悲愤欲裂,双双跳进了淘金潭殉了情。

为了纪念良英和桥生的不幸爱情,每年三月初三,当地青年就要到这莫嘎树下,吹笙对歌、谈情,节日就这样被流传下来。

布依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是祭灶神、祭山神、扫寨、赶鬼等祭祀活动。

过去汉族在三月三这天,有修禊事的习俗。

即去水边祭祀,并用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认为这样可以除疾病、却不祥。

王羲之《兰亭序》中云:“暮春之初修禊事。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可见,汉族古有此类习俗。

四川忠县,还在这天举行“三月会”。

人们抬着名叫“土主爷”的神像上街,旌旗招展,锣鼓喧天,家家张灯结彩,放烟火,鸣鞭炮,十分隆重热闹。

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巴国将军,名叫“巴曼子”的。

江浙部分地区,三月三日农家女子须出避于外,曰“避青” 。

晚食螺丝,叫“挑青”。

现在这些风俗己罕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